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的冰雕
朗诵:谢东升

再看一眼三千里的江山
再望一望长津湖的方向
我的雄纠纠气昂昂的将士呢
我的跨过鸭绿江的弟兄呢
请原谅!我没能把你们
带回祖国,带回家乡
曾经身经百战的将军
低下头深深鞠了一躬
指挥千军万马的司令员
这一刻热泪盈眶
凯旋归来的每一个士兵
心中都在倒海翻江
是想起爬冰卧雪的日日夜夜
是想起狂轰滥炸的暗无天光
是想起美军王牌的不可一世
是想起血战到底的生死较量
是想起长津湖感天动地的冰雕
是想起九兵团军魂的铁血荣光
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
难以御寒的单薄冬装
冻僵的手指
拉不开手榴弹的铁环
刺骨的严寒
打不响哑火的步枪
增援的部队冲上了阵地
眼前是从未见过的悲惨景象
一个连一个连的血肉之躯
无一幸免全部冻死冻僵
他们还保持着冲锋的姿势
他们还坚守着冰封的山岗
战友们一个个嚎啕大哭
指挥员不敢相信自己的目光
几百尊冰雕无声无息
几百双眼睛还紧盯着前方
他们和大地融为了一体
他们的热血凝固了冰霜
长津湖的湖水冰封了呜咽
水门桥的桥头见证了悲壮
漫天雪花飘洒着泪花
天寒地冻铭刻着敬仰
站着,他们是不可逾越的防线
倒下,他们是顶天立地的屏障
这一仗,打掉了美军
陆战第一师的气焰
这一仗,打出了志愿军
九兵团军史的辉煌
这一仗,留下了战争史上
最惨烈的一幕
这一仗,留下了
司令员最沉痛的创伤
战争,从来就是这样残酷
英雄,从来也不应该遗忘
七十年前长津湖的冰雕
还矗立着一个民族的记忆
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军史
将铭刻着后人永世的难忘
将军的搖篮
朗诵:李宏伟 樊昕
一踏上这片土地
泪水就潮湿了双眼
一扑进这个怀抱
心中就感慨万千
我的魂牵梦绕的红安
我的将星云集的搖篮
曾经当牛做马的镰刀
年年收割的只有贫困
曾经浸透血汗的铁锤
天天砸下的只有苦难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哪里有锁链就在哪里砸烂
镰刀变作了反抗的梭标
铁锤换成了杀敌的枪杆
当红军去,当红军去
千家万户走出了多少好儿男
拋头颅去,洒热血去
人民的子弟为了人民打江山
此一去关山几万里
风萧萧兮江水寒
此一去14万英雄儿女
几人征战几人返
此一去青山处处埋忠⻣
何必马革裹尸还
这是一片血染的土地
这是一个共同的家园
黄麻起义在这里爆发
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创建
红二十五军在这里诞生
红二十八军在这里改编
烈士花名册22552人有名有姓
红军队列里三个人就有一个红安籍贯
军史上彪炳千秋的纪念碑
共和国当之无愧的将军县
两位国家主席从此走出
一个是董必武,一个是李先念
两百多位将军群星灿烂
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是领头雁
生离,他们告别了家乡和父老
骑马挎枪打天下
死别,他们掩埋了倒下的战友
继续向前向前向前
就这样,他们穿越了枪林弹雨
就这样,他们冲进了开国大典
我的大斛乡的兰桂珍大娘
把丈夫儿子和四个兄弟都送上了前线
亲人们全部为革命捐躯
只剩下她孤苦伶仃四处讨饭
她把仅有的两亩田换了20斗米
为断粮的红军解除了危难
我的兰州军区的韩先楚司令员
为那个寒冬腊月雪中送炭
他下令调拨五万件旧军大衣
为贫困的故乡遮风挡寒
他说他对不起红安的父老乡亲
他说他和儿孙一起偿还这笔钱
自从他们走出授銜的怀仁堂
他们就在军旗上刻下不朽的功勋
自从他们凯旋归来在出发地
他们就在将军县留下经典永流传
自从他们魂归故里在出生地
他们就和红安生生死死永相连
啊!生于斯长于斯的红土地
啊!心连心肩并肩的将军县
敬礼!我们戎马一生的老前辈
敬礼!我们铁血红安的红色血缘
这方红色的水土红色的人
这片红色的大地红色的天
忆当年,后来人接过了接力棒
红安的精神代代相传
看今朝,新时代开始了新长征
薪火相传快马加鞭
将军含笑九泉,谁不夸俺家乡好
人民幸福安康,红色江山更壮观

