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志
8,奢侈的尾巴
中国古代帝王究竟过的是怎样穷奢极欲的生活,历代古文献中也没有专门讲这方面内容的书籍。这也为当代及后世子孙研究古代帝王奢靡生活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在祖国浩瀚的成语词典中有两个成语最能代表本文所想表达的意思,一个是尝鼎一脔,一个是管中窥豹。
一口大鼎里沸腾着浓汁美羹,这口大锅里的菜是什么味道,无须将汤和肉都吃完了才知道是什么味道,只须尝一尝其中一片肉便知道了羹汤的味道,故曰:尝鼎一脔。中国帝王史宏大绵远,鉴于叙述的复杂性和不可描述性,此时用一个我们都知晓的故事来详述,也能对几千年宏大绵长的帝王史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
历代皇帝的奢侈生活,我们知之甚少,但历史最可贵的地方是留下了一条谁都可以见到的尾巴。这条尾巴就清末的慈禧太后的奢侈生活和宣统皇帝溥仪的回忆录。故事就从慈禧太后的宫中生活和溥仪的回忆录说起。
慈禧太后,这个遗臭万年的历史人物,在这里就不用赘述了,今天着讲一下她骄奢淫逸的个人生活。
慈禧太后每天的生活开销是多少?关于这个问题,据清末宫中最有权势的管事太监曾说过:太后日费4万两白银,歌舞无休日。太后一天就要花费约4万两白银,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币是1160万元。这还不包括皇帝和东宫慈安太后的开销及皇帝、后妃们的开销。一天这么多的钱她又是怎么花的呢?
据慈禧身边的女官回忆,太后一共有两千多件衣服。每一件都是用上好的布料和丝绸做成的又加以黄金白银珠宝作点缀,价格不可估量。慈禧洗澡用两个桶上下身分开洗,毛巾都是一次性的,沾过水就扔,光洗一次澡就要用100多条毛巾。给她做袜子的袜工就有3000多名,绣一双袜子要七八天,但慈禧也是只穿一次。她用的马桶都是用金子做的。里面还铺着独特的香味能掩盖臭味。手纸也是宫女们用熨斗熨出来的白棉纸。上厕所时还要让宫女含一口温水,宫女用嘴里含的温水打湿棉纸这样才能让慈禧体会到最佳的舒适感。
饮食方面就更是穷奢极欲,给慈禧做饭的厨房就有108间,厨师128位,每顿饭要吃108道菜,山珍海味、燕窝鱼翅、熊掌鹿茸,应有尽有。而且每道菜只尝一小口,其中还有一道硬菜叫做清汤虎胆,原料是东北虎,她还喜欢吃珍稀药材以求健康长寿。如:冬虫夏草、人参、这些她常当日常食物来吃。她还是一个水果浪费的狂魔,一顿能消耗三百多个西瓜,她只吃西瓜芯,一口一个。据内务府统计,慈禧一年就要用掉十五万八千个上好苹果,十一万一千七百五十个秋梨、七万个棠梨、五万多个红梨…每两天就要换一批新鲜的水果来当香薰,因为她闻不惯花香,只喜欢闻果香。此时,宫外乞丐遍地,富户也不能每餐皆有肉,很多人连一口白米饭都吃不起。
慈禧的饮用水也是极其奢侈。她只饮御花园的晨露,每天由许多宫女去收集。还有就是喝人乳,每天120个奶妇原地待命,专门给她提供新鲜人奶,并且每次让奶妇直接坐在床前,她用嘴吸吮。
1894年慈禧60大寿,她大笔一挥花了3000万两白银修建颐和园,钱不够就挪用海军费用。当时德国、英国最先进的战舰都只价值25万两白银一艘,修园子的钱足以组建三支北洋舰队。生日当天慈禧穿的是雍容华贵,她的衣服价值是几十万两白银。宴会召集的宾客是足有上千人之多。据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沈卫斌统计,慈禧这场寿宴大概花了600万两白银。换成今天的人民币就是17亿元。后来慈禧死,她的随葬品史学界统计估价在上亿两白银,还不包括庞大的葬礼本身的浩大开支。慈禧太后实际只能算是咸丰皇帝的妾,正妻是东宫慈安皇太后,这个太后平时的开销也不会很少。
在这里还要说一下清朝的腐败因素,例如一个苹果在市场的售价是一文,到清宫至少是采购成十文一个。更不要说其它的地方了,为保证这个庞大的服务机器能正常运转,太后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有福同享,但苦的却是亿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终年劳碌的百姓。
