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书画创作贵于用墨!水墨交融则如道之变化,致简可成深邃,湮洇以显玄机。墨境者乃艺术家心灵的映照,是其对世间万象之独特感悟。
在这墨色生于心境的天地里,线条美如行云流水,墨韵妙似氤氲之气,于墨境中流连,最后由墨境中突围,走进万物生之于有,有生之于无的哲思
此展播既是艺术展示,也是智慧引领。愿诸君在这墨境之中感悟艺术之美,领略哲学之妙,最终悟得交困内心的突围之智,转而豁达,而朝大海!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部
钱宗飞 1953 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原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河北传媒学院教授,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中国画艺术。
1996年加盟北京老甲艺术馆创作室,进行中国画大写意绘画艺术探索。
2002 入北京画院首届中国画高级创作班老甲工作室学习写意绘画。
1998年应邀加入北京军区《民兵史画长卷》创作组,聂荣臻元帅为作品题名,作品创作历时近两年,与于长江、陈嵘、吴涛毅合作完成。
1999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由北京军区政治部、总政治部、群工部等单位主办的《民兵史画长卷》(110m×2.48m)展览;同年12月《民兵史画长卷》(局部)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金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1年《民兵史画长卷》(另一局部)入选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展览(1901-2000年间,含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550位中国画家作品)。
2004年中国画作品《潮—2004》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8年中国画作品《七月流火》入选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2009年中国画作品《天际一横》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提名奖。
2014年作品《风和日丽》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2019年作品《草原有约》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出。
2019年应聘河北传媒学院教授。
2022年合作中国画《民兵史画长卷》全卷,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简述钱宗飞“多数人物群像”
主题性绘画创作
文丨汪为胜
最近有机会品读钱宗飞多年来创作的数十幅人物画作品,很有感慨。钱宗飞是新时期涌现的优秀画家,随着他的作品参加第九(集体合作)、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和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声誉鹊起,但对他绘画艺术真正了解并认识到它的价值的人并不多。这篇文字想在评述画作的同时,将作品分类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梳理,这对理解画家和画家创作的意义,或许是必要的。
天际一横 180×180cm 2009年
钱宗飞的绘画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鸿篇巨幅表现“多数人物群像”的主题性创作。这类人物众多,形象各异,场面宏大,每个人物如移动的雕像,筑立起民族的脊梁,铸造成历史的丰碑。另一类是展示“北方草原风土人情系列”,如连绵起伏的丘陵、广袤无垠的草地以及质朴而粗犷的生命——牧人套马、叼羊、放牧等。前者需要结构、气势、动态的能力,后者需要韵律、节奏和对气氛的把握。尽管两种类型看起来画面不一样、形式不同,但表达的内容与情感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限于资料、时间和能力,此篇简述的是“多数人物群像”主题性作品,“北方草原风土人情系列”将择文另发。
天际一横 局部
钱宗飞所画的“多数人物群像”主题性创作,描绘的是坝上的农牧民、蒙古骑手、摔跤手的活动以及人们的劳作场景,他们在云天丽日下穿着盛装参加歌唱、摔跤、节日集会等。历史上这里统属燕赵大地,自古就有“悲歌慷慨”之风,唐韩愈曰“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亦有“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之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既演绎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凉,又谱写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篇。钱宗飞生于斯,长于此,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熟悉这里的生活,要用绘画语言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盛会(局部)360×178cm 2011年