我失骄阳蝶恋花——杨开慧
朗诵:彩衣
念念不忘的,是
蝶恋花里的“我失骄阳”
顶天立地的,是
半边天中的那棵栋梁
志同道合的,是
开国领袖的革命伴侣
忠贞不渝的,是
不忘初心的人生信仰
身为妻子,她给了丈夫
无怨无悔的支持
作为女儿,她给了母亲
无边无际的悲伤
身为母亲,她给了孩儿
无穷无尽的坚强
她那副柔弱的肩膀
是怎样扛起了
独自承担的重任
她那颗慈母的胸怀
是怎样割舍了
⻣肉的儿女情长
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
不曾使她有丝毫退却
失去爱人和组织的联系
不曾使她有半点徬徨
板仓三年的地下斗争
她行走在剑影刀光
1930年10月她落入敌手
只身面对凶恶的豺狼
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
逼问她说出毛泽东的去向
只要她同意脱离夫妻关系
就可以与家人团聚走出牢房
她的回答斩钉截铁
“脱离关系是你们的痴心妄想”
1930年11月14日,她倒在了
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的刑场
年仅29岁,永别了丈夫和孩子
留下了爱人“我失骄阳”的绝唱
仿彿命运的奇特安排
她藏在墙缝的家书重见日光
52年漫长的岁月
阻不断她对亲人倾述的衷肠
她可怜自己的母亲和孩孑
她思念心爱的丈夫在何方
一封终未发出的“两地书”
一份穿越时空的念与想
一段情真意切的红色浪漫
一曲催人泪下的爱情交响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叹深情大义地久天长

北上无音讯
朗诵:孟凡湄
爷爷兄弟四人,
全都当了红军。
当年参加长征,
一去再无音讯。
奶奶等待了一生,
哭瞎了一双眼睛。
直到建国之后,
终于盼来了光明。
乡里的邮递员送信,
送来了太久的苦等。
但信封里没有信件,
只有一本烈士证。
证上一片空白,
只有小爷爷的一个姓名。
备注一栏有五个字:
北上无音讯。
奶奶抚摸着烈士证,
轻轻把小爷爷询问:
你怎么撇下了他们,
独自一个人回村。
奶奶含辛茹苦,
独自拉扯着我们。
无论日子再艰难,
她都没怪爷爷狠心。
山上的杜鹃开了谢了,
奶奶夜里总留着门缝。
她怕爷爷找不到来路,
她怕爷爷回不了家门。
有时夜深人静的时候,
奶奶会摸摸那个小证。
爷爷倒在了哪条河流?
爷爷埋在了哪座山峰?
什么叫血流成河?
什么是九死一生?
问苍天苍天低头,
问大地大地无声。
奶奶过世留下嘱托,
要继续把爷爷找寻。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线,
孙女开始寻找爷爷的脚印。
终于在湘江岸边,
在红军烈士纪念碑的碑身,
她找到了小爷爷的名字,
他在此把最后一滴血流尽。
而在那座巨大的陵园,
无数的墓碑无名无姓。
孙女回到了奶奶的墓前,
向奶奶报告最后的追寻:
中央红军八万子弟兵啊,
走到延安只剩下八千人。
爷爷他们兄弟四人,
早跟七万多战友长眠为邻。
他们没有走到最后,
青山处处有他们的忠魂。
他们用自己生命的光辉,
点燃了共和国壮丽的黎明。

狼牙山五壮士
朗诵:杨建松
他们五个人
不知是谁的儿子
谁的哥哥或者弟弟
他们像一只手
并拢了五指
握紧了一个拳头
老乡们在向下跑
他们在往上冲
面对数以千计的鬼子
他们清楚最后的命运
没有人下达命令
五个人保持着
一个队形
他们打尽了
最后一颗子弹
他们扔完了
最后一块石头
他们把枪砸烂
扔进了峡谷
他们一个接一个
跳下了崖顶
狼牙山垂下了头颅
悬崖松托起了英勇
班长和两个战友
粉身碎骨
剩下两个壮士
奇迹般生存
他们是每一个
父老乡亲的儿子
他们是每一个
兄弟姐妹的亲人
他们的纵身一跃
矗立起一道
血肉筑成的长城
站成了一座
让子孙后代
永远敬仰的山峰

