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好教师——戴俊秀
戴俊秀,女,回族。1944年出生于青县狐狸墓村一个农民家庭。1959年在辛集中学(青县回中前身)加入共青团,1962年考入沧州师范学校,1964年参加工作,1982年8月调入青县回民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戴老师从教32年来,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贡献给心爱的教育事业。她在回中任教的20多年中,先后13次荣获市、县“优秀教师”、“十佳教师”荣誉称号,三次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模范党员”、“三八红旗手”。01生活的最后一分钟1996年1月6日凌晨5点多钟,学校院内传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时任回民中学校长的张云亭闻声赶去,他听出,这哭声来自戴俊秀老师的宿舍。戴老师的宿舍是学校临时安排的。戴老师丈夫去世后,为了更便于照顾学生,戴老师向学校提出了申请,在学校院里安排一间宿舍。当时后勤办公室正好是里外套间,就把里屋腾出来给戴老师当宿舍,外屋是后勤办公室。当时正下着雪,张校长直奔里屋,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戴俊秀老师身上披着绿大衣,双腿跪地,身子趴在床上。当张校长扶着戴老师的肩膀叫了几声“戴老师,戴老师”,没有回应,再用双手用力想把她扶起来时,脑袋一下子炸了!人——已经僵硬了,脸色蜡黄,脸已在床上压平了。当大夫赶来时,她的心脏已停跳多时了。戴老师的生命定格在了这个深夜,年仅52岁。人们无不为眼前的情景感动:戴老师南面靠窗的办公桌上,散放着几粒没来得及服的药片,一杯已经冰凉的水,两摞打开但还没看完的作业,笔在旁边歪歪斜斜的放着。1月5日晚,和平时一样,戴老师先是去了教室,叫上几个学生一起来到办公室,给这几个学生辅导完之后才回到宿舍。在外屋蒸上了一锅馒头,(白天上班没空儿,她总是晚上把第二天的干粮准备好)就来到里屋给学生看作业,看到将近一半时,忽觉得身体不适,拿出药,倒上水,想去床上歇一下,可终究没能做到。烛泪滴尽铸师魂——戴老师把自己的生命全部融进了她钟爱的教育事业,献给了她热爱的学生,戴老师永远活在世人心中!永远活在教育这片热土之上!02隆重的葬礼戴老师去世后,她的学生,都自发地来到狐狸墓村,趴到她家南面的半截高的墙头边哭泣,班上的课程已经无法继续。发送那天,学校全体师生默默到场,从学校到狐狸墓村长长
的道路两旁,站满了四里八乡满含泪水的群众,还有很多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戴老师的学生。葬礼上,从戴老师的家到戴老师的墓地,村民们用穆斯林最高的礼节——托杠,而且是全程托杠,送别这位好老师,好乡亲。到了墓地,人们又连续拖了7次,才肯放下。从百姓那里,戴老师获得了无限的荣光!03艰难的一生人们在整理戴老师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叠借款单和工工整整的还款计划。惊诧之余,在戴老师书桌上方的课程表上,又发现了两个“借”字,一个“欠”字。后面分别写着10元、2元、20元......。戴老师辛勤工作的背后,生活竟如此艰难!一家7口,2个病人需要常年打针吃药,4个儿女需要抚养,她自己也重病在身。30多年来,这个家就靠她微薄的工资来维持。戴老师的生活道路可谓步步坎坷,步步泥泞。在她28岁的时候,丈夫患了癫痫,失去了劳动能力。丈夫患病几年后,唯一能帮助她撑持这个家的公爹又瘫痪在床。7口之家,2个病人,4个年幼的孩子,还有3亩责任田。戴俊秀老师用一个女人单薄的臂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卧床3年后,公爹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可这时丈夫却因脑溢血成了植物人。就这样照顾两个病人整整8年。在这8年的时间里,家务劳动、孩子、教学工作、责任田,这一切都落在了戴老师一人身上。沉重的家务负担,繁忙的教学工作,使戴老师积劳成疾,神经衰弱、慢性胃炎、脑血管硬化、心肌缺血等病痛都在折磨着这位坚强的女性。04从没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尽管这样,戴老师从没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在戴老师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今天早晨,我起得很早,去北洼干活,快干完了,丈夫也来了,我当时很高兴,可没多久,丈夫便慢慢地倒在地上,蜷缩在一起。我知道,丈夫又犯病了。我慌了,拽了拽丈夫,没有拽动。我想回家喊人来弄,可刚走几步,看看表,来不及了,我又不得不回来了。我知道,如果再到家把人叫来,把丈夫拉回家去,上班就晚了。我鼓足了劲,把丈夫拽了起来,就这样,拽一段丈夫,推一段车子,推一段车子,拽一段丈夫。我坚持着终于把丈夫拖到了家。那天,我硬是没迟到。”一次,学校派车送她去沧州市人民医院看病。医院戴景儒主任也是狐狸墓村人,跟戴老师说,脑动脉硬化,心肌前侧壁缺血,到了必须住院的程度了。戴老师便拿家里离不开为由拒绝住院。准备回来时,车出了点小毛病要进行检修,她为了赶时间硬是挤长途汽车返回学校,又亲自为学生上了上午的第三、四节英语课。她的病一天天的加重,右手已经抬不起来。她便晚上到马辛庄一大夫那里针灸,白天坚持上课,右手不行,便用左手板书。再难受了,就喊同办公室的孟兆桂等老师们给捏捏、按摩按摩。
