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石头村
河北井陉的深山处,有个于家石头村。
我曾两次到过那里。第一次,只是领略了整个村子的石造建筑;第二次,是有意识地感受它那里的民俗文化。虽然去过两次,但是对它的了解还是很肤浅的。
于家石头村,村子不是很大,可历史却悠长。它是一个具有深厚民俗文化的古村落。
一般说来,称得上民俗文化古村的,必须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村落的历史至少要在明清之前;二是、民族文化遗产积淀丰富且保存完好;三是、保留原来村落的体系;四是、地域特色要鲜明。于家石头村完全具备了这四个条件。
于家石头村,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直系后裔发祥地。500多年前,于谦遭受迫害,他的儿子逃往冀晋交界娘子关外的南峪村定居,后生有三子。明成化年间,于谦的长孙于有道迁居此地,开始就地取材,建造石头村。
这个村子是地道用石头垒砌的。所到之处,目之所及,皆是石头。村子里有六街七巷,二十二夹道。石楼石阁、石房石屋、石梁石柱、石街石巷,所有建筑都是青石建造,错落有序,设计建造别具风格。现存石屋4000多间、石街3700多米、石井窖池1000多眼、石造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碑碣200多块,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
村里95%以上的村民姓于,故称于家石头村。于氏先祖在这里开山凿石、砌屋修道、种地养畜,支撑着一代又一代后人的生命延续。他们与冰冷的石头一起,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生活的奇迹,续写着村落传统文化的光明。
村子里有一座楼阁,名叫清凉阁。地基有数百块大石垒起,其中有一块巨石,重几十吨。那时没有起重设备,工匠们是怎么样把巨石摆平放正,到现在都是一个谜。楼阁的柱梁全用石材,高大稳固。清凉阁是村子里的标志性建筑。两层楼阁,高高的屋脊,在村口耸立。它在古树的荫护下,显得格外庄重巍峨。
村子里除了石楼石屋、石街石巷,还留存下了不少的石刻。把文字刻在石板上,是为了不朽。
在石头上刻字,古已有之。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创造。在我国的名山大川、摩崖石刻,雄踞壁上,刀凿斧痕,题刻满山。刻在石头上的字,充满着文化与精神的张力,既是书法,又是历史的诉说。
在这个村子里,石刻很多,现保存下来的有二十多处。有一块石刻名为《柳池禁约》,此石刻是清乾隆39年,为倡导村民节水而订立的乡约,用楷体书写,一笔一划,工整的说明乡村的自然法理和公共秩序。
看到村里的这一切,游走在高低不平的石道上,我想,这不是一次单纯的旅游,而是在读一本立体的书卷。冰冷的石头,静静地传递着人文的声音。石虽无言,文化有声。当石头作为房舍,作为生产工具时,人类的文明进程迈出了一大步。历史是这样的,于家石头村也是如此。我们在石头的外在具象中,窥见到了石头建筑艺术的壮美和乡村民俗文化的质朴。几百年前的古村落,至今仍散发着古老的信息,吸引人们慕名前往。
于家石头村,是一个民俗文化的古村落,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