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蒙晋旅途随笔(1)
文/尕圆
题记:七月底八月初,自驾陕西、内蒙、山西行,随记途中所见所闻所感,也是一乐。陕蒙晋归来,整理数则,与文友们共享。也算是没有辜负数十年前要当个作家时,所立“人活着就不能让笔倒下”之志。
随笔之一:
难解之谜
早八点半从家里出发,成都—广元—汉中—西安,七百余公里,我和女婿彬轮换开车,倒也轻松。彬约了他在西安同学的孩子,来酒店陪我那外孙女一伊玩,前两年,一伊来西安时,曾和这孩子一起玩得挺好。这次西安并无游览计划,一伊执意要见她在西安的小朋友。在大人看来,小孩子家家的,意见可睬可不睬。我却主张一定要让他们在一起玩玩,哪怕是晚上少睡会儿都行。其实,对每个人来说,别人的心思都难猜得准;对大人来说,小孩的心思更是难解之谜。
彬的同学未露面,据说因炒股亏损七八百万,没有心情。想起电台那句广告:同一个股市,为什么有人买有人卖......对炒股者而言,这也是一大难解之谜。晚饭后去大唐不夜城,人山人海,商业为主,辅以灯饰及小型演出活动。我们是走在曾经的大唐街道,大唐的繁荣是举世公认的,物质的富足、文化的包容和精神的大正,那才是真正的盛世,因此才有“万邦来朝”。今天的大唐不夜城,繁华尽现,步行街上喊泉、个性秋千、华服快闪、花车斗彩、投壶游戏等都让人眼前一亮。人多,女性多,各式各样、各色各料的唐装炫酷女尤多。千姿百态的着唐装者中,除纯情少女以下娇娇可人外,成年多为丑女。足见爱美,无美丑年龄之分。人家怎么炫、酷不酷,要的是活在当下的自在,都可宽以待之,爱美之心,其实也是难解之谜。
随笔之二:
小感动
今日多云,早八点半自西安出发,经延安、鄂尔多斯,傍晚五点半到内蒙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沿途大多路程在陕北,看着车外移动的山梁沟岔,还有沟岔里、小小平场后崖上晒着暖阳的窑洞,我总是想起千百年来从坡上刮过的大风,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我的父老乡亲,就是在这里讨生活。沟岔永远那样分明着,像父老乡亲的额头。这窑洞是人类最早的居所,数千年后的今天,华夏大地上还有不少地方仍沿袭着它的用途。小到一样工具、一种生活方式,大到一种文化,数千年传承而不消失,定有它的独特之处。闻名世界的四大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先后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只有古中国文明历经风雨依然延续着,这窑洞,也该是延续下来的一分子吧。用各种办法解释窑洞的结构、用途、优劣,七岁的一伊,无论如何都弄不明白:有那么多漂亮的楼房,他们为什么不住,而要挖个洞住呢?
路过安塞服务区休息时,对面小山头上有一个醒目的腰鼓雕塑,超市里也有大大小小、红红火火的腰鼓出售。安塞腰鼓这些年闻名世界,在第11届亚运会、香港回归庆典、国庆60周年典礼及与日本、德国等国际文化交流中,都有精彩表演。这小小的腰鼓,所展现的不仅是黄土地人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它起源于秦汉时期,最初用于军事战争的报警、助威和庆贺胜利。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和欢度节日的民俗性舞蹈。2006年,这小小的安塞腰鼓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离开安塞出发前,给一伊买了一只小腰鼓。自从腰鼓到手,一伊便不再闲,练了一路鼓点,吵得人头疼。让她休息片刻,一伊说要为爷爷奶奶准备晚上的节目。我再无话可说,只能让她好好准备。服务区有当地野生的桃李杏果,随买一些,不开车的时候,我吃着这些酸中带甜、新鲜多汁的果子,仿佛吃到了小时候家乡野果的味道,赞美说这才是真正的原味。一伊见我吃得香,便说你也给我爷爷留几个吧。这话让我感动,要是亲家亲耳听见,定也是感动了——血脉在骨子里流着,那是割裂不开的——这也算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吧!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