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悲歌与民族的反思》
——评刘家魁《一个英雄和三个败类》
文/静川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去过几次杨靖宇烈士陵园,我都没写诗,我凝视着杨靖宇的雕塑,我就会想起刘家魁先生八十年代发在《诗刊》上的诗:《一个英雄和三个败类》。其深沉的情感和震撼的力量瞬间击中了我的心灵,直到现在。
那一年,农六师准噶尔大厦五金部在一次建军节的节目中,我选择朗诵了刘家魁先生的这首诗。也正是因为对他诗歌的热爱,当我从大西北回到吉林后,有幸与刘家魁先生见面。我们相处甚欢,彼此交流着对诗歌的见解和感悟。
然而,时光流转,刘家魁先生后来搬迁到了江苏省宿迁市,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了,但那份因诗结缘的情谊从未褪色,我们依然常常在网络上保持着交流。
刘家魁先生比我大九岁,他是1953 年生,江苏泗阳人。1987 年毕业于吉林省作家进修学院,1974 年入伍,转业后历任吉林市文联短篇小说副主任、吉林省作协聘任作家,现任江苏宿迁市文联《楚苑》主编。他于 1980 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了《受伤的蝴蝶》、《风中的森林》、《刘家魁诗选》等诗集,其作品《一个英雄和三个败类》获吉林省第三届文学奖诗歌奖,《旱情》获《诗刊》首届金鹰杯全国朗诵诗大奖赛二等奖,还获得了江苏省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和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
其实,这些都不用我介绍,天下文人都知道。
今天,我只想说说我对刘家魁先生的《一个英雄和三个败类》的个人感受。
一、意象的运用与意境的营造
诗中的意象丰富而深刻,共同营造出了一种悲怆、凄凉而又充满力量的意境。
“雪,在狂风中旋落着”这一意象反复出现,象征着当时恶劣的环境和严峻的形势。狂风暴雪不仅是自然气候的写照,更隐喻着侵略者的肆虐和民族面临的苦难。长白山“加厚的忧郁”,将山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凸显了这片土地对英雄命运的忧思和悲痛。
森林“如千万具骷髅”,白骨的指爪伸向乌云,这种阴森恐怖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而“太阳如一颗熟透的苹果/早被日本人的白旗拂去了”,则暗示着光明和希望的被遮蔽,国家陷入黑暗。
杨靖宇的形象在诗中也通过一系列意象得以生动展现。他“颧骨突出,腮上的肉如泥土/已随忧国的泪水和征战的汗水流失了”,“两眼血丝”,这些描写突出了他的憔悴和疲惫,但他“拔出两把手枪,再次检查有无故障”“折一根松树枝拄着望前走”,手枪和松树枝成为他顽强抵抗和不屈精神的象征。
此外,诗中的“草根”“棉絮”“绣着双鸳鸯的烟包”“乌拉草”等意象,既展现了杨靖宇生存的艰难,也从细微处反映了他的坚韧和对生活的一丝眷恋。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了一种极度压抑、悲凉却又充满抗争精神的意境。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狂风呼啸、冰雪纷飞的长白山,亲眼目睹着杨靖宇在绝境中挣扎,感受到他的孤独、绝望和坚定。
二、历史背景的深刻反映
这首诗创作于杨靖宇殉国44周年之际,其背后是那段沉重而悲壮的抗日战争历史。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东北大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杨靖宇作为抗日联军的司令,领导着抗日队伍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他们缺衣少食,却依然坚守着抵抗外敌、保卫家园的信念。
然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和混乱之中。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残暴手段进行着血腥的统治;另一方面,国内部分人的自私、怯懦和背叛,给抗日斗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诗中的三个败类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出卖民族英雄,这种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人性丑恶和道德沦丧。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杨靖宇的英勇抗争显得尤为可贵。他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应对来自同胞的背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坚定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气节,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支柱,激励着无数中国人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三、对杨靖宇的深切怀念
