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扇子崖
宋文东
9月21日,正是秋分的前一天,我与10几位驴友一起登泰山扇子崖。
那天,天气预报说济南有雨,从头天夜里一直下到当天8点,泰安的天气预报跟济南的差不多。可能是习惯了一个夏天天气预报的不大靠谱吧,我也没拿这太当回事,连提醒大家带雨具也免了。4点多钟,我被手机叫醒,便急忙拉开窗帘看室外。我们学校小区物业节约用电堪称模范,楼外是漆黑一团,因为小区的路灯已经关了。我只好打开窗户仔细听,外面一点动静也没有,倒是有股冷风扑面而来,估计九成没有下雨,但气温突然大幅度下降是肯定的。
不到6点,众驴就在铁路南苑小区门口集合齐了,大家一致意见走高速。高速公路畅通无阻,不到7点半,我们即抵达泰山脚下的天外村入山口,比规定的最晚进山时间提前了半个多小时。
到黑龙潭水库,夏日暴雨后那大坝瀑布汹涌澎湃的气势早已销声匿迹,仅有少量的瀑流尚在有气无力地往外流淌,虽然有点失望,但瞧一眼那一泓碧水,暗绿中闪着粼粼的波光,厚厚的灰白云与三面青山掩映着,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般令人心怡。
过了大众桥,众驴沿着公路继续深入大峡谷。去中天门的景交车满载游客,一辆接着一辆地从我们身边开过去。公路本来就不太宽,再这样人车混行,安全的确
往前走不远,公路就转弯朝山上去了,我们则离开公路走一条步道去往扇子崖。绕过树丛,一座古老的西溪石亭矗立在眼前。但仔细瞧瞧,与其说是亭,其实更像座屋,若论其长方形的构造,也不是四面无墙的特点就不像亭。不过既然其如此命名,必然有其说法,只是我们不知情罢了。石亭北向,一门两窗,四角攒尖顶,全石构造,古色古香,蛮有特色。据明代《岱史》记载,此亭最早为金代泰安知州姚建荣所建的“萃美亭”。清光绪年间,泰安知县毛蜀云复建,改名“西溪石亭”。门侧有副对联云:“龙跃九霄云腾致雨,潭深千尺水不扬波”,该联与岱顶那幅著名的“五岳独尊”石刻同为泰安知府玉构所题。
站在亭前,下临深潭,往北望去,只见蓝天白云下,一束白练垂悬于高高的百丈崖上,分为三截跌入黑龙潭,景色虽逊于暴雨之后,却也不失为壮观。
过了桥,经过一小片杂粮田,就到了无极庙。我对门前的三通石碑比较感兴趣,细看,乃是《创建百丈崖长寿桥碑记》。大意为扇子岩(扇子崖)下面的元始殿(元始天尊庙)香火颇旺,但夏天百丈崖处常常山洪暴发,民众进香颇为不便。一位叫张耀臣的将军夫人也常往元始天尊庙进香,于是张将军除了自己出资,还号召民众捐款,于民国13年(1924年)建成此桥,取名长寿桥,寓意捐款之人都能健康长寿。
离开无极庙之后,上山的石阶盘道就多了。又过了一座乐善桥,经过防火登记处,渐至半山。路旁石壁上有不少石刻,多为民国时期民间修建盘道的碑记。此为功德一件,既方便了香客,也惠及了后人,这些捐款者以及建设者都值得后人铭记。可能是地势不断升高的缘故吧,山风也开始来的频繁了,而且比较大,冷飕飕的,与夏天的山风有着明显的不同,带有浓浓的秋意了。
行至天帝庙附近,一棵粗大的槐树半躺于路中央,可能是被风刮倒的,但游人只要低头弯腰基本上不影响通行。辰桑扮出努力扛树的囧态,要为大家扫除障碍,却引得众驴乐翻了天。管理部门没有清理倒树也可以理解,毕竟长这么大一棵树很不容易,移动它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如果能在树下面用几根铁管子支撑下,只要稍稍把主干抬高一点,达到2米高,不妨碍走路就行了。
过了半山,渐渐地接近扇子崖。透过树隙,可见南面傲徕峰秀出天半的雄姿,西面的扇子崖也露出状如其名的孤傲身影。好梦组织众驴以傲徕峰为背景集体合个影儿,大家欣然接受。这时天色格外地蓝,云朵如棉花一般地洁白,泰山岩岩,礧磈插天,绿松环衬,景色绝美。
一路上我对没遇见一位香客,颇为不解。到了元始天尊庙门口,见一块牌子上有规定,大意是:为了防火,禁止庙里烧香、燃烛、焚纸以及宗教等活动。我才恍然大悟。元始天尊庙啥时候修建的我不清楚,但从盘道旁边崖壁上的刻石可知,在清代以及民国时期元始天尊庙的香火还是非常旺的。
庙里供奉元始天尊塑像,有哼、哈等18尊神像环绕之。门口有棵古松,虬枝四散绵长,松阴足有半亩,十分罕见。元始天尊庙旁边还有座关帝小庙,内祀关公塑像。但没了香火,除了到扇子崖的少量游客以外,这里就显得十分冷清了。
