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
在那宁静的乡村岁月里,大豆花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一道鲜美菜肴。
大豆花的美味之旅,从那薄薄的豆腐皮开始。豆腐皮口感细腻,无论是凉拌还是炒菜,都别有一番风味。喝一口豆腐汤,那浓郁的豆香在口中散开,温暖着肠胃。豆腐脑更是嫩滑无比,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细腻珍宝,轻轻一勺入口,那柔软的触感让人陶醉。还有那酥脆的豆腐嘎吱,咬上一口,发出清脆的声响,满满的都是儿时的回忆。大豆腐则是最为常见的美味,可炖、可熬、可炒,每一种做法都能赋予它不同的滋味。豆腐汤鲜美可口,让人回味无穷;用油煎成三角片,外酥里嫩;炸成丸子,香脆可口圆润可爱,在锅中翻滚,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压制成豆腐片子,嚼劲十足;晒成豆腐干,便于保存,随时都能品尝到那独特的味道;冻后的冻豆腐,内部充满了小孔,吸收了汤汁的美味,更加可口;如果用火烤着吃更是清脆可口好吃;臭豆腐和酱豆腐则是独特的存在,那浓郁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然而,制作大豆花却是一道十分复杂的而又辛苦的一项工作,首先要把豆子选好,必须干净无杂质没有沙子,这是保证豆腐品质的关键。接着,用碾子把豆子碾破去皮,去皮后的豆子用水浸泡一夜,让它们充分吸收水分,为后续的制作做好准备。
在改革开放前,贫穷落后,那时没有加工厂,家家户户都是用石磨磨豆腐。那是一种传统而又艰辛的方式,厚厚的两扇磨盘是请石匠用铁钎子凿出来的,放到用木头做到磨架子上,按上磨杆人工一圈圈地推磨,用勺子一勺一勺的往磨眼里倒泡过的豆子和水,经过研磨过的豆子变成豆沫顺着磨的周围一点点的流入到磨盘架子地下放的大笸箩里,仿佛是在推动着岁月的车轮在前行。如果要做四升豆子的豆腐,需要推磨四个小时以上。那沉重的石磨,每转一圈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力气。尤其是在十冬腊月,经常会出现冻磨现象。寒冷的天气让石磨冻僵,没办法就得烧开水烫磨。滚烫的开水浇在石磨上,冒出阵阵热气,等磨烫热乎了,再接着推磨。一场下来,把人累得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有时需要几个人帮忙才把豆腐加工成豆腐沫,这是最艰巨的一项劳动。有的人推磨不到几圈就晕了,只好换另一个人接着推,直到推完为止,冬天经常是用一天的时间才能推完磨。
当农民们完成这艰苦的推磨过程时,心中既有着疲惫,又充满了期待。他们知道,每一滴汗水都是为了那即将到来的美味与丰收的喜悦。他们想象着豆腐制作完成后的样子,那白白嫩嫩的豆腐脑,那香气四溢的大豆腐,仿佛已经呈现在眼前,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满足感。
推完磨后,提前有人烧一大锅开水,用热热的开水把豆腐沫烫一遍,稀释后,把豆腐包布四角牢牢栓在用木头板做成的十字架上,吊起来,一包一包地把豆腐渣滓过滤出来,流到锅里的是纯豆腐汤子了。过完后再烧火慢慢的把豆腐汤烧开,火不能大,要温火,如果火大就烀锅了,那可就不好吃了。经过二十多分钟把豆腐汤子烧开后,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接下来的是开始喝豆腐汤,凉豆腐皮,这时候的豆腐汤浓郁鲜美,豆腐皮则是滑嫩可口。过三十多分钟开始点卤水,这是一道技术比较强的活,不能心急,要耐着性子一点点的点卤水,点过卤水后,豆腐汤开始有变化了,逐渐的变成一小块块的,再过一段时间变成大块的豆腐脑,豆腐脑与豆浆分离开来了,白白的豆腐脑,黄色的豆腐浆,那画面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开始压豆腐了,在大笸箩里放上吃饭的桌子,再把草筛放到桌子上,铺满豆腐包布,把锅里的豆腐脑一瓢一瓢的舀到桌子上的豆腐包里,再用豆腐包布把豆腐脑包起来,上面放上锅篦子,再压上重点的东西,把豆腐里的豆浆压出流入到下面的大笸箩里,经过十多分钟的压好了,豆腐包里就成一块大大豆腐了。这时可以吃锅里的豆腐嘎吱了,黄黄的香香的十分好吃,接着打开豆腐包,用刀切成小块,这时候就可以开心的吃豆热浆腐了。沾上辣椒、蒜泥或韭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再喝着小酒,就像过神仙生活一样,美极了,快乐心情无比。家乡的厨子能用豆腐做出农村二八席十六道菜,供客人享用。
一家人围在一起大口大口的吃豆腐,不用提心里是多么的高兴了。这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取得的劳动成果,好好的享用,那滋味不仅仅是美味,更是一种满足和幸福。在那简陋的农舍里,大豆花的香气弥漫着,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心中满是自豪感。它见证了一家人的团结和努力,也见证了岁月的美好。
每当人们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豆腐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田间辛勤劳作一年,收获了这饱满的大豆,又经过如此复杂的工序,制作出这美味的豆腐,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也是自己勤劳的回报。在那丰收的喜悦中,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大豆花,那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乡村生活的记忆,是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家的味道。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人们的生活,给予人们无尽的欢乐和幸福。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做豆腐不再用过去的石磨磨了,都是用机器加工了,省时省事速度快,但是永远吃不到过去那种用石磨磨出的豆腐味道了。
在那用石磨磨豆腐的日子里,人们与自然更加亲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