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30日)文/王庆刚
(附一篇)
他怀揣远大的目标
在不断追逐中前行
脚踏实地走过每个过程
在实践中收获充实人生
他在工作岗位上追逐
难忘那二十五年的“天重”
氧化皮组仓库保管的历练
煤炭采购中沐雨栉风
伴随改革的深化
他又在商海里二十年“游泳”
创建了天津五千多个网点
克服种种困难锐意攀登
他在寻求知识中追逐
无畏那三次高考失利
终于实现了老年大学的夙梦
他在工作中学习
物资和财务管理知识充盈
他随时向周围同志请教
汲取别人身上的优点良风
他通过写作坚持修炼
一篇篇佳作在报台上刊登
他在善待亲友上追逐
孝敬老人竭尽力
温暖兄弟姊妹情
真挚为人广交友
乐于帮衬谊深浓
学习他人品德美
以人为镜借东风
他在文化传承上追逐
从《天重厂报》上发习作
到学会上网广交朋
从创作投稿闯世界
到《通红的炉火》广发行
从组织文艺演出进社区
到创办《五子天地》求益精
从初中程度起步走
到中华文化志传承
步步脚印砥砺进
事业旺盛炉火红
他在奉献社会上追逐
评报员工作年年佳9
热情资助大学生
社区书记尽心力
志愿者队伍解困情
自掏腰包购物品
三年抗疫勇冲锋
日行一善亲历为
向往美好自觉行
甘把大爱献热土
历史责任勇担承
一个追求者的脚步
一曲奉献者的心声
与时俱进勇向前
志壮再绘新美景
通红的炉火炽烈的情
—《通红的炉火》读后
几年前,我就从海河文学社社长刘荷花那里听说过王广杰先生的大名—他十分热情、为人慷慨,对朋友实在真诚,对事业执着追求,还自己组建队伍办起了《五子天地》微刊,在业内反响很好。2022年12月我还在他办的微刊上发过一篇《笑对人生说苏轼》的短文,但主要是与其主编许壮楣老师联系。好象在某次文学活动中我曾与王广杰先生谋过面,但是印象不太深刻了。直到2024年7月13日在天河城参加了他的新书《通红的炉火》发布会,彼此才互建微信、熟络了起来。
十分庆幸的是,王广杰先生今年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传记性的大作—《通红的炉火》:我国著名作家蒋子龙先生为其题写书名并发来视频祝语,老作家滑富强为该书作序并诚致贺意,发布会开得十分成功,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19日荣幸地收到王广杰先生赠书后,我集中3天半时间认真拜读了一遍,大受禆益。
17万字、104篇文章的《通红的炉火》分作天重篇、亲情篇、五子篇、岁月篇和友情篇5个部分。通览全书,深感这是一部叙述自身经历(工作、生活、交往)和体会的佳作。其文章短小精悍、内容实在;描写精准、语言朴实;源于生活、画龙点睛;围绕主题、徐徐展开;境界高雅、激人奋进...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过程中表现崇高、在平凡中彰显伟大,是一部不断追求进步、宣传弘扬向上向善和积极进取精神的好作品,使人倍受鼓舞和激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丰富的情感世界。这正象著名作家雨果所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其作品就是这样。它主要包括了这样几个方面:
天重情深。作者从16岁初中毕业后到天津重型机器厂参加工作,其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在铸钢车间清整工段氧化皮组干了七年;1978年,被调任供应科仓库、在那里担任库长十年;1987年“临危受命”、厂长钦点,又调到供应科外勤组做煤炭采购业务员将近十年。就这样,从1970年分配到天重,到1996年离开,整整25年的时光。他从领新帆布工作服拍照留念的激动,到当库长管理上万种原材料、20多名人员的辛劳,到后来承担起采购煤炭业务这个天重厂最苦、最累、也是最受锻炼的工作。在天重这个国有大厂里,他不仅经历了厂子“七零工程”的艰苦创业、“十大重机”的快速发展,也在天重发展中学到了许多可贵的知识、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同时还结识了象蒋子龙等这样深有其益的许多师傅和朋友,参与了车间团总支办报的编辑,养成了带领爱人和女儿逛小白楼时却离开的公而忘私、钟爱清炒土豆丝的生活习惯等,使他深深感受到:是天重给了自己一片广阔的天地,培养和造就了他,给了他一生的“财富”和能力,使他离开天重还能继续谋生、继续为社会贡献。一直到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仍然念念不忘天重厂的培养、念念不忘那些情深义重的天重人。这恰如蒋子龙在对他新书的祝语中所说:“谁说世上已没有天津重型机器厂?天重的炉火通红!这‘炉火’是记忆、是怀念、是情感,总之是天重文化...天重是天重人的精神原乡,王广杰的文字,陆清先生的《天重情怀》摄影集,以及仍然活跃的天重艺术团等等,都是这‘原乡’的花果”。
