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岭大棚蔬菜采风记
文/周丽
春天的时候,我就想去久闻的幸福村冯家岭游玩,几次都未能如愿成行,心中一直闷闷不乐。忽然得到文学协会的通知,要去冯家岭大棚蔬菜基地采风,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以了却心中的遗憾。
下午四点,秋风习习,秋阳高照,十几名文友驱车来到冯家岭村,穿过一座大气美观的大理石村牌楼,“冯家岭”三个大字指引我们沿着崭新的柏油路绕岭直上村中心,只见一排排一座座洁白的楼房屋舍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黄土高坡上,像一条条白丝带平铺在青山绿草间,柔软而华美。三层楼的党群服务中心,医疗服务中心醒目地伫立在村子中央,浓浓的温暖和关爱将村落凝聚包围起来。刚刚铺就的一条通向山谷的黑黢黢的柏油路还没完全凝固,在谷底一大片绿油油的玉米地的映衬下,让人眼前浮现出装满玉米穗的农家小三轮奔驰在运输路上的喜获丰收、繁忙而幸福的景象。 沿着路边矗立着“永远跟党走”的高大漂亮的红色太阳能路灯,铺着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开车十分钟左右,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淡蓝色的蔬菜大棚吸引我们来到了目的地。这是一个峡谷地带,明显可以看到紧靠水泥路的石头山有被开掘的痕迹,可见这条路修建的艰难程度,投资之大,山边有一条水泥排水沟。在蔬菜大棚不远处的另一边,是被植被完全覆盖绵延不绝的丘陵地。呼吸着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观赏着大片优质玉米地,粗壮的玉米杆上长着露出黄色饱满颗粒的玉米棒,像一个个粉嘟嘟的胖娃娃,扎着乌黑的马尾辫咧嘴大笑,好多玉米杆上长着上下两根肥壮的玉米棒,像腰里别着双枪的女战士,威风凛凛;沉甸甸的谷穗像害羞的姑娘腼腆地低着头;成熟了的荞麦正在被农人割倒成一堆堆,剥开“三片瓦,盖座庙,里面坐个白老道”的荞麦粒,闻着淡淡的荞麦香味,仿佛坐在了碗秃小摊前,手持锯条叉刀,淋上辣椒红油,滴上几滴老陈醋,撒上黄瓜丝、香菜末,用锯条均匀切成条,将柔软滑爽、颤巍巍的碗秃放进口里,那个香甜辣爽的感觉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味道。

在聘请的山东寿光市蔬菜农技师孙师傅的带领下,我们分别参观了西红柿、西葫芦、黄瓜、贝贝瓜大棚蔬菜。一进大棚里,立刻感觉到周身热烘烘的,从温度计上我看到,室内温度是32℃,估计这是保障蔬菜快速生长的最佳温度。那高达二层楼的机器垒起的土坝、现代化的运输轨道以及轨道运输车、带轮子的水肥一体机,全方位的渗灌配套设施,自动化通风装备,让我们叹为观止。大棚里高约两米的白色塑料绳纵横交错,整齐有序,好像搭好的赛道,等待蔬菜们一展绝技,看谁结的果最大最多,以此评出冠亚季军。那青翠欲滴、长满绿刺,头顶黄色小花的嫩黄瓜;那棒槌样的、穿着黄色迷你裙的越冬葫芦;那两米多高,浑身挂满拳头大小绿色铃铛的贝贝瓜,个个精神饱满,卯足了劲,争先恐后地生长挂果,做好了冲刺的准备。看着这长势喜人的蔬菜,我喜不自禁地这个摸摸,那个看看,把它们当明星样地崇拜,和这个合个影,和那个拍个照,一种爱不释手的芭比娃娃的情愫在心中荡漾开来。与此同时,文友们向孙师傅发起了“十万个为什么”的疑问,师傅不厌其烦地一一耐心回答。比如问:“塑料薄膜起什么作用?”,答:“保墒、保温、防止长草”。再问:“怎么给蔬菜施肥?”,答:“用水肥一体机按比例配制,均匀喷洒”。问:“怎么浇水?”,回答:“大棚里都是自动化操作,按动电钮,就可以浇水,吸收率高,不浪费水资源,”…一阵七嘴八舌的咨询后,我们的脸上个个露出了惊喜,不约而同地啧啧称赞。通过师傅的解答,我们了解到,一株越冬葫芦可以结20个左右的西葫芦,平均一株十几斤,从种秧开始28天挂果,生长周期七个月,亩产2万斤。西红柿的生长周期五个月,一株可以长七、八层,亩产2万斤。一株黄瓜苗可以结30斤左右黄瓜,生长期为两个多月。一株贝贝瓜苗从插秧到结果仅用28天,每株一次结六、七个贝贝瓜,成熟采摘后,将瓜蔓放到地上,植株继续生长结果,如此反复,生长期三个多月,能产30多斤贝贝瓜,亩产可达4万斤。我们一边听,一边计算着收入……师傅还告诉我们,这些地都是从山上挖来黄土填起来的,今年第一年种植,是没有污染的处女地,土壤在种植前已经进行了有害病毒的处理,长出的当然是绿色无公害的生态蔬菜,这些蔬菜全部运到离石蔬菜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地。趁着兴致,我又跑去观看了一对夫妻工人正在用塑料绳给西葫芦搭架,并有幸目睹了两个山东技工用水肥一体机给黄瓜施肥的作业,只见他们配合默契,一个人推着水肥一体机在大棚边铺就的运输轨道上缓缓前行,另一名技工手持长一米多的喷管,拉着黄色的软管快速穿梭于黄瓜苗梗间,将精心配制的液体肥料均匀地喷洒在蓊蓊葱葱的黄瓜苗上,顿时白雾缭绕,黄瓜苗沐浴在细微的水汽中。经过交谈得知,这样的施肥大约半个月进行一次,而渗漏浇水则要更频繁但不固定时间,示生长情况而定,以免蔬菜光长茎叶不结果。也许我也是农村出身,对农业有着天生的感情和好奇,我又到大棚外边仔细地观看,发现这些塑料大棚全部使用的“高端5+2EVA双保温水晶PO膜”,厚厚的黑色棉被高高卷起在棚顶以备天凉时给蔬菜保温,每个大棚配有两个弯梯和全自动棉被卷帘机,方便卷放棉被,大棚底侧有水泥排水沟,用于排出棚顶的雨水,还配有统一的黑色沙袋,在刮大风时用来压住大棚底部的塑料薄膜以防被风挂扯开让蔬菜受冻折损,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精心照料,这些蔬菜可真幸福,难怪个个精神抖擞,果实累累。

