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诗意与真情》
——评周吉福的散文十章
文/静川 图/周吉福
在时光的长河中,人与人的相识、相知,无论早与晚,莫逆也许是在古稀之年。我与吉福大哥是在《江城晚报》博客看吧栏目组举办的活动聚会上认识的。他质朴的身影犹如我的父亲,正直、善良,言谈儒雅、风趣、幽默......那天我们一见如故,话语投机,相谈甚欢,仿佛是久别重逢的知己,那一次的交流让我深深领略到他的人格魅力和出众文笔,彼此投缘至极。
自那次聚会始,我在报刊之上格外留意他的名字。他的散文宛如一朵朵清新的小花,常常绽放在晚报博客看吧之上,芬芳四溢。后来,在吉林市的文学创作活动里,我们屡屡相逢。岁月流转,我们的友情日益深厚,他成了我的大哥,我则是他的小弟,我开始慢慢对他有了些许的了解。相处的日子久了,我感觉周大哥很像个行者。他的一生,与一本教案、一方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班学生紧密相连。退休后的他,虽在宅家的孤寂中徘徊,却仍能在江边漫步时聆听风的低语,在登峰望远时触摸云的温柔。麻局中的小打小闹,酒局里的小杯小酌,是他生活中的点滴色彩。而那一支笔,一篇篇文章,则是他内心世界的倾诉与表达。他对我说他有幸加入吉林省作家协会,还是觉得自己的文笔尚欠火候,他是谦虚,我知道他怀揣着对文字的热爱坚定前行的信念。在他的笔下,春天的味道,正悠悠地散发着芬芳。
七年前,昌邑区组建成立作家协会,周大哥与其女儿周校长,始终如一地对区作协主席团的工作给予鼎力支持。在我负责区作协工作的那段任期里,我们共同经历风雨,携手前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关系愈发密切。
这些年来,我品读了周大哥诸多散文,那一篇篇文字犹如朴实的老友,在我心间缓缓诉说着生活的真谛。我主编的会刊《长白岛》文学也选用了他的许多作品,其文风接地气,恰如周大哥本人,朴实无华却韵味深长,如陈酿老酒,越品越香。
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散文犹如一条清澈的溪流,蜿蜒流淌着作者的思绪、情感与记忆。周大哥的散文,很接地气,行文质朴,耐人寻味,吸引着读者沉浸其中,感受生活的诗意与真情。
周大哥的散文主题丰富多样,却始终围绕着生活的真谛展开。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与温暖,无论是童年的回忆、乡村的风情,还是写亲情的,都是情感至深文如其人。
一、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
列如,《此情可待成追忆》,这篇散文以作者与爱人在长春治病的经历为主题,书写了在艰难时刻所感受到的亲情之深、人性之善。文章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作者对爱人患病的痛苦与担忧,以及夫妻之间相互扶持、默默守护的坚定情感贯穿始终。同时,文中还展现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生活磨难的坦然接受。
在结构与布局上,他采用了回忆的叙述方式,以相册中的合影照片为切入点,引出了那段在长春治病的艰辛时光。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讲述了在长春期间借住于老师家、住在小旅店的经历,以及治疗过程中夫妻二人的心照不宣和相互安慰。最后又回到照片,以感慨长春给予的温暖作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语言平实朴素,却充满真情实感。如“于老师的爱人也一日三餐地调剂着伙食。想当初,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像现在这样富裕,我们的冒然参与,给他们家带来了诸多不便。”这样的表述,简单直接,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感激与愧疚。
同时,文中也有细腻的情感刻画,“尽管我们遵医嘱及时地进行恢复治疗,但是主治医生已经私下叮嘱过我,其实我爱人的病情已经是处于癌症中晚期阶段,我内心虽然如刀割一般,但脸上依然保持平静的表情,怕给爱人心里形成压力。”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爱人的呵护。
文中的细节描写丰富而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例如对旅店女店主照顾作者爱人的描写,“怕我寂寞,不忙的时候,还陪我唠嗑。有时看我情绪低落,还鼓励我不要被疾病吓倒,还给我举出几个身患癌症的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逐渐康复的例子,大姐的鼓励,确实也让我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女店主的善良和热心。
还有在观看二人转时,对爱人神情的描写,“我爱人从演出开始到最后,一直不停地用手帕擦拭着眼睛,肩膀也不停地轻轻地抖动着,我知道她心里想着什么……”细腻地刻画出爱人内心的悲伤与脆弱。