作为天重精神的延续,还有他的经商情。在《两张照片》中他写到:“无悔的青春与共和国同在,不惑之年,喜逢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我带一帮人创业自谋生路。20年的创业路,我磕磕碰碰伤痕累累,但我走下来了,也收获颇丰”。
亲人情重。广杰先生是个很念亲情的人,《通红的炉火》一书中有对“祖上有德”的怀念、有对父母亲、岳父母、三哥四哥的回忆、有对老伴的眷恋、有对“雨中的姐姐”的思念,也有对“外孙和足球”舐犊之情的描写等。在《怀念父亲》中写道:“您的教诲我一直记在心里,日行一善,为子孙后代积德行善”。在《永远的大年三十》中写道:从大港回来的路上接到父亲的电话—“还没完事哪?一家人就等你吃饭了,路上注意安全...听到这里我已泪流滿面...我多想大年三十成为永远...”。在《我的岳父母》中写道:2016年他岳父遭遇车祸,他常常穿梭在法院和医院之间。在岳父母离世前的3年当中,他曾雇了3个护工,并且坚决不肯把岳父送到养老院,表达了对岳父母40年情谊、为自己付出一切深深的感恩之心。他细致地描写了老伴主动“学扫码”以及“今后再也不卖废品了”这些变化。他由担心外孙踢足球危险,到听到“没有足球,就没有阳光”,进而明白了“只要外孙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就应当支持他”,“有外孙这一代为繁荣祖国体育事业而不怕吃苦的后起之秀,中华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国际赛场上佼佼者必定属于睡醒的东方雄狮”,反映了作者关心亲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说明了世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真情实感。
朋友情真。在序言中滑富强先生指出:“广杰为人热情,好交友,重情义,人脉广”,概括得十分精准到位。他在《通红的炉火》一书的“岁月篇”和“友情篇”56篇文章中,有许多内容讲的是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譬如:《“半大衣”的故事》,讲到目睹了母亲为养育子女付出的艰辛,所以参加工作之前,从未向母亲要过任何衣服,并由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成人之美的习惯,深悟了成他人之美也是完善自己的道理。在《系鞋带》一文中,由女店主为小外孙系鞋带,体会到她的行为给我外孙幼小心灵埋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的的行为也感动了自己。由《两碗甜水》的故事中得出结论:“看到外孙与小伙伴玩耍,我不也是希望他能多交些懂事爱学习的孩子嘛。这是长辈对晚辈的期盼,也是精神寄托所在”。在《医不治己》一文中讲道:“赵大夫把爱给了每一个病人,而他自己却没有那么‘幸运’得到更多的医治”。在《同学情》一文中讲道:“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当别人遇到困难,有需求时敢于担当,许壮楣同学就是这样的人”。所写的《楣子下乡记》赢得了14万读者,他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他在《妙清姐》一文中也深情写道:“知青生活是那个时代一段尘封的历史,是成千上万年轻人刻骨铭心的成长史,成了一代人永不磨灭的回忆,也给了如今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半个世纪的难忘回忆”。在《好兄弟》一文中,他讲到了与一个叫津源朋友情谊的缘由:“我们哥儿俩惺惺相惜,其实更多的原因是彼此的孝心和良善”。在《你还愿意做我的学生吗》一文中,当他见了儿时曾帮助过自己的小学老师洪秀玲时,深刻地感悟到:“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知己、朋友或是恩师、贵人,象是我们人生中一盏闪亮的明星,在我们迷茫与困惑的时候,他们相助和提携,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和藏品”。在《人缘》一文中讲到了小区车位十分紧张,但当提到与他的关系时立即解决了其侄女的存车难题,他深有体会地说:那个年代里都把热心帮助他人看作是一种乐趣,这就应了“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这句话”。他的《贺军》一文,讲述了他曾经帮助大同矿务局一名职工儿子来津工作的故事,他把这些当作自己应当做的事情。他描写的朋友都是别人对他的帮助,而把他对别人的帮助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从中也可以窥见他的高风亮节。
