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的元子河、恢河流入朔州。到了这里,当地人又给这条河取了一个新名字,叫桑干河。
河水自西向东弯弯曲曲的流淌着。河水流经张家口阳原、蔚县、涿鹿,在怀来县朱官屯汇入洋河。从其发源地到汇入洋河,全长506公里,流域面积2.39万平方公里,成为永定河上游的重要河流。
桑干河,河面并不宽阔。沿途时而宽,时而窄,时而舒缓,时而湍急。在悠悠岁月中,流淌作响在塞外的山野和沃田,河水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孕育着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
人类祖先的东方故乡,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圣地,泥河湾遗址就在阳原桑干河北岸,黄帝从河套地区向东迁徙也是来到了涿鹿桑干河畔,在这片土地上,经过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实现了各部落的大融合,铸就了和合文化,成为了天下“共主”,开启了华夏的文明。
桑干河日渐让世人瞩目,还是作家丁玲那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小说出版以后,更多的人知道了桑干河。
有时候,语言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文字留下的史诗、语言的传播比什么都快、都广,更深入人心。往往一部史书、小说或一首歌曲,能激活那里沉睡了许久的信息,会使那里的山川河流,人物风情顿生活力,绽放光辉。在当代,像“太阳岛上”、“太湖美”、“鼓浪屿”、“谁不说俺家乡好”、“人说山西好风光”等等,正是因为一首歌曲的唱响,让人们引起共鸣和向往,引发起公共审美的热望。
丁玲,1945年10月从延安出发,年底到达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在张家口期间,她任《北方文艺》编委、《长城》刊物主编。1946年夏,她带领土改工作队渡过桑干河,来到涿鹿县温泉屯,在这个村子里参加土地改革。她深入群众,和当地老百姓席地坐谈,调查研究,搜集了许多创作素材。农村火热的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对于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深深感动了这位人民喜爱的作家,使她萌发了写一部反映中国农民土地改革斗争的长篇小说。1948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河北阜平完稿,1949年出版发行,并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从此,丁玲和桑干河一起走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
如今,纪念馆前丁玲的塑像,面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面朝着那条自西向东流淌着的桑干河。车行驶至涿鹿县界后,远远就看见路旁矗立着高大的赭色旅游标牌,上面写着:“丁玲纪念馆”。纪念馆始建于1995年,20年后又重新扩建。纪念馆内收藏着丁玲生前用过的实物,《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书的中外各种版本,以及她在张家口一带工作和学习的照片资料。人们在这里驻足观展和怀念这位曾在塞外大地上留下光辉业绩的著名作家。
车子又向前驶去,来到了王家湾桑干大峡谷,峡谷长10公里余。大峡谷西临泥河湾古人类的遗址,东接涿鹿黄帝城。这里高山耸立,河水从山谷中流过。山峰险峻陡峭,危峰兀立,峰巅裸露出巨石。河水里的石头,被冲刷的光滑怪异。水顺流而下,飞沫翻涌,烟雾腾空,势盛雄厉。山上植被厚厚的,山坡和山下大都种植的是杏树和苹果树,树枝上的黄杏儿和没有成熟的苹果挂满了枝头。山谷里泄下来的水,多处汇聚成小型湖泊。在开阔的河滩上,长满了蒿草灌木,还有成片的芦苇。芦苇荡里的苇子绿绿的,水鸟从水面上掠过,水的波纹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灿烂,构成了一幅青山绿水的美好景色。
峡谷中的峭壁上,有建于北魏时期的像光洞,九莲洞和清泉寺。像光洞有大小28个洞穴,28处供像,相传唐代宰相魏征曾在此修炼。洞穴都凿在半山腰,十分险峻。台阶沿壁而筑,拾阶而上,往下一看,山谷中的村舍和远远的山峦,尽收眼底。峡谷随势而延,延展在远处。层层的山,缓缓的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散出浓重的阵阵芳香。怀涿盆地上,碧绿万顷,栽种着水稻、种植着优质的葡萄,远远看去一片绿色。
桑干河汇入洋河,洋河又注入官厅水库。库区的湖面上,微波荡漾,风吹皱了一池碧水,水在歌唱着、欢笑着。
桑干河,洋河,官厅水库汇合在一起,她不仅仅是一条地域上的河,而象征着和合文化的亮光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