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具 荣誉等身
——记参战老兵陈兆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立功奖章分荣誉称号、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嘉奖五种。
二等功,通常由旅、师级批准,授予在部队作战指挥、军事科研、教育训练、技术保障、战备值班、执勤等方面功绩显著,有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能在服役期间立功受奖,这是一个军人的莫大荣耀,转业以后,能在平凡的岗位上连年受到表彰,这不仅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军民融合的深刻内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今天,让我们认识这样一位参战老兵----二等功臣、劳动模范陈兆林。
陈兆林,甘肃省永昌县朱王堡镇流泉村三队人,1980年10月入伍,在原47军地炮团2营6连服役,入伍仅仅一年就被集团军政治部评为优秀义务兵,1982年1月被调到后勤处当通信员,同年3月又被后勤处保送到兰州军区汽车技工训练大队二中队学习车辆维修专业,1983年5月学习期满后返回47军地炮团修理所,三个月后任汽车修理班班长。
1981年陈兆林被评为优秀义务兵
1985年“百万大裁军”,地炮团修理所和140师炮兵团合编为47集团军炮兵旅,陈兆林被编为汽车修理一班,当时,除了部分牵引车和特种作业车辆能凑合外,其他的车辆几乎都达到了报废年限,部队军费又紧张,没有能力更新装备,于是,陈兆林便自告奋勇地带领修理所全体官兵开始了维修大会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家夜以继日地努力,终于将这些老古董检修的焕然一新,重新换发了生机。
1985年,云南前线激战正酣,47集团军接到对越防御作战的命令,陈兆林向上级领导写请战书,随队踏上了征程。
陈兆林和刘存贤、米金祥、赵红林是第一保障分队第一保障组,他们每天天不亮就出发,走一路修一路,到下一个集结地时几乎都是后半夜了,每天啃着压缩饼干就着咸菜,有时候业务繁忙,甚至一天都顾不上吃一点东西。经过千里机动,1985年10月中旬,部队终于安全抵达了开远市平远街镇附近的二线驻训地。
边防团老营房,汽车修理所的二线驻地
王华和陈兆林
王华 陈兆林 邹会明
1986年6月的一天,一辆延安250型火炮牵引车抛锚在了炮兵旅二营阵地的上,陈兆林接到命令后,马上带领抢救组前往抢修,牵引车抛锚在暴露地段,随时都会遭到越军的袭击,但是抢修就是命令,大家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立即展开作业,太阳在暴晒,蚊虫在叮咬,汗水湿透了迷彩服,油污糊满脸颊,经过五个多小时的紧张作业,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将车开到安全地段,大家这才感觉腰酸背痛,肚子早已饿的咕咕乱叫。
在战场上抢修车辆,受空间和条件限制,常规的操作几乎都行不通,作为“修车大王”,陈兆林自然有他的独门绝技。他首创了用手电钻镗缸筒,使缸径失圆度和稚度完全符合发动机大修标准要求,就连修理所邓民宪所长也感到不可思议。
有一次,一辆北京JB212在船头附近趴窝,陈兆林接到命令后,马上带领赵红林前往抢修,到现场后才发现是发动机连杆轴瓦烧坏了,当时没有带上相应的配件,车的抛锚位置又处在敌人的炮火覆盖范围之内,多停留一秒都有车毁人亡的危险,陈兆林急中生智,将自己的腰带截断,代替连杆瓦,一次点火成功,将车辆顺利的开回了修理场地,赢得了官兵们的一致好评。
原式界碑
原始界碑在参战期间,陈兆林抢修车辆180多台次,有利的保障了部队的作战需要,被47集团军炮兵旅授予二等战功的荣誉称号。
参军15年,他检修部队车辆3000多台,驻地社会车辆230多台,精通14种国产车和6种进口车的维修。1990年,总后勤部举办的“全军车辆技术装备评比”,炮兵旅荣获全军第一名,得到了总后车船军械部左建昌部长的高度赞扬,陈兆林也因此荣立三等功一次。
在各种专业竞赛中,陈兆林多次荣获第一名,他3次参加集团军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被评为7级修理工,15次受奖,3次荣立二等功,2次荣立三等功,被集团军后勤部授予“战地模范汽车兵”的荣誉称号,被炮兵旅评为“十大优秀青年”,多次被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部分立功证书

部队胜利凯旋后,陈兆林谢绝了各大单位的高薪诚聘,选择继续留在部队,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修理人才。
