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 漳州一中古雷港分校 邱秋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家是每个游子甜美的乡愁!
在闽南的一个小城镇——杜浔,传统的闽南小镇,“古镇深深静不哗,沿街四季卉交加”!那里承载着我家族的记忆与传承。镇上有三大姓——邱、洪、卢,我的家族姓邱。 有文字的家谱记载,只能看到祖爷爷那一辈。据县志记载,我们邱姓家族自唐朝陈政、陈元光开辟漳州疆土之时,便从河南固始移居至此,至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古朴村落如童话”,老家的每个角落,它的名字也都充满诗意,如“文场后”、“申保童”、“翰林院”、“十八间”、“顶角”、“下角”、“顶林”、“河表脚”、“东水门”、“油车”、“大房厅”……
我的祖上住在杜浔文卿的“砖仔埕”,后来祖爷爷移居到文卿的“十八间”,那里挨近古街道,中间隔着一个通道,通道两边是清朝到民国期间的油车驿站,那里“传统韵味扑鼻间”,所以,只要提及“油车”,名字虽土一些,但镇上的人便都知道位置。然而,这两个老家的房子于我而言,只是听闻,油车旁的老家,也只是在懂事之后,每逢节日跟着大人去那里祭拜祖先,至于“砖仔埕”,听我父亲说,土改的时候,由于我爷爷没去登记,那里的祖屋就被土改了,成为记忆!但那里的族亲还是联系着,我爸说那是血脉!
我出生之前,由于我爷爷跟我妈妈常吵架,爷爷便在“顶角翰林”买了两件平房,让我全家从“油车”搬出,虽然两间房子不足50平米,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可住的地方就很不错了,爸妈也很满足。
我出生和孩童时生活的这个地方可大有名气,在杜浔镇,只要提起“翰林”,大家都知道在哪里。这是明朝一位邱姓的“翰林大学士”建造的房子,非常气派,两排两进两出的构造,中间隔着一条近2米的巷道,前后各有六间照壁护屋,中间是两排一大厅两卧室的主建筑,各有天井隔开,在这里,诗人可在“青瓦白墙寻古意”!儿时的我曾算过,这个“翰林院”(我们当地人称呼的),总共有 36 间房子。房子依顺邱氏祠堂的座向,座东面西。
翰林院的大门外面是一片宽阔的空地,老人们说,这里原本不是空地,而是立着石刻的八角旗杆,是古代皇帝敕封的。古代当官的到了这个地方,“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旗杆已经没有了,真可惜,岁月让往日的辉煌标志成了记忆!
“顶角翰林”的后代大多生活在这里,好几代人,只有一个读到高中毕业,其余基本是文盲或小学毕业。说实在,在古代,能成为“翰林大学士”,肯定是“读尽人间书”。如今大学扩招,奇怪的是,住在“翰林”老房子的翰林后代,至今还没有一个是大专或大专以上毕业的,让人感慨不已。前几天回老家,与一位退休的同事(中学老师)聊起此事,他开玩笑说,可能是他们的老祖宗把该读的书都读完了!(开个玩笑)
这里不得不提到“顶角翰林”最大的房东。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我的印象中,他成年后全家搬到离漳州很近的长桥,种田糊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回来几趟,回来只为卖掉这里的房子。我记得每次他回来,虽然这边他的至亲好友很多,但唯有邻里关系的妈妈请他在我家吃饭,我妈还嘱咐我多买些好吃的好好招待。老妈说当年他妈妈曾关照过过我家,“受人之恩,当还涌泉相报”。我每次都热情地招待这个让我称之“天周兄”的老房东。他把老家的祖业甩卖后,再也没有回来过。是啊,原来自己家的房子,现在房产证上都是别人的名字,换谁谁受得了这份打击,不如眼见心不烦。据说他至今还是很艰辛,儿子四十多岁了也还没成家,是啊,遥想祖辈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可惜的是,没做到“生子当如孙仲谋”,令人感慨!
1993 年,我全家从“文卿翰林”搬出来,如今我在县城生活,深感幸福,偶尔想起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总有“归雁横秋”,之感,虽不是“倦客”,却也“思家”,回老家上班时,有空余时间,我常回去“文卿顶角翰林”走走。年轻人都搬走了,只剩几位老人留守,总觉得有点荒凉。但这里毕竟是生我养我的老屋,走一走,寻找旧时的记忆和一缕乡愁!
在老家,不论“砖仔埕”,或者是“油车”,还是“文卿顶角翰林院”,这写满故事的老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它的故事如同一条绵延的河流,流淌着家族的历史与传承,每一处老房子,都是一个动人的乡愁故事!
作者简介:邱秋南,男,大学本科。漳州一中古雷港分校高级教师。喜爱文艺,现为漳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漳州市古雷港开发区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