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坨,是座山,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山。
山高且峻秀,海拔2241米。它横亘在北京西北的河北省赤城县境内。山名为大海坨,可它离大海还很远很远。
大海坨又名大翮山。相传大翮山及其南侧的小翮山,是秦代隶书创始人王次仲(怀来人)变鸟飞走时,掉下的两根羽毛变成的。
传说是传说,山还是那座山。
山分为大、小海坨。大海坨,山顶是一个长约10公里,宽500米的草甸平缓山地。大、小海坨两峰之间,由绵长的山脊连接,起起伏伏,蜿蜒伸展着。山上植被松软,林木茂密,树木生长始终保持着原始的状态,这里有着原始森林和原始次森林。
那次去海坨山,只是登上了一个小的山峰。再往前走,看到了路上有“禁攀”的字样。我们只能远远的看着那松柏挺立,白云在山上飘过。
古人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海坨山高,但不在著名的山峰之列。我国著名的山不少,不著名的山更多,不著名的山,只有当地的人们才知道他的名字。可事情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有关部门,在国内评选“非著名山”的活动。在评选中,大海坨被评为了“中国十大非著名山”。这样一来,大海坨榜上有了名,也变成了有名的“非著名山”了。著名与非著名是相对的,有时候是变化的。
大海陀,是典型的北温带山地森林山脉。山上的物种很多,成片成片的松树、柏树、桦树长势参天,老干苍劲,枝叶繁茂,灌木与丛草依偎在一起。在深山处,木密山秀,药材种类很多,山花遍野,鸟儿像山的主人一样,在尽情的欢唱着。
秋天,山上层林尽染,山花盛开,争相吐色。山上有各种动植物2000余种,鸟类130余种,兽类30余种,可谓是草木青翠,鸟兽常住的一方乐土。
到了冬季,山上的松柏一片墨绿,雪压在了枝干上,更显松柏之坚强。雪覆盖着山,白茫茫的银装素裹。远远望去,亦有风采。遥看山峰,似“富士山”之美状。
大海坨独有的地理位置,其战略地位尤为突出。我们一走近山口,就看到在一块巨石上题写的“大海坨”三个字,在对面不远处,建有一座“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可以想见,在7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曾经留下了抗日将士的鲜血和足迹。
其实,在中国的众多的山脉中,不少的山,都承载过历史事件的重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建立和巩固革命的根据地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总结的。
大海坨,是具有光荣业绩的山。它用绿色山野这个屏障,释放出了一种支持正义,支援革命的能量和举动。大山周围的老百姓,送子参军,做军鞋,送军粮,出足了力,温育着这块红色根据地,直至革命取得胜利。走进纪念馆,那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都真实的记录着那难忘的艰苦斗争岁月,看到这些深感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海坨,你不只是风景如画的山,还是一座具有革命历史传统标记的山。中国革命的历史这样书写着:平北抗日革命根据地—大海坨。
大海坨,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山,是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首都的绿色屏障。
美哉,大海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