这篇散文让人思考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挫折时,亲情的力量是如何支撑着人们走过艰难岁月。它启示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在困境中相互陪伴、相互鼓励,同时也要感恩那些在困难时刻给予帮助的陌生人,他们的善良和温暖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写散文贵在要有真实的经历为基础,不刻意渲染,才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活的苦涩与亲情的珍贵。同时也弘扬善德,通过描述好心人如于老师一家、旅店女店主的帮助,弘扬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关爱,传递了正能量。
周大哥的散文很有个人风格与创新,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保持了其一贯的真挚朴实的个人风格,以平凡人的视角讲述不平凡的经历,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打动人心。在创新方面,通过细腻的心理和情感描写,为亲情主题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此情可待成追忆》是一篇充满温情与力量的散文,它以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亲情的伟大和人性的美好。尽管面对爱人病重的残酷现实,但夫妻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安慰的情感令人动容。“就这样,我俩都是心照不宣地咽下痛苦,用善意的谎言和伪装的表情相互安抚着对方。”看是简单的几句话,却体现了夫妻间深厚的感情和坚强的面对生活的勇气。让读者在感受到生活的艰辛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爱与希望的力量。
二、生活中的行者,每天都在捕捉美好的世界
周大哥真像生活中的一位行者,他的散文涉猎广泛,读了一篇还想读下一篇,我也像个行者跟着他的思路勾引我前行。他的散文除了写亲情的之外,写城市市集郊外的风景,田园生活,场景丰富,引人入胜。
例如,《端午的早市》,以端午早市为主题,通过对早市热闹景象、特色商品以及人们活动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文章中,作者对端午习俗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在结构与布局上,文章以作者在早市中的穿梭为线索,依次展现了艾蒿和香蒲、五彩线和荷包、粽子等具有端午特色的物品摊位,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让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同游览了早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例如,“端午的早市,密不透风的摊位、不计其数的商品、摩肩接踵的人群,讨价还价的声音……凸显了早市的繁荣。”通过排比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早市的热闹。
他的散文都很着重细节的描写,对人们购买和佩戴艾蒿、香蒲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如“那位漂亮的女士,也是在买下的一把艾蒿上,轻轻地摘下一串儿艾叶,用眼睛专注地反复地看着,仿佛是想把什么希望寄托在这里?”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人们对端午习俗的重视。
包括
《江城雕塑诗意浓》,以江城的雕塑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通过对雕塑的描写,表达了对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赞美。语言富有诗意和感染力,如“我每每走在这些街路的时候,都要在这些雕塑面前驻足,目光郑重地凝视着它们,思想也随之触景生情。”对雕塑的细节描写十分到位,如“那‘船夫’斜立船头,双手撑橹逆流而上,动感十分强烈。那雕塑不但整体恢弘,细节也刻画入微:看那‘船夫’身体倾斜形成一条直线,胳膊及腿部肌肉高高隆起,那大橹形如弯月,足见‘水流湍急’和‘船夫’竭尽全力。”让雕塑形象栩栩如生。
在《亲亲江北公园》里,他想起学生时代的情景,抒发对江北公园深厚的感情。“我当学生的时候,还有后来我当老师的时候,每年六一都会到江北公园度过一个愉快的儿童节。”通过回忆往昔,展现了公园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文中对公园内各种树木的描写细致入微,“那西南处是一片杨树林,笔直青绿的树干粗壮挺拔,高挑的枝条你追我赶地要牵手蓝天白云。特别是那条甬道上一排白杨树,它们还是年轻的后生,却有着很强的组织纪律性:一般粗细的主干站成一排就像等待检阅的士兵,从主干一米五左右的地方齐刷刷地向上伸枝缀叶,就像约定的一样,它们的树梢也都一般高,一样的淡绿涂抹在每一根枝条上,勾勒出一片醉人的颜色。”生动地展现了杨树的挺拔之美。对其他树木如榆树、白桦树、梨树等的描绘,也各具特色,让公园宛如一个植物的王国。