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不同不争论!
承认差距,包容理解。不同层次不与争论,道不同不相为谋!全面与片面,全局与局部,……主流与支流,大海与大江,大河与小溪……大势,趋势,潮流……同层次才能讨论同层次的问题!不与不在同一层面的人对话争论!“只与同好争高低,不与傻瓜论长短”!相信很多人都力挺过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辩论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你和有几种人喋喋不休,只会浪费时间消耗精神。人的认知是不相同的,是有层次区分的,认识程度有深有浅,同一层次的人,争论争的是道理,不同层次的人,争论只会变成争吵,因为层次不同,道理讲不通,唯有停止一切无谓的争论。“不与春蚕言冰,不与井蛙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凡夫不可以语道。”不能和井里面生活的青蛙说大海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空间限制自己不了解;不能和生命只有一个季节(夏生夏死)的小虫子说冰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限制于时令而不能理解;不能和乡曲之士(孤陋寡闻的人)谈论“道”,因为他受见识的限制而不能理解。【出处】:《庄子·秋水》
不与不在同一层面的人,讲对方不理解,听不懂的话。特别强调对于那些居心叵测,另有企图之人,本着“只与同好争高低,不与恶人论长短”,道不同不相为谋。
有修为和高境界、大格局之人,从不计较、不在同一层次的、自以为是的、小人的各种攻击性言论等。“君子与小人”因不同层次,论何道理都是对牛弹琴……一切蔑视和免谈,为最佳选择。
“高度”!
幼儿园孩童《陪妈妈逛街》的画面,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车水马龙,更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只是很多大人的腿……想到出自《庄子_秋水》《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的故事(不引用有贬意之意,只用故事说理)
其一、故事体现了一个人所处的高度,决定了其见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高度决定深度,格局决定结局,志存高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其二、正确看待高度存在的差异性,善待别人的高度,不要求能“懂”与之趋同。每个人接受的教育层次不同,不能要求只具幼儿园水平的懂得小学知识,也不能要求只具有小学、初中文化的,搞清弄懂高等大学高深专业的理论等(除特殊情况一般而言)。其实不局限于读了几年书达到了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离开学校的学习很重要。
其三、人处的环境、位置、角度、方向等等各不相同,人们的思想、观点、认知、觉悟等随之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人们常说的,“给你说了你也听不懂,简直就是对牛弹琴。”
其四、要因人因事区别待之。对什么层次的人讲什么话,对接受能力有限,就只能浅显待之,深度、深刻、深远等就是枉然,白费力气,甚至费力不讨好,事与愿违。
其五、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人施教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浪费人力、物力、资源,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学习是人类社会进步之根本基础。不断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徒弟,超越师傅,人生后辈超前辈,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其历史的必然,是自然规律法则使然。不知不可怕,不学习的愚昧才可怕,不懂不要紧,就怕不懂装懂。没有知识就向有知识的学习,能者为师,虚心好学就行,怕就怕自满,“食古不化,故步自封”,嫉贤妒能,“应将其改为拜贤争能”;嫉妒羡慕恨,应改成“羡慕肯定学习赞”。人类社会逐步进化进步至今,与不断总结学习完善有关。只有学习掌握到的思想、知识才能传承干古。金钱物质随人类的不断贪婪、历史的变迁自然的腐化、人类的过度享有而消失殆尽,一个人认知的高度是思想和知识的积累。只有思想和精神传承才能永恒。
结语
不是说:谁伟大,谁渺小;也不是说,谁平庸,谁拔萃……但人与人的认知、思维、观念、视野、格局,以及接触到的世界、人物、知识面和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等等,是有差距的,必须得承认,但也必须包容理解。厚德载物,德行天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虚无实有2024.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