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翻阅《新华文摘》这本理论性、综合性文摘权威刊物时,在“新华典藏”图片选登栏目中,看到了一张60年前反映家乡文化生活的老照片。这张照片是由当时新华社记者时盘棋在1958年5月拍摄的。
时盘棋,我国著名的新闻摄影家。1932年6月,出生在河南长葛县。1948年随军南下,1953年入朝,是一位出色的战地摄影记者。抗美援朝胜利后回国,长期在新闻战线担任摄影记者。他拍摄了许多让人难忘的经典之作,这是其中的一张。
我把杂志平展开来,久久凝视着这张照片,照片上的画面让人感到十分亲切,心中不由生出一种感动和遐思。
照片的下面写着这样的说明文字:1958年,画家邵宇、叶浅予、吴作人、蒋兆和在河北省怀来县花园乡的南水泉村为农民作壁画。
说明文字简洁,时间、人物、地点一目了然。现在这张照片已被收入新华典藏。能以被权威性刊物收藏,足以说明这幅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影响。
著名摄影理论家、评论家陈小波在《中国摄影家》杂志中写道:“中国照片档案馆更多的图片应该让更多的读者看到。我相信:新华典藏的图片让读者看到更多的历史真实瞬间,并会为研究历史与文化的学者提供历史事实,可能存在的历史线索和史源方向。”
确也如此,自从有文字以来,文字便随着岁月书写筑垒着历史长城,有了摄影,又为历史多了一层写照,把人物,事件定格在一定的历史瞬间。摄影比文字更形象的表现主题,是真实的记载。照片能鲜活的说明过去,珍贵的历史照片,可再现一定时空上的历史事实,让人翻看、回忆,研究,观照和铭记。
我的家乡怀来,位于燕山脚下,官厅湖畔,绵绵的古长城向西延伸,京包、丰沙、大秦铁路在这里交汇。怀来是一个交通便捷,物产丰富,花果飘香的好地方。
早在1957年以后的几年间,中国文联及所属各协会的全国知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先后来到这里。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把文化的种子撒播在了怀来的土地上,为怀来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7年10月,诗人田间率先来到怀来南水泉村安家落户,体验生活。之后有古元、邢野、葛文、徐迟、韦君宜、彦涵、屠岸、邹荻帆、沙鸥、佟韦、薛汕、刘大海、冯大海、许法新、谈家芳、乔羽、苏里等80余人先后来到这里。他们在怀来的山山水水间,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字。他们在这里,创办了《怀来文艺》(刊名由郭沫若题写)、《怀来报》(报名由茅盾题写),由徐迟、许法新、谈家芳、韦君宜等作家编写了《怀来新志》。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他们在这里深入实际,创作出了许多好作品。譬如:《万首诗歌写满墙》、《存瑞家乡》、《赶车传》、《大风歌》、《故乡与亲人》、《月夜清歌》、《雁从塞北来》、《歌唱艺术家郭兰英》等小说、诗歌、散文。这些作品至今让我们回顾、回想、回忆、回味。
众多的中国文学艺术家,用小说、诗歌、散文、绘画,同创一个县域文化的建设,在全国很是少见。
1958年5月25日,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率领由叶圣陶、肖三、沈从文、叶浅予、吴作人、邵宇、蒋兆和,肖淑芳、陶纯、金人、风子、张雷、郑景康等一行23人组成的文联参观团来到怀来花园乡南水泉村。郭沫若欣然命笔,写下了《花园乡颂》的诗篇,来访的作家、艺术家纷纷题诗作画。
中国当代文化名人的艺术光芒,给这片土地温籍和充盈着振奋人心的力量。摄影师时盘棋用相机拍下了这一历史瞬间,平凡而卓越的画面,给后人留下了恒久的回忆和纪念。
我的家乡,在这些文化界前辈的引领下,文化教育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涌现出了一大批热爱文学创作,文艺活动的骨干。县文化馆、电影队、广播站、剧团、新华书店等文化部门,发挥着文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搞得如火如荼。当时的蚕房营村,还受到了国务院的嘉奖。
六十年过去了,前辈们播下的文化种子已在这片沃土上结出了硕果。如今的怀来,文化沙龙、琴棋书画、社区乡镇的群众文化生活搞得有生有色,一座充满现代文化气息的塞外小城正在蓬勃发展。
怀来这片土地不仅散发着桑干泥土的芳香,还因拥有众多文化名人的辛勤浇灌而增添荣光和灿烂。
六十年过去了,旧时的乡村发生了很大变化,照片上的壁画不知还在不在。可能因为风雨侵蚀不在了,不管是如何,照片留存下来了。它已定格在历史,收藏在了新华典藏,留在了人们的心间。
2018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