据末代皇帝溥仪在晚年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所说的,他用饭是在东暖阁,每餐饭菜摆三四张八仙桌,菜六七十种,另外四位太妃送来二十几种,米饭三四种,小菜十几种,粥五六种,实际他也只吃前面的几道菜。当时宫外已是民国,溥仪的生活自然远不能和清朝历代皇帝比了。小溥仪不喜欢吃那上供的饭菜,倒喜欢吃太监们的馅饼,有时过去抢一块吃。某次到太监那儿吃了六张春饼,太监怕他消化不了,两个太监提着他像打夯似的往地上蹾,说是可以助消化。这位“皇帝”也挨过饿,6岁时有一次吃栗子过多病倒了。太后就用当时流行的土方法来治他的病,下令一多月的时间只许吃糊米粥。溥仪喊饿,因太后有令,无人敢给他加餐,以致他有一次一边喂鱼一边把喂鱼的馒头塞进嘴里。还有一次王府送来贡品,溥仪冲上去打开食盒抢一只酱肘子,下口就咬,被太监夺走。
溥仪和太妃们饮用的茶,是“吴肇祥”茶店专为宫里熏制的,大约40两银子一斤。溥仪用的水是从西郊运来的“玉泉水”,一辆插着小黄旗的毛驴车,每天走专门为它启闲的西直门去拉水,这是乾隆帝留下的传统。喝的水也是特供的水。
小皇帝穿的也同样奢华考究,从纱到皮毛,只要那个时代有的,最优质的,皇帝都要享用。而且种类齐全,从最薄的纱到最厚的纱,从最短的珍珠毛,到灰鼠、银灰、天马、貂皮,随气候变化而不同。和饭菜大量做而不吃一样,衣服也是大量做而不穿。溥仪回忆说:“后妃有分例,皇帝却毫无限制,而且一年到头都在做衣服,做了些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总是穿新的。” “四执事库”太监专门负责给溥仪取换衣服,什么时候,什么节日庆典,穿什么有定例,按单子改换,如:袍褂一年更换28件,从正月十九的青白嵌皮袍褂,换到十一月初一的貂皮褂。这种衣着,华贵无比,但溥仪本人没有选择的自由。至于是否舒适方便他有一段诉说:“皇帝那一身衣服穿起来可麻烦了,鞋子上也有珠子,走起来叮叮当当的,鞋底有厚有薄,最厚的有三四寸高罢,难走极了。”
民国4年(1915年),按传统祖制,端康太妃等(当时隆裕太后已死)下谕为小溥仪择万年吉地(陵寝所在地),找来风水先生在西陵、泰东陵附近选定墓穴。当时溥仪还不满10岁。
溥仪平时在宫中除了接受教育就是无所事事的用各种恶作剧来取乐打发时间。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我在童年,有许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骆驼丶喂蚂蚁丶养蚯蚓丶看狗打架外,更大的乐趣就是恶作剧。”以折磨和残害他人取乐。譬如他曾用藏有铁砂的鸡蛋糕给太监吃,用铅弹枪向太监窗户打,也不管会不会打死人。还有一次恶作剧是给弟弟溥杰送了一大包东西,并令人把这个大包送到醇亲王府。溥杰很高兴地一层层打开,直到剩下像小火柴盒那么大,才发现里面是一块粪便。
溥仪是幼年即登大位,从小就在一种养尊处优的环境中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都是被人伺候的。劳动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从1951年到1959年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了9年,虽然在接受劳动改造,但仍然做不到生活自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前半生几十年连鞋袋都没有自己系过。别的战犯都在吃饭了,自己经常还没把洗漱做好,还弄的一身狼狈,过去是穿衣吃饭都由人伺候着。虽然接受过9年的强迫性改造,但到1961年去植物园上班,他仍然做不到生活自理。他不会照顾自己的生活,一天到晚丢三落四的。有时枕巾不见了,晚上脱衣服时才发现是早晨穿衣服时把枕巾穿在衬裤和棉裤中间;粮票丢了,他又不好意思讲,只好吃那仅剩的一两粮票;雨伞、钱包、存折丶刚拿到手的工资……他都丢失过,连那块怀着深情精心保存的金壳怀表也不例外地“失踪”过,有几次回家还误入了别人的房间……
从溥仪的身上可以看出,几千年的皇家教育、培养,是把一个个本来的能人变成庸人,把一个个本来的正常人变成废人。从小围在深宫大院之内,养尊处优,骄奢淫逸中长大的皇子们没有接过地气,不知人间万般疾苦,不知沙场刀兵凶恶,没有经历过创业的十磨九难,在这样的蜜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接班人焉能有精明强干的明君贤者,王朝焉能没有可以预见的周期律……我只是从人的角度评论事的成败兴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