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伴来青岛照看外孙已经近三年了,这三年来我们分工明确,他做饭、我看孩子,空闲之余我们会互相搭把手,他带着孩子去楼下嬉戏,我则得以片刻闲暇。要说我们配合最默契的时刻,莫过于周末一起包水饺的时光了。山东人对饺子的热爱,可不仅仅体现在“上车饺子、下车面”里,早已深入骨髓,在我们家饺子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家庭和乐的象征和寄托。
我们家都爱吃饺子,不过对待饺子馅的态度鲜明的分为两派,老伴和女儿是三鲜素馅的忠实粉丝。每次包饺子,她们总是坚持用韭菜或者茴香,搭配上香菇、木耳、海米,调制出她们心目中的完美馅料。我和女婿则偏爱吃肉馅的,现在我们的阵营又增加了一个小外甥,他也喜欢吃肉馅的水饺,至于远在郑州的儿子,每每只有看着我们在微信群里发的照片眼馋的份儿了。
女儿家的楼顶种了不少花草和蔬菜,其中我们最常吃的就是韭菜,中医说韭菜有温中,行气,散血,解毒的功效,我们更爱其鲜嫩。周末的早上割一绺韭菜,洗净之后晾干备用,接着就是和面,我们这辈人做饭都是来自母亲的言传身教,讲究“面光如镜,盆净无痕,手不沾丝”。面和好了用白布盖上慢慢醒发,这时候便空出时间准备馅料了。韭菜切成沫,鸡蛋炒熟之后捣碎,木耳、蘑菇和海米清洗后泡发,最后剁肉馅,先将肉类切成小块再细细剁碎,边剁边加入少许清水,使肉馅更加细腻多汁。我们总感觉手工剁的肉馅比绞肉机加工出来的要更香一些,至此荤素两种馅料基本准备好,最后的调味也很关键——一般是加入适量的盐、生抽、老抽、胡椒粉、香油等调味料充分搅拌均匀,我们家更习惯于自己用小火将花椒、大料、香叶等香料慢慢煸出香味,然后用擀面杖碾碎加入馅料中。
等馅调好等入味时,面也醒发好了,先将面团揉成长条,分成均等的几分,取其中一条切成拇指大小的均匀小剂子,用手掌摁扁,然后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饺子皮。我们两口子早年曾开过饺子馆谋生,所以包起来速度比较快,在饺子皮中央放入适量的馅料,将饺子皮对折,用拇指从中间捏紧,然后沿着饺子皮的边缘捏出褶皱,饺子有很多种捏法,如元宝饺、月牙饺、三角饺等,我们家一般捏的都是元宝饺子,女婿是东北人,他捏出来的是捎扁平的月牙饺,看来各地的风俗差异还是挺大的。
包饺子的过程中,小外甥经过来捣乱,我们就拿一块饺子皮给他玩。饺子包好,在竹帘上排列整齐,接下来煮饺子就是我老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煮饺子也是个技术活儿,需要精准的掌握火候,他一般是用滚水煮三个开锅,这样煮出来的饺子,馅儿嫩绿诱人,皮儿坚韧不破,偶尔失手煮破一个还会很认真的总结原因,那份专注与执着值得孩子们学习。
圆润饱满的饺子盛盘上桌,皮儿晶莹剔透,内里的馅料隐约可见,有句劝酒令说“饺子就酒,越喝越有”,愿我们的日子如同这饺子与酒的搭配一般,越来越有滋味。

作者简介
韩云令,女,汉族,1954年10月生,商河县尹巷镇韩胡同村,1971年参加工作,现已退休,一生于名利无缘,平时只喜欢读书,国画,努力用文笔记录生活所思所想,用画笔描绘所见所闻,曾在齐鲁晚报壶点号发表《泥上偶然留…》《充满哀思和…》《莫到桑榆晚为…》《关于五一的些许回忆》还有发表于稻田文学的《老年学画》和北京头条《母亲的针线活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