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老妻并肩行
文/刘竹庵
(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2024年09月26日 00:00 河南)
“老年夫妻情更长”。年轻人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的妩媚风光,固然像蜂蜜一样甜人,但老年夫妻的悠长韵味,何尝不似春天鲜花的淡淡幽香和清清馥郁。
近年来,我和老妻逐渐养成了并肩散步的习惯,这既可心旷神怡,强身舒怀,又能谈“情”说“爱”,欢度晚年。昌谷,是中唐诗人李贺的故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读书写字之余,就和老妻漫步在昌谷的山巅河畔,田间陌上。那种“潇洒走一回”的情调和韵致,既像一首诗,又像一幅画,更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其实,就是用“诗情画意”四个字,也不能淋漓尽致地把个中情趣,表达出来。
昌谷是个古老的集镇,五天一集,没有特殊情况,我和老妻必去赶集。其实,好多时候并没事情,主要想去“潇洒一回”。老妻是个勤俭成性的本分人,我们赶集,每每空手而归,原因是老妻总嫌商品贵。说得严重一点,和她一块买东西,十次九不成。去年腊月间,我们到集上“潇洒”,偶然发现一种很美的女式靴,我要给老妻买一双,因为她脚上的靴,已经没有一点暖和气了。但因为价格问题,老妻坚决不要。在买东西上从不当家的我,这次一锤定声,把它买下。看来老妻不是不想要,而是嫌价格高,回家后她就满意地穿上了新靴。我看着她脸上露出的一丝丝笑意,立即对她产生了崇高的敬意和笃忠的爱心。老妻啊老妻,今天所以能有这个子女满堂、儿孙绕膝的美满家庭,完全是你用“勤俭持家”的精神换来的。回首往事,我清楚地看到你那“忍苦负重”的坚忍精神和“艰难跋涉”的高昂风姿。我曾有诗云:
老妻为我一生忙,苦辣酸甜她尽尝。
儿孙绕膝今日事,老夫老妻幸福长。
昌谷的连昌河畔,是一个风光优美的好地方,十里昌谷,流水潺潺,绿柳袅袅,好鸟啁啾,鲜花灿烂,这是我和老妻常去“潇洒”的好地方。
阳春三月的一天下午,我与老妻徜徉在景色迷人的连昌之滨,放眼原野,逸态横生,浓姿百出。在一处浓绿翳翳的柳荫下,我们停住了脚步,我被这百鸟争鸣、百花斗妍的热烈情景陶醉了。美丽的晚霞,更放出夺目的光辉,把“连昌夕照”的画面,照耀得更美更动人。老妻见我得意忘形的样子,便有意提醒我:
“赏景要能领略到更深一层的情韵才有意思,我问你‘好鸟鸣甚’‘鲜花笑谁’?”
老妻的突然“将军”,使我目瞪口呆,难答一言。老妻见我窘甚,便开口道:“好鸟在唱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此情此景,老妻的“宏论”,确是点睛之笔,令人折服。那么“鲜花笑谁”呢?老妻又笑着答道:
“是为我们‘恩爱夫妻,白头到老’而欢笑。”
好一个完小还没有毕业的农妇,竟有如此惊人的想象力。结婚几十年来,我第一次发现她的脑海中,确有不少文艺细胞。这次散步,竟使我对老妻“刮目相看”,她不仅是我的知心老伴,更是我晚年的同窗文友。夕阳西下,我们踏着晚霞的余辉,并肩漫步,心花怒放,一首小诗,油然而生:
晚年潇洒数寻春,山光水色总可人
鸟语花香醉一路,可意老伴伴我归。
名胜古迹,道观古刹,也是我和老妻常去散步的理想之地。
公元58年,汉明帝刘庄继位后,为了纪念刘秀消灭赤眉之功,就在昌谷的汉山顶上建立了光武庙。这座历时1940年的古老建筑,是历代文人墨客和广大群众的游览胜地。农历三月十八,是光武庙的庙会,人山人海,杂耍满院,乐韵绕梁,香烛通明。我和老妻兴致盎然,联袂而去。光武庙的规模很大,有山门、戏楼、正殿、东西廊庑、钟鼓楼、二王殿、皇姑殿、十二美女殿等。庙的右侧为子陵殿。那天人流拥挤,游览草率,老妻惟独对皇姑殿很感兴趣,非要我说个究竟不中,回家的路上,我就对老妻讲了一个《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故事:
东汉大臣宋弘,在朝任大司空时,光武帝刘秀的大姐湖阳公主刚刚死去丈夫。刘秀想替姐姐在文武大臣中选择配偶,便和她一起议论朝中大臣,以便从中观察她对谁有好感。湖阳公主说:“大司空宋弘,仪表堂堂,德才兼优,其他大臣都比不上他。”刘秀说:“这事得想个妥当办法。”不久宋弘被刘秀召见,刘秀先安排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便把召见的意图告诉宋弘,并说:“俗话说,贵易交,富易妻,你位居三公,再娶一妻,也是人之常情嘛。”宋弘回答说:“我听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无奈,回头对屏风后的湖阳公主说:“看来事情不好办啊。”
老妻对我讲这个故事很满意。我便问她:“我是陈世美?是宋弘?”老妻黠然一笑说:“你既不是陈世美,也不是宋弘,你是刘竹庵。”我很欣赏老妻幽默的回答,因为它道出了我们老夫老妻的崇高爱情。正是:
野香花艳弥芳芬,人自精神韵自美。
光武归来一路笑,白头夫妻情意深。
(刊于《老人春秋》1999第9期)
作者简介:刘竹庵,1927年9月生于河南省宜阳县三乡乡后院村。1949年2月参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教育战线当过中小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等。在宜阳日报社当过记者、编辑。担任过县委写作组组长。后在莲庄、张坞乡当过宣传委员。现为洛阳市作协和书协会员。有250 余篇文章、诗歌和书法发表在全国多种报刊上。1988年9月离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