同时,公园内人们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景,如太极表演、健身操、广场舞、二人转等,展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把酒话说吉林冬》中,他充满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吉林市的冬天。“吉林市是全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这就隐喻着吉林市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就拿冬天来说吧,吉林市的冬天比较漫长,它就像一首叙事抒情诗一样,在时间的长廊里,值得我们去赏读和品味。”开篇点题,强调了吉林市冬天的独特魅力。他对下雪情景的描绘如诗如画,“下雪的时候,我一定会走出户外,让漫天的雪花儿沐浴着我的全身和心灵。仰望天空,雪花儿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春之柳絮漫舞,似夏之梨花儿飞瓣儿。”让读者感受到了雪花的美丽和灵动。而对雾凇景观的描写更是精彩绝伦,“放眼松花江两岸,蜿蜒数十里的雾凇,连绵起伏,大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不同树种的雾凇,展现的风姿也不尽相同。柳树的雾凇是那样的修长,就像少女般的婀娜多姿,毛茸茸亮晶晶的枝条一直垂到地面;松树松针上的雾凇,一团团一簇簇的,就像盛开的白色菊花,从下到上绽放着;榆树桦树上的雾凇,一片片的,一球球的,纵横有度,疏密得当,略有单调却不乏韵律。”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如梦如幻的仙境之中。此外,他还介绍了吉林市的冰雪运动和农村的新变化,展现了吉林市冬天的活力和发展。
在《这座城有条“龙”》里,通过对龙潭山“龙”形景观灯的描写,抒发了对吉林市的热爱和赞美。“每当夜幕降临,月儿升空、群星闪烁,一条‘巨龙’跳跃上了龙潭山峰,尾朝下、头朝上,身子沿着山峰蜿蜒盘旋,且‘龙鳞’闪闪发光、‘龙眼’烁烁夺目,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势。”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景观灯的壮观景象。文中将“龙”与吉林市的发展联系起来,“吉林市这座城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三湖盛境、四山传奇,就连在盛夏也能滑雪驰骋、观赏雾凇呢,无愧于‘雾凇之都、滑雪天堂’之美誉。当然,在夜晚还能看到‘龙’。”展现了城市的独特风貌和无限潜力,表达了对城市未来的美好憧憬。
熟悉的田园生活,让我也走进老家的回忆
读周大哥的田园散文,也让我想起舒兰胡卫民的田园诗,我很喜欢陌上的生活,诗如画,画如诗,周大哥的田园散文也是诗意满满,列如,《那片“挂画地”》一文,深情地讲述了农村老家那片坡地的故事。“农村老家的大砬子山下,有一大片坡地,坡地的面积有一垧多地,坡地的度数大约有45度左右。”简洁的开头,引出了这片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土地。
文中对“挂画地”春耕场景的描绘如诗如画,语言质朴,充满乡土气息,如“春天开犁播种的时候,几副牛犁杖划开了沉睡一冬的黑土,横着山坡翻成一条条垄。因为是坡地,况且坡度还有点大,所以春耕翻地播种都是用老牛拉犁来完成的,因为老牛拉犁比较稳当。扶犁的人也是精挑细选的‘犁把子’,农村把那些能熟练驾驭牲畜、扶犁经验丰富的人才称之为‘犁把子’。届时看吧,一副副牛犁杖在坡地上缓缓行进着,‘犁把子’时不时地挥动一下鞭子,其实那都是习惯动作,没有一条鞭绳落到牛身上,因为这些老牛训练有素,能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对春耕场景和农作物的描写细致入微,“从远处向这里眺望,犁铧翻起的土像大地泛起的涟漪,一条条土垄组成了大地的经络,老黄牛和播种的人俨然是线谱上的音符……”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农耕方式的智慧和勤劳。
而当提到暴雨对“挂画地”的破坏以及后来修筑梯田的艰辛时,“我们修筑梯田的时候,还想到把表层土收拢起来,回填到修筑好的梯田里,同时,我们还从山里挖掘腐蚀土用扁担挑到梯田里,以保证梯田表层土壤的疏松和肥力。”体现了农民们与自然抗争的坚韧和决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挂画地”从旱地变为水田,从传统耕种到机械化作业,这片土地见证了农村的变迁和发展,也承载了作者深深的眷恋。
在《挂在房檐下的秋天》一文,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秋天在农家房檐下的生动景象。“秋天到了,秋天把能表现它的外部表情和内在气质发挥到了极致,并把它形成故事,详略得当地推荐给我们。”开篇便将秋天拟人化,赋予了秋天生动的形象。
文中对房檐下各种农作物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女人们把四个红辣椒呈十字用针线穿起来,层层叠加,不一会儿便穿成长长的一串儿,然后把两头留出的线头拴在一起,顷刻间就形成一圈儿红色辣椒环,再穿在房檐下的木杆儿上,一串儿、两串儿……顷刻间房檐下染上了一片朝霞。”展现了秋天的丰收和人们的喜悦。