众驴登上扇子崖垭口,又一阵大风忽然而至,这里的气温显然更低了。我忙将运动衫领口竖立了起来。都过中秋节三四天了,次日就是秋分,“秋老虎”却一直赖着不走,是个典型的“老赖”。今天的气温突然地下降了,这才有点秋天的味道,却不知“秋老虎”是否还要杀个回马枪呢?对于今年夏天一直至中秋的“高烧”不退,谁知道是福,还是祸呢?我爬上垭口南侧的高坡上,往北看去,只见扇子崖像一根粗大的石柱直插云表,其挺拔险峻,一柱擎天的英姿,堪称奇观。
我们一行驴友除了高哥、自由者不知啥原因不登顶以外,其余的驴友都跃跃欲试。我见扇子崖高耸入云,直立如削,风又大,就有点怵头。但又觉得来一趟不易,况且随着年龄不断地增长,以后再来攀登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踌躇片刻,我把刚放下的背包又重新背上,一者可以御寒,二者觉得经常爬山背个包,忽然背上少了点东西,还不大习惯呢。我本来还想带着登山杖,但一想到攀登“天梯”碍事,也就罢了。
众驴依次而上。有铁蹬、钢管子护栏、铁链子的地方还好,但有的地方石壁上仅有錾的石窝子,旁边没有钢管子、铁链子、或者铁把手的地方,往上攀登就有点困难了。好在“天梯”基本上建在一条大罅隙内,只要把牢稳了安全就没有问题。15分钟之后,大家陆续地跻身崖顶。
在离崖顶不远的地方,我遇到一位从顶上刚下来的小伙子。他告诉我,崖顶上风太大了,都站不稳,太危险了。听了小伙子的话,我都有点惴惴不安了。
辰桑、书亭等几位驴友已经登顶,我还站在下面一块巨石上观望。辰桑说,上来吧,没事儿。我才爬上去。也是奇怪了,我登上崖顶,一点风也没有了,真使人难以理解。我怀疑刚才那个小伙子是故意吓唬我们吧?
崖顶面积不大,南北长约10几米,东西宽约五六米,也就几间房子一般大。崖边上有部分铁索围栏,说实话对于安全起不到多大作用,像个摆设而已。靠北端的石坪上凿有一个水池,俗称“天池”,长约2米,宽约1.5米,深约50厘米,也不清楚是何时何人开凿的。据说西汉末年赤眉军曾经在扇子崖一带驻扎过,周边至今尚有部分遗迹,这崖顶他们曾经设立了瞭望哨,如果赤眉军确实在此驻扎过,那么这个水池很可能跟他们有关。现在水池内的水量差不多是满的,呈绿色,大约有半米深。
下到垭口上,大家还是恋恋不舍,于是有人提议与崖壁上那个石刻“天梯”二字合个影。大家在“天梯”下面的石坡上,有坐着的,有站着的,请一位小伙子帮忙,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这时大风又来了,人皆站立不稳,众驴便急忙下山。
盘道边有几棵古松,稍逊于元始天尊庙那棵。驴友蓝蓝的天抱着其中一棵松干说,我就喜欢这些大树,抱着的感觉真好。我正好在她身后,给抓拍了下来,也算送给蓝蓝的天此行的礼物吧。
众驴撤到元始天尊庙门口,看时间已经10点半了,这时有驴友问我,咱们不爬傲徕峰了吗?我说,原来计划从青桐涧攀登傲徕峰的,但估计来回得需要二三个小时,我们未带午饭,恐怕大家体能支撑不下来,因此去傲徕峰的计划取消了。
返程仍是旧路,回到长寿桥,众驴绕到桥下面的大石坪上,站在黑龙潭瀑布的源头上那感觉真好。坐在光溜溜的大石坪上,众驴皆感叹那洪水的无穷力量,即使再坚硬的大石坪经过千百年洪水的打磨,也能变得铮明瓦亮。但这绝非是一日之功,给我们很深的启迪。
离开大石坪,大家沿着河道又上溯了足有200米远的距离,去寻找长寿泉。在无极庙东侧靠河边的一堵石墙下面,从墙里伸出来一个石虎头(大概是霸下,龙的第九子),口里涌出一股清泉,奔流不息,这就是长寿泉。君哥遮了一瓶子水,让我尝尝。我尝了一口,觉得甘甜醇厚,沁人心脾,连呼:好水!我们早上进山时就见过手提肩挑的泰城打水人,现在尝了泉水,顿生羡慕之心。山泉水哗哗地流入了山溪里,也成为了黑龙潭瀑布的主要水源之一。
再次经过黑龙潭水库,回望龙潭,秋水绵绵,蓝天白云相映,不免使人怀疑,这究竟是凡间,还是仙界呢?近日学习作诗,为沿途美景所感,胡诌了几句歪诗,放在文后,算作本文之结尾吧。
黑龙变法水作画,白练垂挂千丈崖。
盘路蜿蜒接彩云,天梯尽头赏菊花。
(文中借用了部分同行驴友之摄影作品,在此致谢!)
作者简介:宋文东,笔名齐牛,山东莱阳人。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写作学会、山东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齐鲁晚报》《济南日报》《山东工人报》《历山》等报刊。参加各种征文,偶有获奖。2023年度被山东省写作学会与《都市头条·济南头条》评为10大散文家。著有散文集《故乡的那条胡同》和《行走漫记》。
2024年9月25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