刘家魁先生通过细腻的叙事和深情的描绘,展现了对杨靖宇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诗中详细地描述了杨靖宇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困境和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而伟大的英雄形象。他在饥寒交迫、伤病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坚守着抗日的信念,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敌人屈服。他对三个中国人的求助,并非出于个人的软弱,而是对同胞的信任和对生存的渴望,这种信任被背叛,更凸显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颤抖着举起双枪/他带泪射出他最后的仇恨/他睁着眼睛死了!他咬紧牙齿死了/死时,身上又添了十一颗子弹/而十一颗子弹,只有五颗是来自日本……”这一段描写让人痛心疾首,我们仿佛能看到杨靖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痛恨,英勇就义的场景。
刘家魁先生不仅怀念杨靖宇的英勇事迹,更怀念他所代表的那种为了民族大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照亮黑暗的明灯,是鼓舞人心的力量。通过对杨靖宇的怀念,诗人也在呼唤着当代人铭记历史,传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的精神。
四、对民族精神的反思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英雄的歌颂和怀念,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反思。
杨靖宇的遭遇揭示了民族面临危机时人性的复杂性。三个败类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自私、贪婪和懦弱的一面。他们的行为与杨靖宇的英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我们思考:在国家危难之际,我们应该如何抉择?是像杨靖宇一样挺身而出,还是像败类一样为了私利出卖灵魂?
同时,诗中也提到了“一个中国人最可怕,两个中国人就不要紧/三个中国人在一起,你尽可以做你的种种美梦……”这一观点,这并非是对中华民族的否定,而是对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的一种警示。在面对外敌入侵和民族危机时,我们需要更加团结,更加坚定地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
刘家魁先生通过这首诗,呼吁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诗歌的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从艺术角度看,《一个英雄和三个败类》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以叙事诗的形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深沉的情感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在现实意义方面,这首诗提醒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同时,它也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传承和发扬杨靖宇等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总之,刘家魁先生的《一个英雄和三个败类》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诗歌。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反思人性,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当今时代,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我们的民族记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让英雄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作者:刘家魁
——献给杨靖宇殉国44周年
雪,在狂风中旋落着
长白山在加厚她的忧郁
落尽叶子的森林,如千万具骷髅
直立着,把白骨的指爪伸向乌云
而太阳,如一颗熟透的苹果
早被日本人的白旗拂去了
雪,在狂风中旋落着
长白山在加厚她的忧郁
她的儿子已经有十天没吃东西了
胃里只有草根,只有棉絮
而枪伤和疾病又在折磨着他
而日寇和伪军又在追歼着他
他颧骨突出,腮上的肉如泥土
已随忧国的泪水和征战的汗水流失了
他两眼血丝,他望不见战友望不见出路
只望见无数没有瞳人没有舌头的枪口
黑洞洞地对他张着,将他窥伺……
雪,在狂风中旋落着
长白山在加厚她的忧郁
他拔出他的两把手枪,再次检查有无故障
他在风雪中清点他还剩下多少粒子弹
他在一位抗联战友的尸体旁停下
看看他有没有给自己剩一点干粮
他取走了绣着双鸳鸯的烟包
他扯一把乌拉草垫进绽线的靴子里
他折一根松树枝拄着望前走
他轻轻吟唱起:“我的家
在东北松花江上……”
雪,在狂风中旋落着
长白山在加厚她的忧郁
她的儿子又一次摔倒了
她的儿子挣扎三次才站起来
她的儿子连草根也扒不动了
她的儿子连树皮也剥不下了
她的儿子只能吃白雪了
她一米九高的儿子走一米九的路
需要歇三回了……深深的足迹
一直踩进她的心里了
雪,在狂风中旋落着
长白山在加厚她的忧郁
她的儿子碰见了三个人——三个中国人
往上数不了几代,他们就可能是同一个祖宗
天知道这三个人是干什么的
也许,这是命中注定的相逢
他眼睛亮了起来。他跌跌撞撞地走向他们
“好兄弟,说出来你们不要害怕
我是杨靖宇——抗日联军的司令
而现在,我快要饿死了!再也走不动了
好兄弟,我们都是中国人啊
哦,我这里还有点钱,都给你们
请快些给我随便弄点吃的!哦,会不会连累你们
日本狗强盗追得我好紧……”
雪,在狂风中旋落着
长白山在加厚她的忧郁
那三个人的脸也同时变了形
六束疑虑、惊恐的目光一起对准杨靖宇
“你真的就是日本人悬赏重金捉拿的司令?!”
