望断“三八线”
罗天明
朝鲜半岛的“三八线”犹如当年的柏林墙,把半岛一分为二,阻断了半岛的小溪大河,阻断了半岛的崇山峻岭,更阻断了半岛南北的骨肉之情,成了半岛朝韩人民的“伤心线”。
“三八线”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由于当时朝鲜半岛是日本的殖民地,盟国协议以半岛中部的北纬38度线作为美、苏两国军队分别进入朝鲜半岛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分界线,继而演变为美、苏军队在朝鲜半岛占领区的分界线,朝鲜半岛从此走向分裂。
1948年,在东西方大国美、苏势力博弈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先后在朝鲜半岛南北宣告成立(此后苏美相继从半岛撤军),“三八线”又演变成了朝韩两国相互不得“越雷池一步”的国界线,柏林墙。
1950年6月25日,试图实现半岛统一的朝鲜不宣而战,突然越过“三八线”引发朝鲜战争。朝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一举攻克韩国首府汉城,不断向南推进,到8月中旬攻占了韩国90%的领土,将韩军打压到半岛南端的釜山一隅。继而美国和中国等18个国家先后被卷入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实为“北约”)9月15日在仁川登陆,夺取汉城后,又反攻倒算,于10月1日越过“三八线”进入朝鲜半岛北部,10月19日占领朝鲜首都平壤,部分联合国军月底已推进到中朝边境鸭绿江畔。
联合国军占领平壤的同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入朝参战。12月6日,中朝军队成功收复平壤,并继续向南挺进,打过“三八线”,联合国军在中朝军队的强大攻势下被迫退出汉城。中朝军队不但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全部领土,而且越过“三八线”打到了“三七线”附近。联合国军撤至北纬37度线后,翌年发动了春季攻势反扑,中朝军队也主动放弃汉城,退至“三八线”以北坚守,联合国军于3月15日又重新占领汉城(汉城不到一年时间五易其主)。朝鲜战争由此进入旷日持久的打打谈谈战略相持阶段,直到1953年7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方才结束(中国军队从签订停战协定后就陆续从朝鲜撤离,到1958年全部撤离朝鲜。但美国于1953年10月同韩国签订《韩美共同防御条约》,长期在韩国驻军至今)。
三年的朝鲜战争,你进我退,结果还是回到了原点,但“三八线”由韩朝国界线从此又演变成了一条军事分界线,并将南北两侧两公里内划定为非军事区。那条留下战争阴霾、东西长247公里、南北宽4公里、横贯半岛中部狭长的非军事区,习惯上仍称其为“三八线”,由联合国中立国驻守。
朝鲜半岛中部的临津江,发源于朝鲜东南部的马息岭山脉,向西南流过“三八线”进入韩国漾漾而去(汇入汉江而入黄海),因而成为了朝韩两国的一段“楚河汉界”,一段半岛南北难以逾越的“鸿沟”。
从韩国首尔到三八线的临津阁高速公路,与朝鲜平壤到板门店的高速公路名称一样叫统一大道(表达了半岛南北都希望实现统一的强烈愿望)。在那50公里的统一大道中,有一段沿数百米宽的临津江而行,公路北侧的江边出现了不断延伸、高约三米的铁丝网,相距约50米就有个边防军事哨所,路边的一些建筑物就是韩国军队和驻韩美军的营地和军事设施。近年来随着韩国和朝鲜关系的改善,韩朝非军事地区过去那种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有所缓和,一些军事哨所虽然已经废弃不用了,但仍然没有拆除。
临津阁前,还依然如故地保留着那场战争中京义线上被战火所毁的蒸汽机车,轮毂扭曲,弹痕累累,真实而生动地记载着当年战争的炮火硝烟。
朝鲜战争结束后,分居在韩国和朝鲜一千多万人的骨肉联系从此而被“三八线”切断,因半岛南北不通车,不通航,不通邮,不通电话,骨肉分离而不能相见。六十多年跨世纪的漫长等待和期盼,让多少人从青春年少到须发如霜,又有多少人心系故乡而不能叶落归根,抱恨地客死异乡。
为祈盼朝鲜半岛统一,韩国于1972年在临津江边修建了临津阁,由北韩(即朝鲜)纪念馆、望拜坛、统一公园等组成。临津阁广场东北的祈愿石上,一对母子紧紧握手相拥的雕刻,艺术地再现了南北离散家属相聚的历史情景。
每年中秋和春节,韩国离散思乡的游子便登上临津阁向北眺望朝鲜故土,寄托对北方亲人的深切思念,然后来到临津阁广场北边的望拜坛前深情地祭拜,拈香焚纸,长跪不起。特别是到清明、中秋,那里更是人头攒动,哭声动天。
望拜坛后长83米的自由桥是通往板门店的必经之路,是1953年停战协议签署后铺设的木桥,朝韩双方当年曾在这里交换战俘。当时约13000多名战俘从这座桥回到祖国的怀抱,当他们通过此桥时喊着“自由万岁”“自由桥”之名也由此得来。旁边的铁丝网和篱笆墙上重重叠叠地挂满了韩国离散家属思乡的祈福条,冀盼半岛南北早日和平统一,祈祷亲人早日相聚之情跃然其上。
临津江上有两座相距几十米、连接临津江南北两岸韩国和朝鲜的桥梁,上游的是那场战争中被炸毁的铁路断桥,江中仅残留着几个孤兀的桥礅;下游呈灰白色的是金大中时期韩国新建、1998年开通的统一大桥,直接通往朝鲜开城工业园区,成为连接半岛南北,促进半岛和平统一的唯一交通枢纽。
临津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房一景,无不向世人诉说着朝鲜战争后朝韩骨肉离别之苦,思念之痛。
临津阁,祈盼阁,统一阁,但“三八线”上悠悠流淌的临津江水,横亘连绵的苍茫山梁,让几多登阁眺望北方故乡的游子迷茫了双眼,徒生叹息。早日实现半岛的南北统一,是朝韩的共同心愿,但由于M国在韩的长期驻军,客观上控制着韩国,统一大业步履维艰。
德国森严的柏林墙已于上个世纪的1989年11月9日轰然倒下,灰飞烟灭,实现了德意志的和平统一,而“三八线”何时不再是军事分界线?《停战协定》何时才能改为“和平协定”?当年的战争梦魇何时能了?南北何日才能自由往来?世界上最后一个冷战角落何时才能消失?战争的阴霾何时才能消散?朝鲜半岛南北统一的夙愿何时才能实现?
作者简介
罗天明,四川人,1954年出生,放牛娃长大,先后做过农民、放映员、教师、记者、编辑。1993年出版第一部著作《增广续编》,2023年又重订出版。还相继出版自传《人生密码》,散文集《山川岁月行》,《雨城方言》(合作者余志均),及江油系列文化书籍《江油方言》(合作者伏德明 刘术云)《江油民俗》(合作者刘术云)《江油地名故事》(合作者刘术云)《江油红色革命文化》(合作者刘术云)《江油优秀传统文化》(合作者刘术云),编写《话沧桑 说变迁--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江油建市三十周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