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元宵花灯时 (文)玉树琼林
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还在。行动迟缓的人,还没从走亲访友的行动中脱离出来。元宵节就在孩子们的盼望中,一步步的走近了。
元宵节还真的是小孩子的节日。看着满大街各式各样的,形态各异的灯笼,不要说是充满幻想的孩子经不起诱惑。就连我自认为老气横秋的人来说,也从心底生出一些说不清的激动和欣喜。更有一种淡淡忧伤挥之不去,又感觉那样的甜蜜。
不禁想起儿时的元宵节来了。
小时候,家里非常的穷。和许多人家一样,春节是能勉强吃到肉的。新衣服也是有的。但元宵节花灯却不容易有。现在想来,不是父辈们的精神生活困乏,还真的是因为那时实在太穷。拿不出多余的钱来。我记得最受欢迎的就算是一种叫做“红火炭”的灯笼了。这种灯笼小小的,圆圆的。用细竹篾编的骨架。细到只比丝线稍粗一些。上下口收的光滑,又流畅。整体看起来呈正椭圆形。灯笼的外皮用的是极薄又透明的红纸。紧紧的贴在骨架上,自然而紧凑,几乎看不出有骨架的存在了。一般来说灯笼的底座都是用一根大小合适的木头,用锯锯下薄薄的一个横截面。好用来固定蜡烛。
一个生意人用一根绳子就可以穿起好多只灯笼来。然后就用好多根绳子穿起好多个灯笼,走街穿巷,大声吆喝着“卖灯笼了”这时我和别的小伙伴一样,蜂拥着围上来。用渴望的目光眼巴巴的看着一个个可爱的灯笼。有钱了,就买一个。实在没钱的时候,父亲就央告卖灯笼的大叔,赊一个给我家。等庄稼收获了就还钱给人家。还有的时候,刚好赶到吃饭的时候,就会管人家吃一顿饭,临走叔叔也会感激的送我一个卖相稍差的红灯笼。父母亲也是千恩万谢的送人家好远。现在想来,那时的红灯笼真的是每年都来之不易,每年都有故事发生。可是不变的是,一家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灯笼有了,可是只有一个。哥哥只比我大了几岁,也是好想提着灯笼玩。母亲就吩咐哥哥提着灯笼,拉着我的手一起去玩。还能照顾着。别让我把灯笼烧坏了。哥哥更是欢天喜地,对我是关怀备至。
家乡还有个习俗,就是元宵节的晚上要到祖坟上去祭奠故去的亲人。还要在亲人的坟头上挂起一盏灯笼。意寓和亲人一起共度元宵佳节之意。称为“送灯”记的有一次和父亲一起去送灯。我紧紧的贴在父亲的身后,听这寒风嗖嗖的吹过,枯草和树叶发出沙啦沙啦的声音。我挥身发抖,紧紧抓着父亲的手。父亲大声笑着说别怕,你把灯笼给你奶奶挂在门上,省的她老人家小脚走路不方便,摔跤了。听了这话,我也流泪了。也不怕了。仿佛看到了奶奶那廋弱的身影。
上灯了,大门前的红灯笼次第亮了……这显然是电影里的场景,我们穷苦的儿时,是想都没想过。可是元宵节的晚上,每家每户在家门口亮一盏灯,却是必不可少的。远远的看去,那红红的,朦朦胧胧的光传不了多远。可是却有一种热情无限的精神。鼓舞人们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里,还能够对新的一年年充满希望。还能够感受到来自家的温暖。让一家人和和美美,挨过艰难的岁月。
后来家庭富裕了一些,市场上灯笼的种类也渐渐多了起来。记得很受我们喜爱的是印有十二生肖图案的“西瓜灯”做工很精美,就是分量太轻,容易随风摆动。很容被蜡烛烧掉。还有就是民间高手自己用高粱秸扎的“秀球灯”所谓秀球其实形状就是正的六方体。这样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它都是圆滚滚的样子,很可爱。周围每个平面都白面纸裱糊上面有的画着梅兰竹菊之类的图画。功底好的,还会在上面画一些嫦娥奔月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了,四郎探母之类的故事图,人物形很是逼真。有的只用小楷笔蘸了墨水勾画了了。而有的则用的是成套的画笔,用各种颜料精心的创作,有的手指粗糙的象老树皮一样的叔叔,婶婶们。称她们为艺术家,一点也不为过。他们的题字娟秀清雅。勾画的人物栩栩如生。那眉毛,那眼神让我现在还是记忆犹新。可是我父亲却不喜欢去求人家帮忙。那我只能是凑近了,仔细的去欣赏。父亲也会给我解说一些我不懂的图画和文字。让我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现在想来还是很温暖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不再提灯笼玩了,可是元宵节却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
在观赏漂亮的灯会的同时,还能享受到猜灯谜的快乐。而那些色彩斑斓,声光电一体化的灯会,也仅仅是走马观花的看一眼。实在是没有多大的诱惑了。眼睛盯紧的是主办方设计新颖的灯迷。一大圈转下来,头脑在飞速的旋转。除了略有疲倦外,还通常收获了比同伴们多一些的奖品。香皂,纸巾,洗衣液……有时候不忍看到同伴们空手而归,还会分一些出来。这样大家游玩的兴趣更浓了。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就两鬓斑白了。儿时梦想的“红火炭”灯笼已然成为记忆里的一线亮色。“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种期待也已成为一种淡淡的回忆。故亲已去,童心更难留。可是,对于元宵节,对于家门前的灯笼,还有那些温馨的回忆却象是陈年老酒一样。打开了岁月的盖子,那沁人心脾的香,依旧让人那么的神往!
作者简介:刘玉林,网络用名玉树琼林。河南省,洛宁县,故县镇,南原村人。黄土地走出的文学爱好者。用真实的情感记录生活。有诗歌散文等在合网络媒体上发表。希望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微信号:y6963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