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樊海燕《爱社傩舞故事》组诗
文/静川
樊海燕的文学之路与山西的文化、社会以及她个人的经历紧密交织。山西,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丰富文化的土地,赋予了她创作的源泉和灵感。
我与她的缘分,始于鲁迅文学院九二届作家研习班。那时,在保定白洋淀举办的学习班活动中,我与湖南的诗人太阿和樊海燕同坐一条船,在白洋淀和荷花淀里悠然游荡。那如画的景色和愉快的时光,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樊海燕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向工业化转型的时期。曾经农业社会田园般的诗意,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逐渐消逝,货币成为人与人关系的主导,人们饱满的心灵日益困顿。面对这样的现实,她深感有必要为人们搭建一座绿色的精神画廊,倡导真诚的生活态度和优美的品格情操。
山西丰富的地域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她的创作。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方言习惯,造就了山西民歌多彩的音乐风格,这一特色或许也融入了她的作品之中,使其展现出山西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历史底蕴。
她的散文随笔作品《神蝠缘》系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近乎纯净之美的艺术风格,着重刻画透明的人格、纯净的灵魂以及诗意的生活。通过细腻的笔触,挖掘人性深处的高尚、善良和淡定,于生活的细节之中不经意地流露,营造出一个绝美典雅、平淡悠远的散文艺术世界。
樊海燕的作品,不仅涵盖了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洋洋洒洒 30 万言,更是她人生旅途的一路采撷,如九曲黄河水一般,空澈清明,波澜不惊,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人们心灵的困境,以及对真诚生活的不懈追求。
樊海燕除了写小说和散文之外,她的诗歌创作也很深邃,我读过她写傩舞的三组诗,《爱社傩舞故事》组诗、《爱社傩舞记(组诗)》、爱社傩舞现代场(组诗),我今天先把《爱社傩舞故事》组诗分享给大家,其它两组有机会我也分享给大家。《爱社傩舞故事》组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傩舞世界的大门。通过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诗人不仅展现了爱社傩舞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神秘魅力,更挖掘了其背后承载的人类信仰、生活百态以及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一、艺术风格
1. 生动的意象运用
组诗中充满了生动而独特的意象,如“水牛毛做的缨子/烈焰般飞起/绫条象蛇一样吐出信子”,通过对傩舞道具的细致描绘,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力,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傩舞的神秘与威严。又如“一只蚕在桑叶上爬过/慢成了透明的空”,以蚕在桑叶上的缓慢爬行这一细腻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期待的氛围,为后续的祈雨场景做了巧妙的铺垫。
2. 色彩的象征意义
诗人巧妙地运用色彩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神奇脸谱”中,“黄的炫目,蓝的阴森,特别是那张黑色鬼脸”,黄色的明亮、蓝色的深沉和黑色的恐怖,不仅描绘了脸谱的外观,更通过色彩象征了傩舞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神秘力量。色彩在诗中不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情感和意义的载体,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 民间语言的融入
诗歌语言充满了民间特色,质朴而生动。如“农闲的时候/赶走柴门外的黄鼠狼/烟袋里装满自制的烟叶/调情的调子借助傩舞的外衣/在村口那棵槐树下放纵”,这些充满乡村生活气息的表述,使诗歌贴近生活,富有泥土的芬芳,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鱼水村的日常生活之中,增强了诗歌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4. 叙事与抒情的交融
组诗在叙事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使诗歌既有故事的情节性,又有情感的张力。在“战裙的故事”中,诗人讲述了石头父母的生活经历以及石头与三娃对傩舞的热爱,同时又抒发了对命运无常、爱情悲欢的感慨,让读者在了解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起伏。
二、历史文化内涵
1. 传承与失落
“二爷爷的遗憾”一诗深刻地反映了爱社傩舞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从黄帝时代传承下来的傩面具制作手艺,在四十九代传承后因工匠的离世而面临失传,现代手艺人制作的白色面具无法达到传统的水准。这不仅是技艺的失落,更是文化传承的断层,反映了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古老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2. 信仰与祈愿
傩舞作为一种祭祀鬼神的形式,寄托了人们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在“祈雨”中,村民们在面对干旱时,通过跪拜在轩辕庙祈祷,展现了对神灵的敬畏和对自然的依赖。这种信仰并非迷信,而是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人们寻求心理安慰和希望的一种方式,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困境时的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3. 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
