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老傩舞的诗意与灵魂》
——评樊海燕《爱社傩舞故事》组诗
文/静川
樊海燕的文学之路与山西的文化、社会以及她个人的经历紧密交织。山西,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丰富文化的土地,赋予了她创作的源泉和灵感。
我与她的缘分,始于鲁迅文学院九二届作家研习班。那时,在保定白洋淀举办的学习班活动中,我与湖南的诗人太阿和樊海燕同坐一条船,在白洋淀和荷花淀里悠然游荡。那如画的景色和愉快的时光,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樊海燕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向工业化转型的时期。曾经农业社会田园般的诗意,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逐渐消逝,货币成为人与人关系的主导,人们饱满的心灵日益困顿。面对这样的现实,她深感有必要为人们搭建一座绿色的精神画廊,倡导真诚的生活态度和优美的品格情操。
山西丰富的地域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她的创作。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方言习惯,造就了山西民歌多彩的音乐风格,这一特色或许也融入了她的作品之中,使其展现出山西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历史底蕴。
她的散文随笔作品《神蝠缘》系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近乎纯净之美的艺术风格,着重刻画透明的人格、纯净的灵魂以及诗意的生活。通过细腻的笔触,挖掘人性深处的高尚、善良和淡定,于生活的细节之中不经意地流露,营造出一个绝美典雅、平淡悠远的散文艺术世界。
樊海燕的作品,不仅涵盖了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洋洋洒洒 30 万言,更是她人生旅途的一路采撷,如九曲黄河水一般,空澈清明,波澜不惊,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人们心灵的困境,以及对真诚生活的不懈追求。
樊海燕除了写小说和散文之外,她的诗歌创作也很深邃,我读过她写傩舞的三组诗,《爱社傩舞故事》组诗、《爱社傩舞记(组诗)》、爱社傩舞现代场(组诗),我今天先把《爱社傩舞故事》组诗分享给大家,其它两组有机会我也分享给大家。《爱社傩舞故事》组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傩舞世界的大门。通过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诗人不仅展现了爱社傩舞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神秘魅力,更挖掘了其背后承载的人类信仰、生活百态以及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一、艺术风格
1. 生动的意象运用
组诗中充满了生动而独特的意象,如“水牛毛做的缨子/烈焰般飞起/绫条象蛇一样吐出信子”,通过对傩舞道具的细致描绘,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力,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傩舞的神秘与威严。又如“一只蚕在桑叶上爬过/慢成了透明的空”,以蚕在桑叶上的缓慢爬行这一细腻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期待的氛围,为后续的祈雨场景做了巧妙的铺垫。
2. 色彩的象征意义
诗人巧妙地运用色彩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神奇脸谱”中,“黄的炫目,蓝的阴森,特别是那张黑色鬼脸”,黄色的明亮、蓝色的深沉和黑色的恐怖,不仅描绘了脸谱的外观,更通过色彩象征了傩舞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神秘力量。色彩在诗中不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情感和意义的载体,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 民间语言的融入
诗歌语言充满了民间特色,质朴而生动。如“农闲的时候/赶走柴门外的黄鼠狼/烟袋里装满自制的烟叶/调情的调子借助傩舞的外衣/在村口那棵槐树下放纵”,这些充满乡村生活气息的表述,使诗歌贴近生活,富有泥土的芬芳,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鱼水村的日常生活之中,增强了诗歌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4. 叙事与抒情的交融