1991年,地炮旅奉命援建“黑河引水工程”,上级考虑到陈兆林资历老,而且又在前线落下了病根,于是决定让他留守,陈兆林知道以后对领导说:“首长的关心我非常感激,但是,军人的使命就是无私奉献,越是艰苦的地方,就越需要我们这样的老兵老党员做出表率,我也希望在部队站好最后一班岗,就再给我一次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吧!”陈兆林的诚心感动了领导,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他和数千名官兵浩浩荡荡地开赴工地,开始了加班加点的施工。
施工的难度超乎想象,工具简陋,设备奇缺,基本是靠人工肩挑手扛,陈兆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老山精神,专挑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并且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修理、改进一大批工具和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陈兆林在施工现场
正当工程进行到关键节点的时候,陈兆林突然收到父亲病危的电报,他顿时感觉五雷轰顶,陈兆林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是父亲含辛茹苦的将他拉扯长大,参军入伍十几年,他没有机会孝敬老父亲,本想着等自己转业回家以后再好好报达父亲的养育之恩,可是,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他左右为难,自古忠孝两难全,考虑再三,陈兆林默默地收起了电报,将身上仅有的一百块钱寄回家了,又义无反顾的投入到紧张的施工当中。
1993年6月7日,陈兆林和战友们圆满完成援建黑河引水工程任务,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的领导以及数十万市民夹道欢送人民子弟兵,8月4日《解放军报》刊登了题为“牵来黑河润古都”的文章,报道了陈兆林的英模事迹,充分体现了深厚地军民鱼水情。
西安市委书记程安东(中)、市长崔林涛(左4)、四十七军政治部周副主任(右4)和陈兆林(右3)以及英模团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1994年,部队将陈兆林纳入志愿兵转干对象,但是他觉得15年的军旅生涯,亏欠老父亲的实在是太多了,于是他谢绝了部队的好意,怀揣5700元转业费毅然回到了父亲身边。
脱下戎装,兵心依旧,“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在他的心底。1995年,陈兆林来到了“中国镍都”金昌市,就业于金川集团公司龙首矿,在1340米的井下从事采矿作业,他虚心请教,努力学习岗位技能,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各种工艺和安全操作规程,得到了同事的一致好评和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久,他被委以重任,管理运输工区的有轨矿车。2003年以后,陈兆林全面负责龙首矿的运输工作直至退休。
在金川集团公司龙首矿工作的这几十年里,陈兆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得到的各类奖项不胜枚举,但是,他没有居功自傲,始终践行着一个退伍老兵、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以矿为家,视员工为亲人,积极参加公司的各项改革,创办了公司首套劳模工作室和职工技术创新室,增强了员工的技术创新热情,对生产运输设备进行了科学合理地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安全生产效率,得到省工会和集团公司的嘉奖。
2017年,陈兆林光荣退休。
漫步在繁花似锦的镍都,他给小孙子讲述着他60多年的人生之路,路过金昌市军分区驻地,看到卫国戍边荣誉墙上那一个个英姿飒爽的身影,小孙子欣喜若狂,可是找了半天也没发现爷爷的照片,于是就不解的问:“爷爷,您有那么多的军功章和好几箱子的荣誉证书,为什么这儿没有您呀?难道是他们把您忘了还是您没当过兵打过仗?”
面对小孙子的质疑,陈兆林沉默了,他突然想起了甘祖昌将军的事迹。
杨登福 作于2024年9月27日
作者简介:杨登福,甘肃省古浪县定宁乡晓光村上地湾人,现居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任职于巴彦淖尔市商富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级工程师。作品散见于中国乡村、都市头条、大靖明月、书香怡苑、天马竞辉、陇上风情等平台,百度收录。电话15047051689,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