老兵的找寻
朗诵:李晓军
——一位参加过渡江战役的老兵,一直在找寻那个当年为他和他的战友划船摇桨的姑娘。
不是找寻用独轮车
送军粮的民工
不是找寻用门板床
抬伤员的老乡
一位参加过
渡江战役的老兵
一直在找寻那个
划船摇桨的姑娘
那一晚,夜空星光灿烂
那一夜,百万雄师渡江
一条风里浪里的小船
一个年轻的渔家姑娘
穿过密布的枪林弹雨
划过凶险的惊涛骇浪
姑娘的身手果敢敏捷
小船划得稳稳当当
当战友们下船的那一刻
你,你们还会回来吗
一句不经意的问话
猛然撞击了他的心房
一船出生入死的战友
来不及回答就冲向前方
有的倒在滩头的阵地
有的冲到了总统府上
作为一个幸存的老兵
姑娘临别的那句话
让他一直难忘
他想亲口告诉他
我们回来了
和她一起把胜利分享
他还想问问她
那天夜晚分别后
她日子过得怎么样
岁月的流水冲不走印记
时光抹不去当年的印象
他明白那一夜有多少
划船的父老乡亲
他怎么可能找到那个
素不相识的姑娘
许多年许多年以后
在江边散步的人们
发现这个老兵
拿着一张发黄的报纸
向着江水久久遥望
报纸上登着一幅老照片
正是他一直在找寻的
那个划船摇桨的姑娘

俺娘又把儿看望
朗诵:谭可
——2021年4月4日清明,106岁高龄的老妈妈李东连,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长眠于此的儿子李加友烈士。老人对着儿子墓碑上的照片深情吻别。
没有眼泪,老泪早已哭干
只有悲伤,留下日思夜想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
又是一路山高水长
四百公里的路途有些遙远
路再远也不能把俺娘阻挡
我106岁高龄的老母亲啊
你怎么还来把儿看望
你是害怕儿在这里冷清
总想看看孩儿的模样
你是担心儿老睡在地下
总想给儿帶一点光亮
我知道,儿是你亲生的骨肉
我明白,儿是你人生的念想
我清楚,是战友把你背到这里
我知道,你还想和儿叙叙家常
原谅儿子,没告诉你上了前线
为国捐躯,倒在了血与火的疆场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儿再不能回到你的身旁
清明的雨别再下了
不要打湿了我娘的衣裳
陵园的路快点干吧
不要打滑了俺娘的拐杖
生我养我爱我疼我的母亲啊
我白发苍苍的百岁老娘
一下推开了亲人们的搀扶
扑到墓碑前亲吻着儿子的遗像
娘,娘!儿子心疼啊
娘,娘!这墓碑太凉
娘,娘!这辈子儿不能尽孝
娘,娘!下辈子儿加倍补上
带我娘来扫墓的战友啊
请替我向俺娘磕个头吧
儿子今生是她的儿子
老娘来世还是我的亲娘