组诗在叙事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使诗歌既有故事的情节性,又有情感的张力。在“战裙的故事”中,诗人讲述了石头父母的生活经历以及石头与三娃对傩舞的热爱,同时又抒发了对命运无常、爱情悲欢的感慨,让读者在了解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起伏。
二、历史文化内涵
1. 传承与失落
“二爷爷的遗憾”一诗深刻地反映了爱社傩舞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从黄帝时代传承下来的傩面具制作手艺,在四十九代传承后因工匠的离世而面临失传,现代手艺人制作的白色面具无法达到传统的水准。这不仅是技艺的失落,更是文化传承的断层,反映了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古老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2. 信仰与祈愿
傩舞作为一种祭祀鬼神的形式,寄托了人们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在“祈雨”中,村民们在面对干旱时,通过跪拜在轩辕庙祈祷,展现了对神灵的敬畏和对自然的依赖。这种信仰并非迷信,而是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人们寻求心理安慰和希望的一种方式,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困境时的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3. 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
爱社傩舞所表现的“轩辕大战蚩尤”的创世传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这一传说不仅是一段古老的战争故事,更是中华民族勇敢、智慧和团结精神的象征。傩舞通过代代相传,将这种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人性与生活
组诗通过描写鱼水村人们的生活百态,如石头父母的爱情、村民们的劳作与娱乐等,展现了傩舞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傩舞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凝聚社区的重要方式,反映了人性中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深度解读
1. “神奇脸谱”——傩舞的灵魂象征
在“神奇脸谱”中,诗人通过对面具制作过程和外观的描绘,展现了傩舞面具的神秘与神圣。面具经过水湿、焚干、画眉、点睛等工序,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获得了神灵的气息。水牛毛做的缨子和绫条的舞动,赋予了面具生动的姿态。而面具上的色彩和表情,如黄色的炫目、蓝色的阴森和黑色的凶恶,不仅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更象征着傩舞所代表的善恶、阴阳、生死等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念。这些脸谱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傩舞的灵魂所在,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2. “二爷爷的遗憾”——传统文化的困境与坚守
“二爷爷的遗憾”这首诗以二爷爷的视角,揭示了爱社傩舞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传统的傩面具制作手艺后继无人,现代手艺人虽然技艺精湛,但却无法理解傩舞的文化内涵,导致制作出的面具无法达到传统的水准。二爷爷对传统手艺的怀念和对现代制作的不满,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失落和困境。然而,二爷爷对傩舞的执着和坚守,以及他对传统手艺的铭记,也展现了人类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不懈追求。这种困境与坚守的矛盾,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 “战裙的故事”——命运的无常与傩舞的传承
“战裙的故事”通过讲述石头父母的爱情悲剧和石头与三娃对傩舞的热爱,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傩舞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母亲对红色战裙的喜爱和父亲对其的珍视,反映了战裙在家庭中的特殊意义。然而,生活的变故导致母亲的离去,使石头成为了没娘的孩子。但正是在这种困境中,石头和三娃皈依了爱社傩舞,将其作为精神寄托和生命的追求。