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它其实不属于某一地域或某一族群的具体口音。比如山东话、四川话、东北话、广东话,以及普通话等等,具体的语音腔调,都不能代表完整的《诗韵》。因此,如果以某一种类口音(比如普通话)来定位成《诗韵》是一个荒谬的事。
诗词界持续多年的“新旧韵”之争,舍得之间本人以及舍得之间诗院全体,不想含糊其辞,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明确态度:关于诗词写作,我们坚持以及坚守《平水韵》。
《广韵》也好,《平水韵》也好,或者叫《佩文诗韵》也好,其实,名称并不重要,简繁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核心,是【平上去入】之“四声体系”(注意: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来命名所谓“新四声”是一个伪概念。平就是平声,无须再分裂)。
千百年来的中华大地,不同时代的诗词大家,浩如烟海,多如繁星。【平上去入】之四声的坚守,是所有中华诗人的默契默认。至少民国之前,就从来没有谁争论过“新旧韵”话题。
《韵书》版本也翻新无数,却只是简繁之变而已,从来没有人质疑过【平上去入】这四声。尽管一个个时代在更迭,中华诗人们依然坚守着那种“永恒”。这种坚守,我们千万不能误以为前人太傻。
普通话里没有“入声”,不代表中国语音体系就应该没有入声。恁谁都没有资格改变中华的汉字本源。普通话,只是清朝满人带来的,汉语言之中的,一种并不完善的无奈语系而已。
它优势于社会交流,但不能替代中华汉语的整体征貌。推普几十年,试问,谁能改变广东话?谁能改变河南话?谁又敢改变山西话?方言,才是中华语言之瑰宝。
所谓“入声三派”,仅仅是因为普通话缺失它而已。不代表对整体的汉语改变。任何人和部门,哪怕当年的民国政府的全国语音大会,都没有对汉语言整体进行入声三派的资格。当时的“大师”们居然投票表决,他们自作多情而已。
另外,我再提一个观点。就是,写诗依《诗韵》而定平仄,而吟读诗作,则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任何规范可言。
比如读李杜诗篇,你是广东人就广东话读,你是河南人就用中原音读,而东北人,尽管用黑土地的大碴子味读,怎么开心怎么读。所谓的“吟诵”之作用,只是于诗之阅读而助兴,于诗之节奏而击拍。所有的吟诵大师,都与诗学写作无关,尽皆属于赏读之状态发挥。
我们尽管写诗会带有入声字,但不代表我们一定要拿腔拿调地去吟出入声字。尤其是口音不带入声的北方人,强行扭捏出“入声腔调”来读诗,自己都难受。别人入声吟的好,我们欣赏并鼓掌,但让我强学,不必要。
《诗韵》的学问很深奥,以至于让我们争吵了百年。《诗韵》的学问又很简单,平仄而已,四声而已。呀呀童子尚可辩,岂会难倒砌诗人?去掉浮躁,回归《平水》。不是泥古,而是入道。
说起诗来,都喜欢说诗意,喜欢说气韵。殊不知,诗词体裁是超然之物。浑然而无内外,往复而入古今。对诗而言,形,就是意。意,寄于形。形与意本就是一回事。所以,平仄之节拍,是形意。对仗之两仪,是形意。五七言体裁,依然是形意浑元。
若想入诗道,必然玲珑心。视平仄如家常便饭,玩格律当举重若轻。换角度必灵动天下,一笑天下倾国倾城。律格虽然是小道,却是必须跨越的诗道关。如果你学诗有困难。来舍得之间诗院,诗运达天下,一气化三清。我们助您。
要说的太多,时间有限,下期我们会说的更细。谢谢大家的陪伴。这个节日过的真好。感谢舍得诗院的所有诗友。不久的未来,我们在坚持讲诗的同时,会尽快筹备各种不同规模的诗词赛事,以及其他活动。欢迎大家共同参与。再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