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悲歌与民族的反思》
——评刘家魁《一个英雄和三个败类》
文/静川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去过几次杨靖宇烈士陵园,我都没写诗,我凝视着杨靖宇的雕塑,我就会想起刘家魁先生八十年代发在《诗刊》上的诗:《一个英雄和三个败类》。其深沉的情感和震撼的力量瞬间击中了我的心灵,直到现在。
那一年,农六师准噶尔大厦五金部在一次建军节的节目中,我选择朗诵了刘家魁先生的这首诗。也正是因为对他诗歌的热爱,当我从大西北回到吉林后,有幸与刘家魁先生见面。我们相处甚欢,彼此交流着对诗歌的见解和感悟。
然而,时光流转,刘家魁先生后来搬迁到了江苏省宿迁市,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了,但那份因诗结缘的情谊从未褪色,我们依然常常在网络上保持着交流。
刘家魁先生比我大九岁,他是1953 年生,江苏泗阳人。1987 年毕业于吉林省作家进修学院,1974 年入伍,转业后历任吉林市文联短篇小说副主任、吉林省作协聘任作家,现任江苏宿迁市文联《楚苑》主编。他于 1980 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了《受伤的蝴蝶》、《风中的森林》、《刘家魁诗选》等诗集,其作品《一个英雄和三个败类》获吉林省第三届文学奖诗歌奖,《旱情》获《诗刊》首届金鹰杯全国朗诵诗大奖赛二等奖,还获得了江苏省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和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
其实,这些都不用我介绍,天下文人都知道。
今天,我只想说说我对刘家魁先生的《一个英雄和三个败类》的个人感受。
一、意象的运用与意境的营造
诗中的意象丰富而深刻,共同营造出了一种悲怆、凄凉而又充满力量的意境。
“雪,在狂风中旋落着”这一意象反复出现,象征着当时恶劣的环境和严峻的形势。狂风暴雪不仅是自然气候的写照,更隐喻着侵略者的肆虐和民族面临的苦难。长白山“加厚的忧郁”,将山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凸显了这片土地对英雄命运的忧思和悲痛。
森林“如千万具骷髅”,白骨的指爪伸向乌云,这种阴森恐怖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而“太阳如一颗熟透的苹果/早被日本人的白旗拂去了”,则暗示着光明和希望的被遮蔽,国家陷入黑暗。
杨靖宇的形象在诗中也通过一系列意象得以生动展现。他“颧骨突出,腮上的肉如泥土/已随忧国的泪水和征战的汗水流失了”,“两眼血丝”,这些描写突出了他的憔悴和疲惫,但他“拔出两把手枪,再次检查有无故障”“折一根松树枝拄着望前走”,手枪和松树枝成为他顽强抵抗和不屈精神的象征。
此外,诗中的“草根”“棉絮”“绣着双鸳鸯的烟包”“乌拉草”等意象,既展现了杨靖宇生存的艰难,也从细微处反映了他的坚韧和对生活的一丝眷恋。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了一种极度压抑、悲凉却又充满抗争精神的意境。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狂风呼啸、冰雪纷飞的长白山,亲眼目睹着杨靖宇在绝境中挣扎,感受到他的孤独、绝望和坚定。
二、历史背景的深刻反映
这首诗创作于杨靖宇殉国44周年之际,其背后是那段沉重而悲壮的抗日战争历史。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东北大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杨靖宇作为抗日联军的司令,领导着抗日队伍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他们缺衣少食,却依然坚守着抵抗外敌、保卫家园的信念。
然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和混乱之中。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残暴手段进行着血腥的统治;另一方面,国内部分人的自私、怯懦和背叛,给抗日斗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诗中的三个败类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出卖民族英雄,这种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人性丑恶和道德沦丧。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杨靖宇的英勇抗争显得尤为可贵。他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应对来自同胞的背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坚定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气节,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支柱,激励着无数中国人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三、对杨靖宇的深切怀念
刘家魁先生通过细腻的叙事和深情的描绘,展现了对杨靖宇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诗中详细地描述了杨靖宇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困境和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而伟大的英雄形象。他在饥寒交迫、伤病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坚守着抗日的信念,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敌人屈服。他对三个中国人的求助,并非出于个人的软弱,而是对同胞的信任和对生存的渴望,这种信任被背叛,更凸显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颤抖着举起双枪/他带泪射出他最后的仇恨/他睁着眼睛死了!他咬紧牙齿死了/死时,身上又添了十一颗子弹/而十一颗子弹,只有五颗是来自日本……”这一段描写让人痛心疾首,我们仿佛能看到杨靖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痛恨,英勇就义的场景。
刘家魁先生不仅怀念杨靖宇的英勇事迹,更怀念他所代表的那种为了民族大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照亮黑暗的明灯,是鼓舞人心的力量。通过对杨靖宇的怀念,诗人也在呼唤着当代人铭记历史,传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的精神。
四、对民族精神的反思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英雄的歌颂和怀念,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反思。
杨靖宇的遭遇揭示了民族面临危机时人性的复杂性。三个败类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自私、贪婪和懦弱的一面。他们的行为与杨靖宇的英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我们思考:在国家危难之际,我们应该如何抉择?是像杨靖宇一样挺身而出,还是像败类一样为了私利出卖灵魂?
同时,诗中也提到了“一个中国人最可怕,两个中国人就不要紧/三个中国人在一起,你尽可以做你的种种美梦……”这一观点,这并非是对中华民族的否定,而是对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的一种警示。在面对外敌入侵和民族危机时,我们需要更加团结,更加坚定地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
刘家魁先生通过这首诗,呼吁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诗歌的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从艺术角度看,《一个英雄和三个败类》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以叙事诗的形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深沉的情感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在现实意义方面,这首诗提醒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同时,它也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传承和发扬杨靖宇等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总之,刘家魁先生的《一个英雄和三个败类》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诗歌。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反思人性,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当今时代,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我们的民族记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让英雄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