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去华山,正是苹果熟了的时候。
我们从西安地院出发,越华县,到了华阴时就看到高峻的山峰了。一座座高插云霄的山峰,在晨光的辉映下,花冈岩山体泛出了银白色的光。
到了山脚下,山腰间有华国锋的石刻题字:“天下第一险”。他的字很少看到了,没想的在华山上有他刚劲的颜体字。
华山,五岳之一。起于地,摩于天。郦道元在《水经注 .渭水》曰:“远而望之,又若华﹙花﹚状。”华山得名由此而来。
华山在陕西省东部的华阴市南五公里处。东临潼关,西至华县,南连秦岭主脉,北临渭河平原。其雄姿挺拔,四壁如削,南峰落燕峰海拔2160.5米,西峰莲花峰海拔2082.6米,东峰朝阳峰海拔2090米。三峰插天险峻,洋溢着一种骄傲。华山在世人眼中是崇高无极,坚毅昂扬的精神象征。后来,金庸在小说中描绘的“华山论剑”,还为这座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华山的险峻,我最早是从《智取华山》电影中看到的。那时,还记住了一句台词:“自古华山一条路”。凡谈论到华山,人们无不谈到其险。有的说,唐代文学家韩愈去登华山,上了苍龙岭就不敢下来了,急得哭了起来。此事确有,史书《唐国史补﹒卷中》有记载:“与客登华山绝峰,度不可迈,乃作遗书,发狂恸哭(苍龙岭有韩愈投书处)”。有人说,胆子小的可不要上去,上面那陡峭绝壁真吓人。这些话真是一点不假,华山就是以险峻著称。
我们几人前后紧紧跟着,慢慢地蠕动。攀了一段时间,只见岩壁上刻着“当思父母”,又攀了几步前面刻着“勇往直前”。看看前人的题字,让人前后不得。就这么一条路,只得往上攀登了。这条路两边是峭壁,我们拉着铁链子一步步往前蹭着走。停下来往前望,白茫茫的花岗岩石像撒上一层盐粒似的,银光闪耀。松柏树长在山崖的缝隙间,挺拔坚强。头顶上飘着白云,随着风在滚动着。
苍龙岭是华山著名险道之一,岭长约100多米,宽不足一米,中间凸起,两旁凹陷,远看就像天上垂下来一条绳子。我们俯着身子手里拉着铁链子,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只能脚踏实地的往上爬。爬上去后,深深的喘了口气,有一种排除万难的兴奋之感。站在山崖上,听人们在说,当年的解放军战士,在这里剿匪英勇机智,战胜反动武装,取得了胜利。那场面可想是多么惊险啊!
又爬了一段路,到了“金锁关”。“金锁关”是上东、西、南三峰隘口。当地有这样的说法,“上了金锁关,又是一重天”。站在这里向远处眺望,山上的青松独有的风姿,天上的白云从头顶上飞过,确实有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
上了西峰,山顶上有一块巨石,巨石的旁边还立着7尺高300多斤重的月牙铁斧。传说这就是《宝莲灯》戏中“劈山救母”的地方。巨石叫斧劈石,铁斧叫开山斧。“劈山救母”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很久。
上华山,使我记忆上打下烙印最深的是那些往山上挑货物的人们。这些为养家糊口艰辛劳作的人们,在其它山上也见过,唯华山最多。当地人称他们是挑山工。看到这情景,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一个人肩上跳着百十来斤,有挑水泥的,有挑食品的,还有的肩上扛着几根七、八米长的螺纹钢,来回转换着方向,艰难的行进着。脚下踩着险路,背上压着沉重的担子,腿肚子绷得紧紧的,全身上下流着汗水。这些素不相识的人的辛劳,让登山的人们心中悄然传出善意的关怀、怜悯和敬意。
茫茫苍苍的大山,大山里有这样坚韧不拔的挑山工,他们每天在峻险处,起早贪黑,重复踩着自己留下汗水的脚印,一步一步艰难的走着。登山的人们见到挑山工,纷纷给他们让开路,让他们先过去。他们还说着:“谢谢!”多么可敬的人啊!
多少年来,挑山工肩扛、背负着重担,挑着石料、水泥,扛着木材、钢筋,修建了一座座山庙,修筑了山上的各式建筑,他们的辛勤汗水,增重了名山的神韵灵气。
站在山下仰望,站在山上眺望,山上山下风景如画。那让人难忘的华山雄姿,那挑山工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难忘。
自古华山一条路,跃上山峰知高处。无限风光在险峰,惟有奋斗肯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