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不可轻信
——评《吕氏春秋·察传》
文/苗電
吕不韦可算得上中国坏蛋的老祖宗,可是,他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吕氏春秋》,却赢得了后人的极大赞誉。东汉文学评论家高诱在《吕氏春秋序》中说它:“集儒士,使善所闻,为十二记,八览,六论,合十余万言。备天地古今万物之事”。其实高诱“集儒士”的看法并不完全正确,这部书也不都是儒家思想的反映,这是一部思想庞杂,知识面很广,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是以吕不韦为中心,汇集各种流派,各种思想,各种知识,各种技能而成的文集。
《察传》同《察今》一样,都是《吕氏春秋》里的名篇。“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得言要察。得言,就是听到别人传过来的话,察,就是审察,明辨真伪。“不可以不”则强调了察传非常重要。为什么得言要察呢?因为“数传黑而白,白而黑”。就是说,话经过几次传递之后就会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所以你听到别人传过来的话以后,必须加以审察,辨明真伪,更不要以讹传讹,轻信盲从。我想相声《马季下蛋》的传闻大家都听说过吧,马季是个人啊,并且是非常有名的相声艺术大师,他怎么可能下鸡蛋呢?可就有人表示相信,更有甚者,还有人说他不仅能下鸡蛋,还能下鸭蛋,甚或能下鹅蛋。真是越传越神啊!象这样听到传闻不加审察就相信能行吗?你能因为看到狗长的象大马猴,看到大马猴长的象猕猴,又看到猕猴长的象人,你就可以判定人长的一定和狗一样吗?愚蠢的人啊,常常因为轻信盲从而犯错。
文章第二段,使用精练的语言,正反对比,列举历史事实,非常有力地证明了“闻而审则为福”和“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的利害关系。听到别人传过来的话,听了别人的汇报,能认真地加以审察分析,明辨真伪,你就能够有所得,这就是你的福分;听到别人传来的话,听了别人反映过来的情况,你不加审察分析研究就相信了,那这样的传闻你还不如不听,因为这样的传闻也许会给你带来祸患。齐桓公听鲍叔牙介绍了管仲的人品才干,尽管以前他们作为敌对双方作战时,管仲曾射中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通过对管仲的考察了解,摈弃了这一箭之仇,还是重用了管仲,齐桓公因而能在管仲等人的辅助下成为春秋霸主;楚庄王听沈尹筮介绍了孙叔敖的情况,通过对孙叔敖很长时间的审察了解,最后终于重用了他,楚国因而成了强国并在诸侯称霸。吴王夫差听太宰{喜否}介绍了越王勾践如何忠于职守,如何安分守己,如何完全臣服的情况,不加认真审察就相信了,就准许越王勾践返回越地,因而导致勾践消灭了吴国,夫差自己也被勾践的军队杀死了;智韩赵魏本来是晋国属下和平相处的四大诸侯国,长时间相安无事的,可智伯听信了家臣张武联合韩魏消灭赵襄子的话,不审察韩魏和赵国的关系,就贸然出兵攻打赵襄子,结果被韩赵魏联军打败,智国灭亡,智伯也被杀了。这段文字简明扼要,就事论理,以不可置疑的历史事实,说明了“闻而审”可立国兴邦,“闻而不审”则丧国亡身,利害关系之大,可谓是触目惊心!
闻言要察,怎么察?原则是什么?文章第三段在提出原则之后,引用朝堂之人,平常百姓,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小事,深入浅出地论证了这个问题。“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这就是原则。凡是你听到别人传过来的话,你一定要加以认真细致地思考分析,深入透彻地审察真伪,涉及到的人和事,一定要用人情事理去检验,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他的人品怎么样,他说的事情会不会是这样,合不合乎情理,他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而这些问题都在要审察的范围之内。朝堂之论“夔一足”,是鲁哀公听到的讹传,“丁氏穿井得一人”是对所传语句的误解,“晋师三豕涉河”是错读了形似字,文章引用的这些生活小事,都是紧扣“察传”这一中心论点展开的,故事要说明的事理非常明确。
过去有人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其实也不尽然。唐太宗李世民可算是开明君主,魏征功不可没。李世民即位之后,每天都有很多奏折,每天都有很多人要见他,于是他问魏征:“我该怎样看待这么多要见我的人?”魏征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李世民又问:“我怎么知道这些人谁对谁错,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魏征说:“他为了君王,向你反映的是真实的情况,他就是对的,就是君子,就是忠臣;他为了想见你,为了在你面前对某人某事造成影响,向你反映的是捕风捉影的事情,那他就是错的,就是小人,就是奸臣。”在李世民问到明君和昏君这个问题的时候,魏征说:“要做明君,君王必有十思,我给您的奏疏里说得很明白的。老虎也怕人多,集市上本来不会有老虎,可是有三个人跑来告诉你说,集市上跑来了一只老虎,而您竟然相信了,那您的聪明才智就让人怀疑了。”被人愚弄了还自以为发现了新大陆,那这样的聪明才智怎能不让人怀疑呢?由此可见,对于别人传来的话,要不要认真仔细加以审察明辨真伪,的确是智者和愚者的选择。
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先说明传言的特点,大多是“类非而是”和“类是而非”,因此你听了就得认真审察,怎样审察?“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意思是说,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的情理去审察,明辨你听到的话,去伪存真,把正确的理解作为你所接受的内容,那么你就会有所收获了。
综上所述,文章强调的是对传言要了解真实情况,要了解真实情况就必须审察其真伪是非,不可以盲目轻信。在论证方法上,文章采用的是一开始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反复举例证明,最后总结全文,说明察传的具体方法,言简义明,很容易被人接受。
作者简介:
苗电,河南省西平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新闻报社《盛世诗韵》编辑组主编、河南省诗词学会理事、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驻马店市诗词学会会员、漯河市诗词协会会员。近年来主编《诗意西平》诗词部分、主编《盛世诗韵》第一集、第二集、驻马店市《天中记忆·诗词卷·西平篇》编委委员、《西平古今诗词选》副主编,执行主编、《黉门今古》杂志诗词歌赋板块主编,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报道、人物通讯、散文札记、诗词曲赋数百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