“真的是!”杨靖宇无奈地苦笑着点点头
掏给他们所有的钱,所有的钱都带着体温
那三个相信了!互相交换一下眼色之后
便匆匆地收下了钱,又匆匆地消失在风雪中
杨靖宇也相信了他们!依着一棵枯树
他们让他在这里耐心地“等一等”
雪,在狂风中旋落着
长白山在加厚她的忧郁
杨靖宇也在加深他的疑虑
一个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过去了
盼酸了眼睛,仍然看不见一点人影
他打了个寒战!一个不祥的预感
蛇一样开始蠕动在他的心中
他吃力地走开了,挪到不远处的一块巨石后面
窥视着原来的地方!他多么不愿意相信
一个为祖国尊严民族解放快要流尽血的战士
绝境中用钱还会买不来同胞的一点理解和怜悯
而他更不愿想象的是那三个人会把他出卖
并且,自己被出卖,却由自己支付第一笔奖金……
雪,在狂风中旋落着
长白山在加厚她的忧郁
而那三个人,却结束了他们的争论
主张报告日寇领取重赏的那位占上风了
只怕不报告会招致杀身的那位终于对他顺应
第三个在得到保证就说他什么也没看见之后
独自捂着胸口把自己锁进家中……
雪,在狂风中旋落着
长白山在加厚她的忧郁
忧郁的长白山啊,她看见了什么?
看见一大群乌鸦般的伪军扑过来了
看见伪军后面,跟着饿狼似的日本兵
看见在最前面带路的正是那三个中的两个
——两个败类,两个畜生……
此时的杨靖宇他还能说什么呢
怨自己麻痹?恨自己轻信?
把他们痛骂?将他们宽容?
他的心儿碎了,他的伤口裂了……
苦难的祖国母亲啊!不幸的中华民族啊
您该知道您为什么苦难和不幸
此刻的杨靖宇他还能说些什么呢
他颤抖着举起双枪
他带泪射出他最后的仇恨
他睁着眼睛死了!他咬紧牙齿死了
死时,身上又添了十一颗子弹
而十一颗子弹,只有五颗是来自日本……
站在杨靖宇的殉难处
我久久地凝望着鸡形的夜空
凝望那亿万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凝望那亿万颗散砂般不粘连的星星
凝望那两颗贼一样溜出天宇而流坠的星星
流坠时,还在互相追逐,燃烧着撞碰……
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杨靖宇那双永不瞑合的眼睛
我的耳边又响起来自远方的一个魔鬼的声音
—一个中国人最可怕,两个中国人就不要紧
三个中国人在一起,你尽可以做你的种种美梦……
哦,我当然不会听信这荒谬的结论
但我必须认真思索这荒谬的结论
我当然不会怀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但我必须披露出杨靖宇不为人知的遗恨……
我亲爱的同胞呀,杨靖宇众多的后代啊
你可知道长白山上的鲜花为什么香得发苦?
那是杨靖宇淋漓的热血开成
你可知道长白山上的松涛为什么喧响不息?
那是杨靖宇永难平静的双重的悲愤
那是他对祖国母亲的殷殷祝福
那是他对炎黄子孙的大声叮咛
1983年9月,记于靖宇陵园
1984年7月,完稿于沈阳
责任编辑: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