文学情热。广杰先生对文化、文学的热情,从他上小学参加区文化馆演出队的表演时就奠定了。正如他在《一段舞蹈的记忆》中所说“埋在我骨子里的表演欲望是戒不掉的”。在《两张照片》中写到“一件白衬衣让我心情不悦,但同时也激发了我好好学习,长大了以后当个作家改变生活状况的决心”。在天重工作的时候,他十分羡慕蒋子龙师傅等有文化、会写作的人,他在《天重厂报》上发表习作并收藏了近20年,与《天重厂报》结下了深厚的情义。后来他上了老年大学,受到俞莹老师所说“不会用电脑就是新文盲”的启发,坚定地表示:“我决不能再落伍,努力、努力、再努力,因为我身边的榜样太多了,是他们鞭策着我、激励着我、鼓舞着我”。退休以后,他学会了上网、决心做个“文化人”。重拾了儿时对文学追求的梦想,他对自己过去读书太少、文章不上档次等,毫不服输、不气馁,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写出使自己和读者都滿意的作品来。于是,他从在《中老年时报》上发表“催发煤炭”开始,不断向一些报刊投稿,几年以来陆续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华传奇》、《中国文艺家》、《中国乡村》和《青年文学家》等报刊发表文章一百多篇,终于今年七月份结集出版《通红的炉火》专著公开发行。于2019年创办了自媒体《五子天地》微刊并亲任主编,目前已经发行300多期,中外都有许多读者,引起的反响很大。同时,还被《中国乡村作家》、《九州文学》等聘为编委,被多家文学刊物和网络平台聘为编辑。先后被评为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和天津诗词学会会员,2021年被评为天津作家协会会员,成为了颇具影响力的文化人、文学人。让我们看一看他在《读秦岭》一文中的一段文字吧—“秦岭,是一道龙脉,每一枚石子都是山的仙骨。秦岭的清泉石上流,象歌谣回响在山谷。秦岭不孤独,听着四季的风拨动垂柳的琴弦,百鸟伴唱”,谁能不感到其文字的优美、文学的巨大力量?一个原本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正象他在《天重厂报》文中所说:“做一个真正的传承中华文化的人,让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是我的人生目标。我一直在不断进取的路上前行”,这不正是结果背后的真正原因吗?!

社会情浓。所谓的社会,泛指由于共同活动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严格的讲,每个人所进行活动的地方都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这里特指工作岗位之外参与其它活动的环境和交往的群体。就是说,广杰先生的真情、热情,不仅表现在责无旁贷的工作岗位上,也融入到了其参与的各种活动之中。天重25年工作和20年经商之外,他还积极踊跃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譬如,2010—2017年他加入了《今晚报》的读者俱乐部,作为评报员他恪尽职守认真负责,自己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在追梦路上,让我的脚步迈进知识的王国、文化的殿堂,不仅增加了我的自信,而且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各行各业的新朋友”。他利用自己辛苦挣来的微薄工资,资助贫困大学生,正如他在《人穷志不穷》中说:“你若问我帮助过多少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我也记不清了。但孩子们把他们入党、提干、升职的好消息发给我的那刻,我激动地几宿都睡不好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我的追求”。他热情地在多方面给人以帮助—“因为我干了业务认识人多了,帮人调工作,帮人办出国、办幼儿园、学校,托人学车、调房子等,好象什么事我都能给别人帮忙”(《怀念父亲》)。他努力做一个优秀党员,在《在党的人》一文中说,自己在退休之后做了五年的党支部书记,“2020年我们社区党委获得了街道办事处先进党组织荣誉,当党委书记把荣誉证书从颁奖大会上取回来,我们一起拍了一张合影照。我深深体会到,在党旗下堡垒就在每个党员心中,牢不可破”。他在志成中里联系协商后,利用自己从小养成的优势,“在很短时间帮他们组织起了合唱队、舞蹈队、朗诵队、葫芦丝队、京剧队、文学创作组,各项活动搞得热火朝天”。