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文章来源网络
声音 吉立红
人 字。有两 笔,一笔是写自 己,一笔是写他 人。
认清自己,把自己这一笔写好,是修行;尊重他人,让他 人写 好另 一笔,是涵 养。唯有如此,“人”才能够更加圆满,“人”才得以相互扶持。
为人处世,内攒能量,发自己的光就好,永远不要去吹灭别人的灯。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托尔斯泰说过:“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苦与乐。”
有些东西我们没见过,不代表不存在;有些事情我们没经历,不代表不伤人。要知道,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人生的活法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站在个人的立场,我们能看到的,不过是生活的冰山一角。如果凭着第一印象审判他人,你得到的结论,往往都是以偏概全的谬误。
这世间的大多数伤害,并非出于故意,而在于人们不了解对方的处境。
亦舒曾说: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就是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理由很简单,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而你,不一定懂他们的生活。
而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会打心底里尊重每一种生活。
以己度人,是在出卖你的浅薄。
孔子曾在《论语》中告诫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诚然,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把自己都觉得痛苦、难受的事强加于别人身上,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但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对生活的选择也就不一。
你不能要求一个拖家带口的人去恣意享乐,不能指责一个挣扎温饱的乞丐吝啬抠门。
周国平说:“我们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
未知全貌前的以己度人,往往发展成自以为是的偏见,暴露自己的狭隘和浅薄。
著名学者张中行性格平和,一生与人为善,可他却也曾做过一次让自己后悔半个世纪的事。
那时,他受邀担任《世间解》的主编,在得知俞平伯的才学后,曾主动向俞平伯约过稿。
对方欣然应允,很快就交出了一篇极富哲理的长文。
张中行很高兴,即刻将文章发表在杂志上,也打心底里认同俞平伯的才华。
可发表没过几天,俞平伯就向张中行询问稿费相关事宜。按照当时的规矩,文章发表一个月后才能发放稿费,俞平伯的做法,让张中行惊讶又愤怒。
一个有追求的名士,怎么会如此在意稿费这样的小事呢?张中行觉得俞平伯太过俗气,此后便断绝了与他的往来。多年后,他才偶然在一篇文章中了解到,俞平伯当时病重,已经拮据到靠夫人典当首饰来维持生活。此时,俞平伯已经去世,张中行想要当面致歉都不能,只能抱憾终身。
世事纷繁复杂,有些道路的选择是身不由己,有些决定的背后是迫不得已。
人生这条“路”,由“足”和“各”组成,“足”是脚下路,“各”是自己走。
各人有各人的归途,各人有各人的哀乐。
生活无论好坏,是别人在感受;选择无论对错,是别人在承担。
千万不要以己度人,浅薄地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评价别人的幸福,去踏足别人的世界。
人生最大的清醒:尊重别人,优秀自己。
鲁迅说:“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后来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高层次的人,遇事多体谅,看谁都顺眼。
他们会知道别人的不易,所以不计较,能看懂别人的难堪,不拆穿。
这样的人,内心柔软踏实,交往使人放心,既是尊重别人,也在优秀自己。
《孟子》有言: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尊重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无形中优秀着你自己。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不会对别人妄加评判,会尝试去理解每一种生活,有一颗能包容所有的心。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写: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人生是一本书,包罗万象,各有各的版本;人生是一条路,四通八达,各有各的选择。
为人,最大的修行,莫过于不会轻易被别人打扰;处世,最大的修养,莫过于不去随意打扰别人。
吉立红 目前师从于国家一级演员王建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