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清江
2024年9月22日
2024级七年级新生入学已经两周多时间了,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收获了许多知识,老师也了解到了同学们的种种表现,发现在这一级学生身上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不良现象。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语文基础知识普遍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缺少最起码的规范书写习惯,不具备起码的阅读与理解及其解题思路和表达能力,写作水平普遍偏低。这五种现象的产生暴露出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所存在的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了以后的教与学,实现我们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会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也需要同学们努力战胜不利于进步成长的困难,做一个优秀的自己。由此我想,同学们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以便于从根本上解决造成语文水平偏低的问题,在初中阶段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在今后的升学深造或者就业生存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注重积累。积累是一切学科都十分重视的重要一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足够的必要的积累,就不能把某一学科学好——真正地学会、弄通、弄懂,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就不会在某一学科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语文是一切学科之基础,一个人语文程度的优劣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质量的优劣高低。因此,语文学科应当重视积累——积累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积累得越多、越精,语文表达能力就会越强、越完美。
那么,语文需要积累些什么呢?这一定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紧紧围绕中考,服务中考,甚至要围绕高考,为高考做准备;二是要放眼长远,关注学科发展和拓展,关注自身发展和提高,为将来的生活、工作乃至生存打基础做准备。
积累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曲赋、经典著作和思想精华,如《论语》、《孟子》、《史记》、《资治通鉴》、诸子百家的文章、历朝历代的著名作家的文章等。
〖2〗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语言精华。
〖3〗文学文化知识,如文学体裁、作家情况、地方名称的由来及其别称、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等。
积累的方式:一是读,二是背,三是融。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无处不在。就语文而言,可积累的东西随处可见,随时随地都会用到读、背、融的方式去记忆掌握。做学习的主人,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就会告诉你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是最精彩的学科。
积累的时机:早读时间、晚间以及其它零星时间都可用来积累语文知识。要做到集中记忆和分散记忆相结合。而事实上多数采用的是分散记忆。对于这些可供积累的东西,可做成专题分门别类地汇总起来,构建学科知识架构。
二、注重阅读。平时的语文学习,各种各样的考试,无一例外地把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赏析探究及其表达能力当作考查的主要内容。这充分表明,阅读在语文学科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同时这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读什么?2.何时读?3.怎么读?4.读到何种程度?
现在,学校安排了专门的语文阅读课,国家规定了学生必须选择的阅读书目,这样一方面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也从阅读内容层面规定了阅读任务。学生家长自愿给孩子订阅可读性很强的语文报刊资料也是有利于语文学习的。像《语文报》、《中华活页文选》(学生版)、《美文》(青年版)、《散文》、《读者》(原创版)、《意林》等。它们大多是专门为初中的各个年级师生量身定做的,为初中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服务,诸如它们的“专题阅读”、“课内外联读”、“新课程园地”、“新课文伴读”都是其它报刊所不具备的。它们栏目丰富,前沿性栏目、主打栏目多而精,像“特别策划——专题阅读”是专门为配合单元教学、丰富语文课内课外阅读而设计编辑的。
如果要从中考的角度来谈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同学们应该去关注一些经典的散文。它们大都富含一定的人生哲理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类文章可以到《青年文摘》、《读者》、《中华活页文选》中去索取。像《中华活页文选》《梁衡散文》还给这些文章配上了精粹的文章解读、赏析文字和训练题,以帮助同学们的阅读与理解,并形成分析与做题技能,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再者,读到何种程度为最好,这就看学生的知识基础如何,看你的阅读目的而言了。多年来我致力于阅读课的教学实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课教学模式,论文已经刊发在2006年《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第一期上,《规范、高效的“三步一体式”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在2006年7月由中央教科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九届全国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我的“四步阅读法”针对性很强,专门解决文本阅读理解与赏析训练中的各种问题,赢得了广泛赞誉。
三、注重写作。初中阶段的写作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承前启后,责任重大。这个阶段的写作训练是否规范、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水平的高低。同学们应该这样特别关注以下内容:
初一初二年级时段以培养记叙能力为主,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把事情说清楚、说条理、说完整、说完美;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从多角度把人物描写得头头是道,把人物的语言写得像“那个人”说的话,把人物的动作描写得形象逼真,把事件叙述得清清楚楚、条理有序、具体得体。并且由一般记叙到复杂记叙,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
初二年级在继续训练复杂记叙文写作的同时,要拿出一定时间来写说明文,通过训练达到能说清楚事物特征、条理说明、使用方法得当、结构安排合理的目标。
初三年级时段要学习写议论文,培养一事一议,正确表明观点看法,正确运用论证方法或方式进行议论说理的能力。
现如今的语文考试大都采用写话题作文的检测形式。我看这只不过是一种外观形式而已,它的写作一点也离不开最基本的记叙和议论、描写和说明以及抒情等能力的训练,但又不仅仅是这些能力的简单体现;是记叙文或者议论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又不仅仅是它们的再现。这最关键的就是要会审题、会立意、会谋篇、会点题以及会拟题目。
四、注重创新。语文课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创新是在长期而大量积累基础上的创新,是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创新不是狂想,不是瞎做。平时的创新能力训练可以通过仿型造句、语言实际运用等循序渐进的训练达到目的。如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时我们常会让学生来造句子,有的学生会很一般地表明“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而有的学生就会这样说:“小草正在展风采,美丽的大脚莫过来”。这后者无疑就包含了平时的文化素养的积累,它既有诗歌的押韵、又有对仗等的使用。这就是积累的具体体现。
语文课上的创新机会很多。老师会刻意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氛围。在语文课堂上,同学们要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从语文教材中善于发现创新材料,充分研究创新材料,善于寻找培养创新能力的时机,利用一切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学习《梦江南》时,老师会引导学生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意境出发,让他们充分地合理地进行想象,按照第一人称来扩写,把这首千古名词扩写得淋漓尽致,丰富多彩,人物形象感人至深,心理活动、服饰、神态刻画精细备至,惟妙惟肖。
我们的语文教材为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材料。如,同学们可在教学过程中来谈:《愚公移山》之我见或续写《愚公移山》,扁鹊的对与错,蔡桓公之死谁之过,齐桓公讳疾忌医的神态,《皇帝的新装》后传,于勒的结局,菲利普夫妇巧遇发了财的于勒,孔乙己是怎样死的,《幼时记趣》中几个情节的扩写——“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飞烟冲鸣,做青云白鹤观”,“见二虫斗草间”,“舌一吐二虫尽为所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无论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细小情节,同学们均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聪明才智,尽显其个性风采。这样做,也促使同学们深入研究课文、乐于学习语文。
我常说的两句话是:①美文滋养心灵,阅读提升品位。②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赢未来。
希望同学们与老师保持同步一致,运用四步阅读法,掌握规范而高效的阅读方法与解题技巧,运用三步作文法,写出精彩而高分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