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阴历新年,是中国人一种最大而又隆重的佳节。按照传统习俗,过了腊八,过年的气氛就开始浓重起来了。到了这个时候,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中国大地上,从北至南,从东到西,家家户户就开始写春联、办年货、扫房子、买新衣,特别是小孩子更盼着过年了。
时代发展了,过年的习俗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简约了。虽简约了,但还如鲁迅先生所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甲午腊月初十,离乙末春节还有二十天。
在这去岁冬月,最像年底的时候,省老教授协会的领导带领我们几人到栾城区冶河镇苏邱村为老乡们去写春联。
好多年没到乡下了。在城里久了,乡下的事情似乎变得又熟悉又模糊起来。
早上八时出发。车子在拥堵的市区蠕动了一阵,慢慢快了起来。鳞次栉比的高楼,密布开发中的工地,来往喧闹的车流渐渐远去,散落着的村庄和肥田沃土上生长的麦苗由远及近横亘眼帘。
也许是今冬气候偏暖的原因,从车窗向外眺望,田里的麦苗已经开始泛绿,近却无的感觉完全消失掉了。
半小时后,车子停在了苏邱村村委会的院子里。这时,院子里已经聚满了老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还有抱着小孩的妇女,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在迎候着我们。
这场面是动人的。看到此景,我顿时感到一种暖意,一种纯朴的民风扑面而来,一种抹不掉的乡村记忆浮现在脑海。
老树、古井、磨盘、戏台、老屋、庭院、炊烟,还有那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和手上厚厚的老茧……
乡村,这个中国版图上最基本的元素,这个滋养中华儿女世代生存绵延的根脉,这个曾经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流淌出历史文化,风俗民情,时代变迁的地方。
乡村,在历史的积淀中,留存着多少故事,多少传奇,多少神秘,多少美丽。
我们来到这里,为老乡写春联,用笔墨和线条来祝福这片万象更新的土地和勤劳厚朴的人民。
苏邱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村庄。
这个村子是唐代宰相,著名文学家苏味道的故里,他生于斯,葬于斯。他去世后,村名为苏丘,后改为苏邱。
苏味道,19岁时中进士,武则天时为宰相。他诗文俱佳,才华横溢,与李峤、杜审言、崔融并称初唐“文章四友”,他对初唐的文学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曾被贬四川眉州刺史,后再度任宰相。去世后,葬于故里。其子苏祐留于眉州。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均是苏味道的后代。史书称,三苏源于栾,兴于眉,故有眉山发迹之说。苏辙作《栾城集》以栾城名书,意在不忘故里。
1999年,栾城县政府对苏味道墓进行了全面整修,并修建了苏东坡祖籍纪念馆,栾城生产酿造的酒,取名“味道府”,以此传达历史的情怀和永久的固定记忆。
在本世纪初,世界苏姓总会邀请栾城县政府派代表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世苏会第四次全体会员大会”。2002年夏,菲律宾苏氏后裔、武功苏氏会长专程来栾城寻根,祭拜祖先。
我问老乡,“现在村里苏姓的多吗”?他淡然地说,“村里没有苏姓了,都在外地,这村子里百分之九十多的人都姓崔”。我不解地望着老乡。
后来听说,苏味道后代留在了四川眉州一带,后分布在海内外各地。崔氏先祖是为苏味道墓守陵的,崔氏苗裔一代代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这个4000多人的族群村落。
大约九时,村干部致词后,我们几人开始铺纸挥毫,大张对开红纸铺满条案,笔端流动出喜贺新春的吉庆吉言。老乡们簇拥在条案前,等候墨迹慢慢干透,取走写好的春联。我们静静地写,老乡们围着静静地看。浓黑的墨迹和鲜红的纸张融为一体,灵动的线条舒展出春天般地生机。
写春联,贴春联,是我国传统年俗之一。春联是在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张贴的时令对联。它有诗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老乡们有的还让我写“天地之位”,“井神之位”,“土地之位”等横批和竖联。老乡从口袋里掏出小纸条说,“就写这上面的内容”。纸条上写着:“天高悬日月,地厚载群山”,“土能生白玉,地能产黄金”。这些民间留传下来的字数相等、平行对仗、节律对拍的文化现象,村子里世代相传的人文因素,老乡们那种虔诚、敬畏之情,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天地、对水的尊崇与敬拜之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祈盼之心。他们渴望与天地沟通,与自然协调,与甘甜之水对话交流。他们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有个好收成,祈盼天地祐护人们平安吉祥。在他们心目中,自然界的万物是有灵性的。人们要尊重自然,感谢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惠。在他们心目中,深深地嵌刻着一种高尚而又朴素的敬天爱人理念。他们已经从自然中获得了血肉、体温、脉膊,不难看出,古老的乡村是有灵魂生命的。
我们一上午没停笔,直到下午一时多,才搁下笔来。老乡们夸赞村干部给他们办了一件好事,不出村子,为家家户户送来了飘着墨香的春联。他们说,“贴一副手写的春联年味更浓,更增添了新春喜气”。
苏邱村的老乡们对书法格外喜爱。1975年,村里曾来过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这位书法家就是刘炳森先生。他在苏邱村下乡劳动了一年,对他们影响特别大。刘先生和村里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村里的老乡家里几乎都有他的墨宝。遗憾的是那时条件差,没有用宣纸来写,写在了普通的白纸上,时间久了,保存下来的不多。
刘炳森先生1937年生于上海,后长期任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独具风格的隶书体已入电脑汉字字库,命名为“森隶”。其隶书,欧阳中石先生称:“规矩俨然,而清灵飞动。”范曾先生赞:“线条凝重,仪态潇洒。”
1989年,刘先生为栾城县用隶书写了《古栾三碑》。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为书作序。序中曾写到:“炳森曾在栾城插队学农,所以对该地的感情非同一般。”2000年11月,刘先生利用出差的机会,又专程来到村里看望乡亲们。
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影响着村子里不少年轻人喜爱上了书法艺术。这次带队的崔春奇同志就曾拜刘炳森先生为师,在他的指导下,走上书法研习之路,成为当代书法家。他在《中国书画报》曾撰文《刘炳森在苏邱》,以纪念这位人民喜爱的书法大家。
书法根植于民间,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凡艺术形式的构成与发展,只有根植于大地,汲取生活之营养,才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受老百姓喜爱。书法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它与汉字互为表里,内在统一。汉字因书法而有生动的形象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深刻的内涵之美。春联乃是二者结合为一体的最佳形式之一。
因为写春联,我们认识了苏邱村和这里的人们。
中国的乡村在变化着,在一种格式化中跃进,苏邱村也如此。中国的每一个村子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都遗留下了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村子里的老乡们在耕耘着,播种着老辈人传下来的乡土风情,且珍惜着。但愿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让后人看到更多遗存下来的旧时风物,而不是一个个地消失,变得陌生与无奈。
在苏邱村的这一天收获是丰富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祝福老乡们新春愉快,乙末吉祥。
祝福苏邱村的明天越来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