这首诗告诉我们,傩舞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们在命运的波折中寻找安慰和力量的源泉,它承载着人们的痛苦与欢乐,见证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4. “祈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祈雨”这首诗描绘了村民们在干旱时节向神灵祈雨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祈雨这一行为看似迷信,但在诗中,它更多地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当村民们虔诚地祈祷,种子在土地深处孕育着力量,最终迎来了丰收的景象,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樊海燕的《爱社傩舞故事》组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傩舞画卷。通过生动的意象、色彩的象征、民间语言的运用以及叙事与抒情的交融,诗人成功地将爱社傩舞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了其神秘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诗歌也深刻地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关系,引发了我们对历史、文化、人性和生活的深入思考。这组诗不仅是对爱社傩舞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致敬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附诗:
爱社傩舞故事(组诗)
爱社俗称耍鬼,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汉族民间舞蹈,它借助祭祀鬼神的傩舞形式,表现了“轩辕大战蚩尤”的创世传说和远古人类狩猎时代自然崇拜、人神崇拜、鬼神崇拜的信仰风俗,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文/樊海燕
神奇脸谱
水湿了 又在烈日下焚干
似汪洋大海中挣扎过
千锤百炼成形
尔后 选了个吉日
画眉 点睛
水牛毛做的缨子
烈焰般飞起
绫条象蛇一样吐出信子
于此 便有了神的风采
龙的神韵
至于一点点鬼气 那是遗传的
神秘而鬼魅
从出生那刻起
便吸引了无数的眼球
黄的炫目 蓝的阴森
特别是那张黑色鬼脸
凶恶的 灵性的 活过来一样的
谁见了都毛骨悚然
它在二爷爷心中
铭记了 五百年的岁月
或许更多
穿越斑驳的历史
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
石头和三娃
骑着一头老牛
古庙会上 六小鬼一齐亮相
舞之蹈之分不清谁是谁
每个被称为“鬼壳壳”的都是
凶恶的 艳美的 刺目的
它们都是爱社的
过了N多年
你盯着一个西部广告片
手机抓拍了几次
一个怪怪的脸谱出现在屏上
介绍说 它叫门巴脸谱
演员六个 鼓钹手两人
脸谱和脸谱是多么的不同
而鱼水村的人只知道——
世界上有种脸谱叫爱社
二爷爷的遗憾
六个 六个神灵的面具
摘下来是阴 戴上去是阳
阴阳交汇于同一张脸上
万象和谐 很少有人读得出它伏藏的玄妙
俗称鬼壳壳的面具从黄帝时代传来
带有天生的使命
红黄蓝绿青和紫 二爷爷没有记错
那是鱼水村祖传的手艺
四十九代传承后
工匠死于一场伤寒
白色是万物的底色
可月光下显得太寡惨了
无论它象征什么 在二爷爷眼中
都既不现代也不古老
白色面具是城里的手艺人花了两个月时间
制作而成的
手艺人的名字常见于本城新闻
他做过无数舞台设计 描绘过无数京剧脸谱
灰白的鸟群曾被他抽象成天空
但他不懂爱社
唉,面具重做了好多都上不得台面
傩面具
在二爷爷眼底
有永远失落的惆怅
他只记得 只记得
一尾鱼形的头部
凝聚了龙鬼的神韵
茫茫太空和六只面具
构成爱社的奇异
百家齐鸣 百万家鼓点齐鸣
二爷爷只听得懂傩舞之音
他于是把风尘当烈酒
注满了一只青瓷杯
迎风浅酌
战裙的故事
鱼水村的人 因舞
比其余别的人倍感骄傲
农闲的时候
赶走柴门外的黄鼠狼
烟袋里装满自制的烟叶
调情的调子借助傩舞的外衣
在村口那棵槐树下放纵
父亲娶了独自忧伤的母亲
他擦亮一根火柴
给妻子讲起狐狸成精的故事
五月之夜 乙亥日
父亲和母亲顺着一个好梦
轻轻开启了生活之门
母亲十月怀胎之后
父亲去桃花沟打了几次野兔
带回来的 却是一只山鸡
母亲不会唱摇篮曲
她特别喜欢红色
在布票丈量日子的年代
母亲用放得略带霉味的红战裙
给孩子做了双艳红的鞋
父亲横目怒对
谁说夫妻不分彼此
战裙曾是男人唯一的尊严
母亲没有变成狐狸
她听不懂锣鼓激荡的和音
或许 世上所有女人的命运
都有些可悲
母亲的眼泪最终只打动了被她喂养的山鸡
第一场雪来临之际 她和鸡凄惶远去
十二岁 石头成了没娘的孩子
懵懂梦醒时分
石头皈依了爱社
三娃顺着一只蚂蚁的走向
和石头结拜为兄弟
两人贯注于一场“武势”
轻灵漫舞 执迷一生
注:“武势”,爱社傩舞第一场(共六场)。
祈 雨
寒霜过去了
一只蚕在桑叶上爬过
慢成了透明的空
村头那棵老槐树
展着枯枝的手臂 迎接飞鸟
小河瘦成了溪
洗衣的农妇们
在河床边 愁眉
石头和三娃在大田里埋下种子
迟迟未见出苗
村里的老人们不急不慌
他们知道千年爱社可代替神柢
村民们跪拜在轩辕庙祈祷
双手在胸前默默合十
莲花传达天意
如果相信 就真有圣灵
种子的力量在土地深处
也在人们的身体深处
酝酿了一个夜的黑
蝴蝶破蚕而出
星星在山桃花中眨着眼睛
黄色的油菜花开过之后
古老的榨油房
传出久违的醇香
土豆象不说话的胖娃娃
一个个 在泥土深处熟了
责任编辑: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