爱社傩舞所表现的“轩辕大战蚩尤”的创世传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这一传说不仅是一段古老的战争故事,更是中华民族勇敢、智慧和团结精神的象征。傩舞通过代代相传,将这种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人性与生活
组诗通过描写鱼水村人们的生活百态,如石头父母的爱情、村民们的劳作与娱乐等,展现了傩舞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傩舞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凝聚社区的重要方式,反映了人性中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深度解读
1. “神奇脸谱”——傩舞的灵魂象征
在“神奇脸谱”中,诗人通过对面具制作过程和外观的描绘,展现了傩舞面具的神秘与神圣。面具经过水湿、焚干、画眉、点睛等工序,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获得了神灵的气息。水牛毛做的缨子和绫条的舞动,赋予了面具生动的姿态。而面具上的色彩和表情,如黄色的炫目、蓝色的阴森和黑色的凶恶,不仅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更象征着傩舞所代表的善恶、阴阳、生死等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念。这些脸谱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傩舞的灵魂所在,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2. “二爷爷的遗憾”——传统文化的困境与坚守
“二爷爷的遗憾”这首诗以二爷爷的视角,揭示了爱社傩舞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传统的傩面具制作手艺后继无人,现代手艺人虽然技艺精湛,但却无法理解傩舞的文化内涵,导致制作出的面具无法达到传统的水准。二爷爷对传统手艺的怀念和对现代制作的不满,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失落和困境。然而,二爷爷对傩舞的执着和坚守,以及他对传统手艺的铭记,也展现了人类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不懈追求。这种困境与坚守的矛盾,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 “战裙的故事”——命运的无常与傩舞的传承
“战裙的故事”通过讲述石头父母的爱情悲剧和石头与三娃对傩舞的热爱,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傩舞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母亲对红色战裙的喜爱和父亲对其的珍视,反映了战裙在家庭中的特殊意义。然而,生活的变故导致母亲的离去,使石头成为了没娘的孩子。但正是在这种困境中,石头和三娃皈依了爱社傩舞,将其作为精神寄托和生命的追求。这首诗告诉我们,傩舞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们在命运的波折中寻找安慰和力量的源泉,它承载着人们的痛苦与欢乐,见证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4. “祈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祈雨”这首诗描绘了村民们在干旱时节向神灵祈雨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祈雨这一行为看似迷信,但在诗中,它更多地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当村民们虔诚地祈祷,种子在土地深处孕育着力量,最终迎来了丰收的景象,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樊海燕的《爱社傩舞故事》组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傩舞画卷。通过生动的意象、色彩的象征、民间语言的运用以及叙事与抒情的交融,诗人成功地将爱社傩舞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了其神秘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诗歌也深刻地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关系,引发了我们对历史、文化、人性和生活的深入思考。这组诗不仅是对爱社傩舞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致敬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附诗:
爱社傩舞故事(组诗)
爱社俗称耍鬼,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汉族民间舞蹈,它借助祭祀鬼神的傩舞形式,表现了“轩辕大战蚩尤”的创世传说和远古人类狩猎时代自然崇拜、人神崇拜、鬼神崇拜的信仰风俗,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文/樊海燕
神奇脸谱
过了N多年
你盯着一个西部广告片
手机抓拍了几次
一个怪怪的脸谱出现在屏上
介绍说 它叫门巴脸谱
演员六个 鼓钹手两人
脸谱和脸谱是多么的不同
而鱼水村的人只知道——
世界上有种脸谱叫爱社
二爷爷的遗憾
战裙的故事
和石头结拜为兄弟
两人贯注于一场“武势”
轻灵漫舞 执迷一生
注:“武势”,爱社傩舞第一场(共六场)。
祈 雨
酝酿了一个夜的黑
蝴蝶破蚕而出
星星在山桃花中眨着眼睛
黄色的油菜花开过之后
古老的榨油房
传出久违的醇香
土豆象不说话的胖娃娃
一个个 在泥土深处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