我们参观十几分钟后冯三兔董事长就满面笑容地来到蔬菜大棚,与大家一一握手,亲切交谈。他告诉我们,他的这些蔬菜大棚投资达2500万,共有20个大棚100多亩,每个大棚长240米、宽32米,有五亩左右,棚面采用钢架预制混凝土支柱支撑配套设备,聘请的四个山东蔬菜技师一个月工资近四万,另外还雇有本地七八个工人,因为投资大,现在纯粹是赔本买卖,但他觉得心安理得,乐在其中。因为自己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20岁开始当村主任,连续干了40年。期间放过羊,种过地,开过煤窑,办过20多年私立学校,现在六十岁了,感觉还是做农民踏实接地气,不愁吃喝。每天看着蔬菜自由自在地生长,自己也心情舒畅,这是最好的养生方式,是人生最开心的事。比起打麻将输钱,即便赔本,也要有价值的多。他还开玩笑说:“深挖洞,广积粮”,他现在是活明白了。看着红光满面、慈眉善目的冯董事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陶渊明以及“ 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的苏轼悠闲自在、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种看破红尘的超凡脱俗,更是一种适者生存的明智决断。
我们大家都亲切得称呼他“冯校长”,因为中阳人们都知道,他为中阳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告诉我们,为了办教育,他在煤炭行业最辉煌的时候,卖掉了苦心经营的两座煤矿,损失了十几亿,他还谦虚地说:“我没有文化,老师们就像一把铁掀,我的任务只是把这把铁掀擦得锃亮,让它更好更快得工作”,他还说:“中国的教育有两个概念,教和育,当老师的不能光教不育”,“尊严不能给人要,是要靠自己努力获得”,“老师们有实际困难我会尽力帮忙,但你如果多次找我送礼,我就会认为你不想好好教学,是想到清闲岗位坐享其成,那我不管你有多大的后台,我都不会给你特殊照顾的”,他还动情地说:“政府前几年收购我的私立学校,我提出一个条件,学校名字不能改,要让从宁兴学校毕业的学生们若干年后还能找到家的感觉,有精神寄托”。这哪里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说出的话,这分明就是一个有良心有爱心有家国情怀的企业家的一片赤子之心呀! 冯校长办学二十多年,宁兴学校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学生,中阳的教育事业有了质的提高。回乡隐居后,他又投资3000万填构筑坝,平整出300亩田地,无偿捐给村民耕种。当我们夸赞他的丰功伟绩时,他却淡淡一笑:“我对自己做的‘功与过’从不做任何评价,一切留给历史检验吧”。
他的平易近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身价上亿的企业家,却像一个老农民一样,弓着腰,背着手,穿着朴素,一路陪伴我们,一路笑声朗朗,给我们讲述他的艰苦人生,坎坷经历,让人肃然起敬。是的,“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没有轻轻松松的捷径”,“成功如山峰,而艰辛则是攀登者脚下的阶梯”。夜幕降临,冯总特意请大厨给我们预备了丰盛的晚餐,席间和我们对酒当歌,其乐融融。他就像大棚里的蔬菜那样,与世无争,朴实无华,只将根系牢牢扎根在大地之上,却将营养美味的果实无私奉献给人们,不求回报。酒足饭饱,我们带着冯总赠送的绿色黄瓜、西葫芦、贝贝瓜返程回家,慢慢品尝这蔬菜的美味,这生活的酸甜苦辣。 2024.9.25

主播简介:周丽,笔名利君,喜欢朗诵音乐舞蹈,闲暇时以短文抒情,愉悦身心,感恩生活。余生做喜欢的事情,活成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