他在松风东里社区组织起了春之润艺术团,在多个场合演出,都博得了观众的共鸣。他把自己的微信昵称改为“小区志愿者”,并坚定地表示“我就想脚踏实地把爱深深埋在这片生我养我的沃土里”。他在《难忘的重阳节》一文中,记录了2022年和志愿者好友们到鸿泰养老院慰问演出,深深体会到“老人高兴,也让我们有意义”。在《广玲姐与小弟对话》中,当问到他:你累不、你不缺吃穿还为什么名利时,他明确地回答:“我想通过几年的努力,把为老年人的服务网建起来,让老年人少一些后顾之忧,让每一个楼栋,都有一个志愿者和网格员一起把服务独居老人的事做好做实,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无助”。于是就有了米面粮油、蔬菜水果、理发上门、修脚服务、修配眼镜、空调服务、橱柜制作上门服务等各种志愿者,“我只想到我老了还有人再干下去”。以前他经商的时候就被许多人尊称为“王善人”,今天他依旧如此,多做善事好事,只管前行,不问结局。当他听说评报时结识、后来患了癌症而家境不富裕的一个老师需要,就自费为其买了智能手机,表现了对他人的一片关爱之情。三年疫情期间,他率先垂范、带领志愿者热情为居民服务,还自掏腰包为人们购买了许多急需物品,以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通红的炉火》一书读来,不仅使我在其行文中受益,而且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为人处世。立体化地懂得了广杰先生的实在厚道、品德高尚。深刻体会到: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并且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在天重无论是做管库员,还是做煤炭业务采购员,他都刻苦学习、适应变化,滿圆的完成任务;做职业经理,他勇于开拓天津的销售市场。兼职做评报员,他年年被评为最佳;进行文学创作上,他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所写稿件在多种报刊上发表,取得了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收获。在人生目标上,他严以自律,自觉修炼、完善自己,坚定“谁比谁都不差”的认知,有一股不服输的志气,日积月累,见到了更加美好的自己。他是一个虚心学习、努力投入的人,他虚怀若谷,处处以小学生的姿态出现、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在天重向师傅学习,评报时向其他老师学习,亲友相处中向对方学习,《五子天地》办微刊他向每一个采访对象学习,甚至在求医时还向大夫学习,干什么都想干得最好,全付身心地投入、争创一流的业绩。他是一个善良真挚、乐于奉献的人,把日行一善作为家训和座右铭,在其《通红的炉火》中,有许多篇文章都告诫自己要始终坚持这样做。他以善良之心待人—善待每一个亲人,对待父母和岳父母,以及对哥哥姐姐,始终一往情深,时常感念他们的恩德。善待朋友,细心地在他们身上寻找闪光点。尤其是退休以后,他立志做一个志愿者,为老人服务、为武警演出、为社区奉献,并且持之以恒。他把每一个进步、奉献,都看作是自己修炼的提升和思想上的收获,他有着宽广炽热的情怀,时常感到幸福滿滿,表现了其乐观豁达的心态。读书知人,在拜读《通红的炉火》中,不仅使我收获了许多文学上的知识,而且净化心灵、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
如今,广杰先生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之上,但愿他胸中的“炉火”越烧越红,在广阔的领域中继续奋进、展翅高翔,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我殷切地期待着不断传来他的好消息!
作者简介
王庆刚,男,笔名燕山雪松,曾任铁路分局宣传部长、高职学院党委书记。热爱文学并致力于诗歌和散文创作,已有《煦风拂柳》、《拾贝聚沙集》等7部文学作品出版。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天津诗词学会、河北区作家协会和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中国作家文学联盟》簽约作家、《世纪诗典》签约诗人,天津市久萍诗社成员、海河文学社名誉社长。通过了中国新时代诗人认证,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时代诗人档案库。
责编:王庆刚、许壮楣
微刊制作:五子天地文艺创作社王广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