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拉煤去》
主播:追月‖作者: 徐占领
一微信朋友,安徽人,聊天时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是河南宝丰人,微友,啊,宝丰人,你们那里有煤矿,应该是很富裕吧,我爱人年轻时还去过你们那里拉过煤呢。
七十年代末期,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农村生火做饭都是烧柴火,可地里的秸秆都被生产队储存起来喂牛了,烧火做饭也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村里的年轻人就相约一起,走,到河南宝丰拉煤去。
安徽界首到宝丰大约五百多里地,一路上有山,有坡,还有河,来回要走八九天。三四个或四五个年轻人,每人一辆架子车,带上铺盖行李,带上一个生火的小炉子,一口铁锅,两只水桶,带上家里做的最好的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的花卷馍,带上腌制的咸菜,几斤玉米糁,红薯干,再带上维修工具(长途拉煤,像气筒,胶水,补皮那是必不可少的)便气势满满,信心十足,誓言要拉回来八百斤煤,供全家人过冬过年用。
才出发是空车,年轻人体力好,脚程快,一天走个一百多里地没问题,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体力下降,走的就慢了下来,三天多才能走到宝丰,每人在韩庄县焦厂精挑细选的装上一车上好的焦煤(那时候宝丰韩庄有县里办的焦厂,原煤炼成焦炭后,焦池的边角处会有燃烧不完全的煤,称为焦煤,焦煤气味小,烟也小,还便宜,很适合农村人做饭用。)便踏上返程之路。
遇上上坡,便三四个人一起拉一辆车,一人驾把,两人拉捎,后面一人推着。遇到下坡,则要将车把抬高,车尾巴捞住地(那时候农家的架子车后尾巴下,一般都会加装一只报废的架子车轮胎,这废轮胎捞住地能当刹车用,耐磨耐腐蚀,能减少架子车的磨损),双脚双腿还要用力撑住地,小心翼翼的才能下坡,坡度稍微缓的,就不用这样费劲,速度快了些。平路则好些,体力好劲大的就走的快,走走歇歇,等等后面的。天黑了,就找个离村庄近的地方休息,找个井,打两桶水,借点柴火,生起炉子,做上一锅玉米糁红薯干稀饭,就着家里带来的咸菜,一碗饭,一块馍,饭后就地展开铺盖,天当房,地当床,带着对家人的惦记,带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扯着呼噜,说着梦话,沉入梦乡。
这一趟拉煤来回八九天,便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累的不轻。脚地磨出了血泡,袜子磨烂了几个窟窿,露着脚趾头,千层底的布鞋磨掉了两层皮,睡上两天都叫不醒。
那时生活艰难,大多如此,如今想起谈起,无不感慨万千。
宝丰就不同了,相比界首来宝丰省劲多了,因为宝丰当地产煤,我们村离韩庄县焦厂也就三十里地,早上出发晚上就到家了,还真有点朝发夕至的意思呢。
记得父亲那时在生产队喂牛,分管牛屋的诸般事宜,就这冬天要是想用生产队的牛车去拉煤,也要给队长请示一下。
冬天农闲,队里的大黄牛膘肥体壮,力大无穷,拉上一车煤自是不在话下。父亲起早将牛喂好已是天明时分,有时约上同在牛屋喂牛的三爷,一人一辆牛车,带上干粮和水壶,在清晨的雾霭中,一声清脆的鞭响,震醒了树梢的鸟儿,两头大黄牛拉着两辆铁轱轮的牛车,牛铃声叮叮当当,车轴声吱吱呀呀,渐行渐远,走上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走进那一层轻烟笼罩的清晨。
傍晚,满满的一车上好的焦煤便拉了回来。母亲赶忙端来热水,让父亲洗去一天的疲劳,又端来饭菜。父亲吃饭时,我们兄弟便用箩筐,一筐一筐将煤抬进厨房的过道里。
那时生产队,大集体,谁家有困难需要用车拉煤,向队长请示一下,队长都会批准的。记得隔壁哥哥娶媳妇,还是父亲用牛车拉回来的,牛车上用秫干席扎个棚子,扎上红花,放上几个炮仗,媳妇就娶到家了。
八十年代初,我已十几岁了,已长成个小伙子,生产队也解散了,没有了生产队的牛车去拉煤,再要拉煤便由我和哥哥去了。
大哥在外地工作,一般都是我和二哥三哥拉上一辆架子车去。到了韩庄焦厂,挑挑看看,就想拉车好煤。中午过后终于装好了一车满意的好煤,便尽头十足的返程了。
出韩庄向北再转而向东走,有一大坡,便是著名的北工地了。北工地长约一公里,坡陡路赖,因为常年大车小车跑运输都是走的北工地,坡路上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突起的石头光滑,人力拉车非常难走,一用力脚都打滑,三四个人拉一辆车都非常吃力。于是,附近村就有人专门来拉捎,拉捎人自己带有捎绳,帮助拉车上坡,每趟收两到三毛钱,虽然去拉煤多花了三两毛,却省了一点力气,这北工地一两个人拉煤真是上不去。上得坡来,歇歇脚,喘喘气,再向东走,便是一路下坡,或是平路,拉起车来便轻快多了,偶有小坡,攒攒劲,冲一冲,一鼓作气就上去了,
后来在焦厂有拉脚的师傅逢休息日,便有孩童赶了骡马来北工地拉捎,拉一趟五毛钱。虽然多花了两毛,但骡马力气大,拉煤人只用双臂用力,驾好车把,就能一气拉上去,着实省劲不少。
出大营向东走段寨,路太远,就走大营向东北,东北有一条水沟叫三里桥,说是桥,其实没有桥,是一条深水沟,桥是人们心里的盼望,盼望能有一座桥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和哥哥拉煤走到三里桥,都要在此休息一会,洗洗脸,等有过路人帮忙推一下车。出三里桥一漫东北,一路上坡,走走停停,歇歇走走,离家越来越近,力气也越来越小,碰见从大营赶集办事回家的,都会招呼着拉一段,推一程,遇见了,谁都会帮一把,农村人纯朴憨厚,大多不善言辞,说声谢谢,便是从心底油然而的谢意。
后来,生产队解散了,分了地,家里买了头牛,再去拉煤,就用牛拉捎,一人牵牛,一人驾把,轻轻松松,一车煤就拉回来了。
到了九几年,村里有人买了小拖,就是农村常见的东方红拖拉机,带一个车斗,一次能拉两三吨,需要拉煤了,就找车主说一声,走,给我拉车煤去,于是,半天功夫,两三吨煤到家了,一年的烧煤问题再也不用发愁了。
时光荏苒。如今农村家家户户再也不用为烧火做饭,冬天取暖而作难。村里也见不到袅袅的炊烟,红红的炉火,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液化气,天然气,又干净又省事,只是感觉少了一些人间该有的烟火气。
从此,去韩庄焦厂拉煤就成了年轻时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偶然想起,其中滋味,只有那个年代经历过的人才会有深切感受。
【主播简介】:刘秀云,网名:追月,原就职于传媒单位,已退休。喜欢诵读,简单生活,认真做人。在诵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让平淡生活多了一缕七彩阳光。
【作者简介】:徐占领,男,六零后,宝丰作家协会会员,宝丰县诗词楹联协会理事,现在宝丰交警大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