应当说,要表现这里的人们生活和他们的精神状态,需要符合这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燕赵之风的特征正是那种浑厚与苍凉、豪强与朴拙,这就确定了钱宗飞所画“多数人物群像”主题性创作与地域性相通的精神实质。
盛会(局部)
钱宗飞所画的“多数人物群像”主题性创作,表现的是蒙古民族各部落盛大的集会场面;空阔的原野,云天低垂,绿色的大地,碧草如茵;壮实的汉子,雄健的英姿,硕大的身影,豪放的笑容和凝重目光;农牧民欢歌载舞祈祷、祝福诸种情景。没有惊天动地的场景,他所表现的是这些蒙古汉子及女子的生活特征和生活状态,尤其是他们的欢乐、愉悦、苦闷和哀伤,由表及里地展示出蒙古人质朴、豪放之美。
天酿 90×96cm 2015年
这种美愈是使人向往,就愈能激发人们对其民族与性格的关注,以及对相关的文化历史环境的思考。画家对人物形象和环境的描绘,包括活动、聚会的情景描绘,都强调地域本土特色——中国式、民间式。那些蒙古汉子以及女子穿戴的礼帽、头巾、围领、腰带、长靴、袍子都是蒙古族服饰,每一件服饰上的纹饰都标记着民族的特色。依我看来,钱宗飞对他们的生活习性、穿戴衣装,包括细微的装饰用品都应该做过一番研究。有人说“钱宗飞画出民族最动人的万种风情”,这风情应该就是难以表达的深层的民族情结。
蒙韵过坝来 90×96cm 2015年
钱宗飞所画的“多数人物群像”主题性创作,是表现当下人的行为、动作的场景,新鲜、直观而生动。倘若按照中国人物画传统造型来表现,难以达到。古代中国人物画造型上基本是同一类型。当西方素描结构进入中国绘画后,可以准确地抓住现实中的人物形神,真正达到“一人一体貌”的结果,难免丧失中国画写意笔墨书写性和趣味的发挥。
牧在自家的草地上 68×68cm 2017年
和风 68×68cm 2017年
自己财产 68×68cm 2014年
他的这些“多数人物群像”主题性创作的构图方式是格局大,画面富有张力,但也并非照搬西方写实主义焦点透视,而是以平面化方式排布,是将中国传统“散点透视”之构图法融入其中。如《盛会》《天际一横》(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提名奖)这类作品,人物置放位于近景或中景,呈中视距或近视距,这样大有拉近、接近和亲和观者的作用。这样的构筑方式,实际上形成了二维平面空间,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现代性。其作品内涵充盈,结构多方,大块对比,迫入眉宇,扩充形象,既富视觉上的张力和冲击力,又耐人寻味。
风调雨顺一 68cm x 35cm 2021年
应当指出的是,大格局强劲的视觉冲击力是当下诸多画家追逐的目标。加大尺幅,改变布局结构和笔墨符号,是人们已经形成的共识。但不能忽视的是,画面尺幅再巨大,恢宏气势再强烈,如果笔墨纤弱不济而难以支撑画面,则形同虚设。石涛说“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实为至言。“多数人物群像”主题性创作也是写意画大创作,“写”应该是核心,需要技术、技巧。如何“写”则又关乎考究与系统。
风调雨顺三 68cm x 35cm 2021年
钱宗飞进行“多数人物群像”主题性创作时,不用自己的习惯将真实人物给扭曲,而是从描绘人物对象特征上找笔墨表现的方法;在勾勒这些人物画过程中,线条不是求快、求速度或流畅,而是凝涩沉重,加强线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感,把书法中草书的笔法融进去,起、行、收抑扬顿挫,把“干裂秋风”似的焦墨渴笔与“润含春雨”般的泼墨糅合起来。
俯首前行 34×69cm 2017年
《草原有约》(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这幅作品,蒙古族同胞身上的衣饰有红、绿、蓝色,色彩明快,活力无限,尽管十分鲜艳,但仍觉得既透明又沉着。那是因为画家加强了整个画面黑白基调的分量,调和了整个画面的基本色相,也相应地减弱了浓艳飘忽的色彩明度。即使画家展现了蒙古族那富有吸引力的彩色服饰及其古铜色或酱红色的脸,画面还是既单纯又明亮,和谐而愉悦。
乐府诗意图 34×70cm 2017年
画展突出书写的线,长短、粗细、曲折、刚柔以及墨的浓淡、黑白等。总体上,他在笔墨娴熟圆润上追求一种酣畅淋漓,以求得“生”机,“生”是写生的生,新鲜、直观、生动、昂然勃发着一种时代气象。
单牛
从上述的文字中不难看出,我们对钱宗飞的人物画创作背景、内容、造型、构图、笔墨及其色彩做了简略述评。这评述或许能引发人们对他的作品艺术价值进行重新地评估,这也是我写下此文的初衷。
2023 年 11 月 13 日
汪为胜,1964 年生于安徽无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名家工作室导师、教授,宁波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画坛》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论、中国画学研究、国家主题性绘画创作研究、当代画家研究、当代美术批评与展览策划。策划“长安精神”“大写者”“中国风骨”“水墨雄风”“新传统”等重要展览,在学界影响广泛。
清风拂过180x45cm 2010年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