离离原上草
——记一位山村小学永远的第十一位教师
朗诵:韩英
这是个贫困得
不能再贫困的山村
留不住每一个
前来任教的园丁
一间破烂不堪的教室
一群望眼欲穿的学生
乡亲们到处磕头作揖
上面终于派来了一个“救兵”
一个临时顶替的代课教师
一个等待分配的师范女生
孩子们终于破涕为笑
大人们都是半疑半信
有的孩子叫她姐姐
她真得就是那么年轻
有的孩子叫她老师
叫出了她脸上两朵红云
有的孩子一声不吭
就只会傻笑着那么天真
她领孩子们朗读
孩子们的声音掀破了屋顶
她教孩子们唱歌
孩子们差点扯破了喉咙
她带孩子们跳舞
孩子们从来没那么开心
一眨眼过去了两个月
女教师接到了分配的调令
孩子们拉着她的衣角
全村人都来为她送行
这位山村小学的第十一任教师
一步一回头踏上了归程
当她走到半山腰的时候
身后突然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她的热泪涌出了眼眶
看到了一幕撕心裂肺的场景
几十个孩子齐唰唰跪下
几十个孩子咬破了嘴唇
她突然像中了电流一样
跑回孩子们的人群
“老师不走了,老师留下了”
和孩子们一起抱头痛哭,泣不成声
这一留就留了三十个春秋
这一教就教了一茬茬学生
漫山遍野的桃李,吐露着
她青春岁月的芳华
流出山外的涌泉,回报着
她滴水之恩的深情
当春风终于吹绿这片贫瘠的土地
一位支教女校友来到了这座山村
新建的校舍宽敞明亮
一个男教师伸出双手欢迎
她没有见到自己敬仰的前辈
一个消息令人震惊
那个学校的第十一位教师
已身患癌症永远离开了我们
男教师告诉支教的同行
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从那之后每个新教师入职
永远都是本校的第十一名园丁
她的骨灰就撒在新校舍的门口
每天早晚还在迎送着自己的学生
那首她亲自领读的千古名篇
还在被山风一代代传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妈妈的唠叨
朗诵:席冲
小时候听妈妈的唠叨,
总是嘿嘿嘿傻笑。
一窍不通的小屁孩,
只会在妈妈怀里撒娇。
上学时听妈妈唠叨,
一古脑全装进了书包。
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
从来没有一句记牢。
一转眼我早长大成人,
妈妈还是总爱唠叨:
上班叮嘱我要努力工作,
恋爱交待我对姑娘要好。
长大后我离家出门在外,
妈妈更是不忘唠叨:
饭要应时,觉要早睡,
天凉换季,小心感冒。
后来我成家立业,
妈妈还是经常唠叨:
两口子要互敬互爱,
小家伙要精心照料。
就这样我在妈妈的唠叨中长大,
就这样我在妈妈的唠叨中变老。
当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我的老妈却永远停止了唠叨。
人只有到了这个时候,
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唠叨。
那是她全部的人生寄托,
那是她发自肺腑的忠告。
她就这么唠叨了一辈子,
从我年少到我年老。
我是她眼中永远的孩子,
她是我心中永远的依靠。
妈妈的唠叨没了,
唠叨的妈妈累了。
我知道妈妈在天堂还放心不下,
还在牵挂着我们一家老小。

我在老城走街串巷
朗诵:赵建勋 范庆兰
有一点伤感
有一点惆怅
有一些步履蹣跚
有一些东张西望
中年离家老来回
我在老城走街串巷
没有了磨剪子的吆喝
听不见舀浆了的叫嚷
远去了冰糖葫芦的叫卖
消失了崩爆米花的巨响
只剩下那条青石板路
永远走不完岁月的沧桑
那条丢过的手绢呢
丢掉了两小的无猜
那个滾过的铁环呢
滾走了童年的欢畅
那个捉过的迷藏呢
藏起了寻找的纯真
那个打过的洋片呢
翻过了失去的时光
再喝一碗豆腐汤吧
有一些苦辣酸甜
再吃一碗浆面条吧
还那么回味悠长
再吃一只榆树园的烧鸡
还是那么津津有味
再吃一回洛阳水席
还是那么多的名堂
丽景门城楼依然巍峨
十字街照旧人来人往
青年宮早已返老还童
北大街还是熙熙攘攘
真不同不愧真不同
分店开遍全城內外
十三朝就是十三朝
千年帝都源远流长
老城已经脱胎换骨
新区早就后来居上
没有功成名就
没有衣锦还乡
一个走出洛阳的游子
难免有点儿女情长
每当回到这块
养育我的土地
总会忍不住低吟浅唱
别见笑人老了就爱怀旧
那是树叶对树根的情意
那是溪流对江河的渴望
作者简介
陈昌华,生于安徽,长于洛阳,现居深圳。一个老三届、新三届。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会长、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湾区诗歌》社长、深圳一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飞天》等,获各级文艺创作奖十几项。出版诗文集《印象与烙印》(上下卷)《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企业常青藤》等五部。主编《诗路花语——洛阳70年诗歌选》《绽放的簕杜鹃——深圳新诗选》《中国企业报刊大全》《平乐正骨史话》等诗文集六部。电视剧《贴廊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白居易》制片。打进好莱坞的第一部中国电影《砚床》制片主任。创建《人间诗舍》《九州风雅颂》《永远的老三届》《湾区诗歌》公众号。
朗诵者
谢东升,中国金话筒奖百优主持人,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
李宏伟,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樊昕,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杨建松,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席冲,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
彩衣,江苏省朗诵协会会员,南京秦淮朗诵艺术协会副主席。
韩英,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监事,沈铁艺术团演员。
谭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主任播音员,中国金话筒奖百优主持人。
李晓军,洛阳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指导委员会原主任,2004年大阅兵现场解说。
赵建勋,原洛阳市文化馆馆长助理,洛阳市朗诵学会常务会长。
范庆兰,企业高管,曾从事播音主持工作。
孟凡湄,洛阳人民广播电台一级播音员。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