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妇河水清清流 侯文君
孝妇河过去朝代名称曾经众说纷纭,如今则是清朝的沿用改称,是注入渤海河流小清河的重要支流。自古至今,诗人名士吟颂它的诗句不绝如缕,脍炙人口。它是博山八景之一,素有“孝水澄清遗妇泽”的诗句赞誉。
孝妇河源于山东淄博市博山区神头群泉,上游有两条河岔,东边的一条叫岳阳河,西边的一条叫白杨河,在神头汇合后才叫孝妇河。众山丛中的沟沟壑壑,水水潺潺,汇流成河,山城就成为水乡泽国了。而后它又绕过无数的群山丛林,穿过星星点点的村庄,就众泉汇聚了。此时河水陡然增大,河床拓宽,奔流而下;横穿博山城区,再纳入范河等多条河流,在大海眼村跃出博山境界,融入小清河,一路欢歌笑语,奔向大海了。
孝妇河就像幅幅美丽的水墨山水画镶嵌在山城,成为博山温馨好客的名片和窗口。它四季景色各异,不断演示出推陈出新的新版故事。春天的它河水潺潺,水清沙白,涟漪叠叠,浪花朵朵。两岸俊奇的山峦、矗立的高楼、榛莽的树木、彩虹的石桥倒影水中,岸石堤墙壁画林林总总,熠熠生辉,给山城增添了道道靓丽的风景。暖暖的阳光下,各种花儿铺展草坪,簇簇拥拥,竞相绽放,五彩缤纷,幽幽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夏季河水则会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从文姜古庙汩汩流出的清泉似一幅长长的绸缎缠绕在山城腰间。秋日两岸景色如画,流水欢歌。孝妇河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妩媚壮丽,随着阵阵秋风的纷至沓来,树木叶子的颜色也在不断渐变,青色之后,便是黄色和红色,“千里莺啼绿映红”啊,五颜六色妆点着孝妇河两岸,为孝妇河披上了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就像一条彩带飘拂山城。冬季,整个孝妇河两岸“大风起兮云飞扬”,随即银装素裹,“北国风光,千里不冰封,万里雪飘。”雾凇雪松,“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啊。
这一切都给山城增添了神奇的风景色彩,博山美,美在孝妇河。而孝妇河的得名缘于颜文姜的美丽传说。权威的《齐乘》记载足见其真实存在:“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呼为笼水,今孝妇河也,出益都县颜神镇孝妇祠下。”
而另一版本深入人心,则是相传很早以前,八陡村十八岁少女颜文姜为了冲喜,出嫁夫家。但刚过门,丈夫却已病亡。婆母蛮横无理,硬说颜文姜妨夫,是令人倒霉的扫帚星。从此,颜文姜受尽婆母虐待;为防文姜歇息,婆母特意制作尖底水桶;文姜只能逆来顺受,照样侍奉公婆。
久而久之,颜氏的至孝感天动地。一次,颜氏挑水途中,忽遇一花甲老人,老人口渴,请求喝水。文姜有些为难,但念及老翁年老不易,就放下水桶请他畅饮,但水桶倾倒,喋水满地。文姜大哭,唯恐回家难以交差,但见老翁哂笑,龙头拐杖在石板上只敲击两下,上面立刻现出两个石坑,正好放尖底水桶。然后拿出条马鞭,轻轻一挥,顿时水桶溢满。颜氏女一试果验,从此挑水可以休息,而且不用挑水了,只要挥鞭就可以水满瓮缸;从此她也就免除了挑水跋涉之苦。
婆母见颜氏除了偶尔挑水,但天天却瓮缸水满,心里莫名奇怪。她叫来颜氏,和颜悦色地说:“你嫁到我家三年多了,很难为情,给你两天假,回趟娘家吧。”颜氏兴高采烈,但还是小心,垂问婆婆:“带点活吗?”婆婆嘿嘿一笑,假惺惺地说:“活不多,今天去,后天来,七双袜子,八双鞋。”
颜氏明知婆婆刁难,但还是领受了,她想念亲人。回到娘家,母女俩抱头痛哭。第三天,就要回家了,活还没做完呢。三婶四嫂七姑八姨知道后,一阵忙活,活计就做好了。颜氏急急赶回婆家,刚到村头,就听人声鼎沸,乱成一团。村里大街小巷洪水泛滥,喷涌奔流。颜氏情知有变,急忙回家,但见婆母手拿马鞭,早已淹死瓮里。颜氏连忙举起鞭子,向北一指,洪水立即向北倾泻,冲成了一条河,这就是孝妇河了。
孝妇河以后就成了博山的母亲河,两岸山民蒙受恩泽,代代生生不息,繁衍万民。感恩于此,后周时期,山民就在齐长城下建造了颜文姜祠,历经1400多年香火不断。中华文明的孝文化被作为历代永恒的主题代代传承,博山颜文姜庙宇现在又塑制了二十四孝蜡像,孝文化也就得以发扬光大了。
侯文君 山东沂源县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写作题材多样:曾在《语文报》、《读写月报》、《中学生学习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十多家报刊发表过教学论文百篇,也在《浦北文学》《齐风》、《百合花》、《大众日报》、《淄博日报》、《沁阳文学》、《青岛文学》、《山东文学》等十多家文学杂志发表过百篇文章,出版二百万字的《鲁阳杂俎》之侃天下、五彩云、锦绣谷、散文集四部。莱芜区、济南市、山东散文协会、山东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