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朱海燕同志的信
孙永福
题记:2002年,青藏铁路开工1年之际,我撰写两万多字的长篇通讯《我们正跨越昆仑》,在《中国铁道建筑报》发表后,寄给时任国务院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铁道部党组副书记、正部级常务副部长孙永福同志。他在日理万机的百忙中给我回信,向我提供了青藏铁路建设之前的若干细节,令我十分感动。后来,在我一次次的高原采访中,无论清晨,或是深夜,我多次接到孙永福同志打来的电话,嘱咐我在采访中应关注什么问题,注意保重身体等等。在青藏铁路通车近20年之际,公布发布永福同志的这封信,仍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海燕同志:
我到青藏铁路工地检查工作,参加铺轨到达昆仑山庆祝活动后返京。收到你寄来的报纸,看到你的大作《我们正跨越昆仑》这篇两万多字的大作,我一口气读完了全文。我感觉是文章标题醒目,有震撼力,史料丰富,见解深刻,文字流畅,生动感人。你对铁路事业的热爱,对铁路建设队伍的深情,跃然纸上,令人难忘。
我向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青藏办、青藏铁路公司推荐了这篇文章。希望你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问世。我想,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意义深远。
关于青藏铁路的几个细节,我想谈些意见,供你参考。
在上世纪70年代末,青藏铁路即将铺轨到格尔木时,对于是否继续向前挺进,有不同意见。1977年11月28日,铁道部党组、铁道兵党委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报告,提出缓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修建昆明至拉萨铁路的请示。1977年12月1日,铁道部发文(1311号),要求第二设计院牵头,铁道部、铁道兵、农林部、水电部、国家地质总局派员参加,组织考察组,赴滇藏线考察。12月15日在成都集中,月底从昆明出发,到达拉萨后,从川藏线方向返回成都。在这之后,即1978年7月3日,铁道部、铁道兵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写了《关于修建进藏铁路的请示报告》,这才有了7月5日邓小平同志的批示。8月13日余秋里同志主持会议专门研究。铁道部开展了有关工作。1979年3月铁道部上报了关于滇藏铁路科研项目的请示,5月国家建委召开会议作了部署,但终因资金不落实未能完全实施。直到1981年,铁二院只进行了广通至下关(大理)的勘测设计工作。关于吕老等三位老同志乘飞机考察川藏、滇藏铁路之事,我不了解。你与吕老接触较多,可能从他那里了解到的。
2001年2月7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审议了青藏铁路建设方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的有关内容以2月8日《人民日报》为准。
2000年7月底,我率领考察组赴青藏铁路现场考察,除了铁道部计划司、经济规划院、兰州铁路局、第一勘测设计院的同志外,还邀请了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的同志参加。我们同青海省、西藏自治区领导同志交换了意见,沿线进行了实地考察。返回北京之后,我向朱镕基总理呈上一份报告。首先,从政治、经济、西部大开发问题上阐述了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认为这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大战略举措。接着,报告了青藏、滇藏方案比较情况,综合经济技术比较,推荐先建青藏铁路。随后,对青藏铁路的技术难题作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措施方案。总之,修建青藏铁路是必要的,技术上虽有难题但可以研究解决。
我再谈一点我个人的情况。我初中毕业时想学电力,主要是在家乡时经常看到一副标语,留下深刻印象:“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1955年夏天,看到天水铁路工程学校招生广告,介绍桥梁隧道专业是工程师的摇篮,决定报考该校。天水铁路工程学校毕业后,又被保送到长沙铁道学院继续深造。1962年毕业于长沙铁送学院桥梁系(现为中南大学)。
祝你
万事如意!
2002年11月12日
槛外人 2024-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