就是这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05把工作捎回家戴老师生前有一个黑提包,每天放学,她把课本、没看完的学生作业都要捎回家,除此之外,还有三大件是必捎的:钢板、蜡纸、刻笔。蒸馒头的空儿,也想着刻一张练习题。那时候,学校教师给孩子补充练习也都靠自己刻版印刷。一张版,其它老师只能印一百多张,版就皱了,裂了,戴老师却能印四百多张。练习题多了,订书器已经不能装订,她就用刻坏的费蜡纸,裁成一条条的,捻成绳儿,再用锥子扎眼,教着学生把蜡纸绳儿穿过去记个活扣装订,这样用起来还特别方便,可以解开扣,不断的补充。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手里都会有厚厚的一摞练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年末,戴老师所教班级的英语考试成绩列全县第一。1993年在全国奥林匹克英语竞赛中,她辅导的学生牛志敬获得全国三等奖。1994年在第二届奥林匹克英语竞赛预赛中,她辅导的学生牛智敬(在青县一中考入南开大学,后任上海第一财经日报编辑、副总编辑,现为阿里巴巴旗下高管)、尹娣、回巧云垄断了青县组的前三名。1995年在决赛中,她辅导的3名学生,2名获全国三等奖,1名获全国一等奖,为青县、为沧州乃至为河北省争了光。06学生最好的妈妈1993年的晚秋,一夜之间下了小雪,很多住校生没来得及捎棉衣。一大早,戴老师抱着衣服走进教室。她把那些穿着单薄的同学叫到面前,把带来的衣服一件一件给他们穿上。她一边给学生穿衣服一边说:“这是我孩子的衣服,不是新的,但可以御寒,你们别嫌弃。”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她是一个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她又是学生心中的好妈妈。她对学生有着一颗博大的慈母心,所以她的学生曾把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唱成“世上只有老师好。”07最亏欠的是孩子戴老师曾经跟我们含泪说起过一段往事:三女儿张文霞17岁那年患了眼病,天津眼科医院的医生说病情严重要动手术,需要住院20多天。当时戴老师正担任两个毕业班的英语课,如果陪着孩子治病,就要耽误一百多学生的学业。考虑再三,她把孩子托付给了孩子的姨父,自己还是狠狠心回到了学校。姨夫因家中有事,把孩子安排住院后就回家了。孩子便一直由大夫、护士、病友照顾。孩子住院期间,戴老师不在孩子身边,却整天吃不下,睡不着,心里总担心手术能否成功?孩子的眼睛被蒙上纱布,怎么行动?然而,在家庭、事业和学生之间,她选择了后者。戴老师曾跟她自己的孩子承诺过,等妈妈退休了,再好好疼你们,好好补偿你们。但这承诺已经无法兑现。她把生命的光和热全部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事业,她热爱的学生,献给了一片土
地上的农民的孩子。戴老师走了,留给世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正如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评价的那样:“戴俊秀老师是一位有着强烈事业心和崇高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勤奋工作,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人民教师的典范,她也是少数民族教师的卓越代表;戴俊秀老师虽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但她的敬业、奉献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后记:1996年4月27日,青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授予戴俊秀同志“人民的好教师”称号。1996年8月5日,沧州市教委做出了《关于向人民的好教师戴俊秀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市教师学习戴俊秀精神。1996年9月6日,河北经济日报刊登了《天幕上那颗光洁的星》,介绍俊秀事迹,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平凡的人生,伟大的精神》。1996年9月9日,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教育委员会、河北省人事厅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向优秀教师戴俊秀同志学习的通知》。1996年9月10日,河北省委宣传部长韩立成在省委宣传部等联合召开的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学习宣传戴俊秀的活动引向深入”。1996年9月教师节前,河北电视台连续三天专题播发了俊秀事迹系列节目。1996年9月10日,中央电视台晚7时的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戴俊秀模范事迹。至此,戴俊秀老师的模范事迹推向了全国。1996年9月23日,由沧州市广播电台编导执笔以戴俊秀为原型编写的广播剧《乡村女教师》在沧州人民广播电台首播。1997年教师节,戴俊秀老师的汉白玉雕像在青县回民中学落成揭幕,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晋友为戴俊秀老师题词“人民的好教师——戴俊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