同时,他还提到了这些农作物在冬季成为美食的情景,“午餐的白菜汤中,从房檐下摘下几个风干的、略显骨感的红辣椒,在灶膛的余火里烧一烧,干瘪的红辣椒立马膨胀起来,局部也变得黑了起来,用手指在菜汤上轻轻一捻,黑红的辣椒末便均匀的散落在菜汤里,喝上一口,辣辣的、香香的,从乡亲们喝下菜汤后发出的‘嗨’中,就知道他们食欲大振了。”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温馨和美好。
在《采撷春天的味道儿》中,他带我们走进春天的田野,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春天来了,春风携着春雨,春雨滋润着大地,大地奉献着春天的味道儿。”简洁的语句,开启了春天的美味之旅。
他对小根蒜的描写充满童趣,“此时的小根蒜还属于半清醒状态,它的茎叶呈淡淡的紫红色,还没有直立起来,只是趴伏在地皮上,就像婴儿趴在襁褓中安睡一样。”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那娇嫩可爱的小根蒜。
在采撷婆婆丁和柳蒿芽的过程中,“婆婆丁生长的地方也是比较普遍的,山岗坡地、道边河岸都有它的身影。明显地方的婆婆丁很快就会被人采撷走了,我们只好在草丛中、河岸边那些相对人们不轻易去的地方寻觅。”“初春柳蒿芽的细杆儿是暗红色的,它那类似爪状的叶子还没展开,抱团般地向上生长着,用小刀不用费力地就割下来了,有时用手也不费劲儿地就拔出来了。”这些描写展现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的探索和欢乐,也勾起了读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
以书信风格创作的散文让我更怀旧
读《写给珊娅的信》,他是以信笺的形式创作的,这让我想起我和爱人当年谈恋爱时候的情景,我住在云水江城,爱人栖居在小兴安岭的红松林里,我们就鸿雁飞书好多年,这篇作品让我勾引起很多回忆。
周大哥在这篇信笺风格作品的写作情感上,让这封信充满了真挚与热情。作者开篇对“您”字的解读,“它是一个‘你’字下边加个‘心’字,也就是说,我的心里有你。”瞬间拉近了与收信人的距离,让情感的传递显得直接而深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东北的热爱,以及渴望与珊娅分享这份热爱的急切心情,这种情感的真诚流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澎湃。
在意境意象的营造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来描绘东北的冬天。比如“下雪的时候,我一定会走出户外,让漫天雪花儿沐浴我的全身和心灵。仰望天空,漫天的雪花儿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春之柳絮漫舞,似夏之梨花儿飞瓣儿。”通过将雪花比作柳絮和梨花,营造出了唯美而浪漫的雪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银装素裹的世界之中。同时,对雾凇景观的描绘,“放眼松花江两岸,蜿蜒数十里的雾凇,连绵起伏,大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更是展现了东北冬天的神奇与壮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采用了对比和列举的方式来凸显东北冬天的特色。他对比了东北与江南的不同,如“诚然,我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但我这里有‘银装素裹、玉树琼花’”,突出了东北冬天的独特魅力。同时,详细列举了东北冬天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如农村的繁忙景象,“有的人家忙着修缮农机具,有的人家准备来年开春用的种子化肥,有的人家准备秋天搭建苞米楼子的铁管和相关的器件”,让读者全面了解东北冬天的丰富内涵。
此外,书信的写作方式还增强了作品的亲切感和交流感。作者仿佛在与珊娅面对面地交谈,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和感受,使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仿佛成为了倾听者,一同感受着作者的喜怒哀乐。这种亲切的交流氛围,让作品不再是单向的表达,而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互动。
总的来说,周吉福大哥的散文朴实、耐读,用信笺的方式推出家乡的雾松美景,情感真挚,匠心结构。我很钟情于散文中的书信形式,结合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意象和独特的写作手法,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东北世界。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东北的自然风光之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周吉福,他是云水江城一位普通文学爱好者,也是吉林市文人眼中大哥,他笔下所有的文字,都是一位热爱文学的老人的真情流露,也是别人无法赝制的情感。
2024.9.25.于通潭西区半间小屋。
责任编辑: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