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
開甯.宁夏银川
"芦花与明月,相对白纷纷"。深秋时节,徜徉湖泊边,河岸边或沼泽地里,微风吹来,芦花如同纤纤的舞女,迎风舞动它们的身姿。那柔软的飘扬飞起的小棉絮,总是让人涌起一股欣悦之情。
有一种秋韵叫"芦花飞雪"。它们是秋天的诗篇。芦花就像是深秋里的第一场雪,用洁白的色彩,书写着大自然的浪漫。
芦苇,又称荻花,在古代被称为蒹葭。这一称呼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芦苇的深厚情感,还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赋予了芦苇丰富的文化意象。
例如,《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深秋清晨,芦苇丛生,白露凝结成霜的美丽景象,借芦苇表达了对心中爱慕之人的深切思念。芦苇还常用于比喻和象征,如"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表达了河虽宽广,但有芦苇就能渡过的豪情壮志。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在萧瑟的秋风里,有荻花的身影和秋的相伴,不至于太过落寞。
古人对芦苇的雅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芦苇的喜爱和尊重,也反映了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如唐.朱长文诗《吴兴送梁补阙归朝賦得荻花》中,"柳家汀洲孟冬月,云寒水清荻花发。一枝持赠朝天人,愿比蓬莱殿前雪。"朋友回朝廷任职,这是一首送别诗。当时文人墨客士大夫行酒令抽签,吟诗作赋以尽酒兴,可以看出诗人抽中了荻花,因而用荻花作诗。诗人从眼前的荻花联想到皇宫的风景,祝愿朋友能够前途远大,并且不要忘了远方的友人。
芦苇的实用价值也被古人所重视。
古人用荻花的枝干作笔,以地为纸,家贫者便不费笔墨。因此有人说荻花是花,也是一支"笔"。据《宋史.欧阳修传》里记载:"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欧阳修三岁时,父亲去世,年幼的孩子便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因为家贫,郑氏用荻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让童年的欧阳修没有错过启蒙教育。
除了以荻代笔,还有人以荻花的枝干代烛。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此为成语"然荻读书"的出处。
其根状茎称为芦根,具有药用价值,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此外,芦苇的茎秆可以用于造纸、编席、织帘等,叶片可以作饲料,整个植物在古代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金黄的秋季里,有一种叫做荻花的植物,它们顺风起伏,从不与强风迎头,这或许是它们历千古而依然生生不息的智慧。割过一茬,来年原地又葱茏一片;烧过一片,经春又钻出稚嫩的芦芽……
刘开宁写于2024年9月30日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