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人妒真庸才
——缅怀笔耕不辍的先贤祁介泉
青海 马学忠

悄悄的您走了,正如您悄悄的来,悄悄是您此生的基调。
令尊健在时,您是辅臣,令尊亡故后,您是遗嘱继承人和执行人,时刻不忘令尊“我把一肚子的呼昆(教法规定)带去了,你不要把满腹的事情带去,把真理的真相告诉人们…… ”(见第二卷65页)的嘱咐,奋笔疾书,焚膏继晷。
“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您明白令尊嘱咐的这层含义,便苦不言,痛不语,博览群经,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研经求理,奋笔疾书,与那些获得“教授”、“学者”(回族称之为阿訇)之类的高级职称后便躺平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余生以治学为志业。但您却又是如此的自私、无情——厚厚两卷,却不为您自己留下只言片语,令后生无从读您、识您,只能从您令尊的三言两语中体会——
“我有两子,长子祁仁泉,二子祁介泉……长子在哲学方面较好……每逢星期五,我授给二子祁介泉讲义,代讲教义、教律等,他能自修经典,受我教诲。”(见第一卷69页)

您以读万卷书的高深理论,您以行万里路的丰富阅历,打破了侃侃演讲者众,著书立说者凤毛麟角的现状。
“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可惜啊!可惜,那些不懂证据链的人,那些不懂质证、印证的人,那些没有天赋的人,别说您的著作,就连天籁之音也不过是对牛弹琴而已,徒增他们的反感、怀恨和争辩,逢人便说人之谬误,逢人便夸己之端庄。
殊不知,17世纪印度哲学家伊玛目•冉巴尼在其名著《麦克图巴特》中这样说:
“鄙人(此处指鄙俗的人,笔者按)自身就是恶劣的起点,是暴虐与抗违的源泉。”
“然!纯粹的善要求纯粹的恶,以便为善的实质显露。‘所有东西都以其反面加以鉴别。’所以,一旦好和美准备就绪,则恶与残就紧随其后。其原因是,俊美、漂亮必须用镜子来照,而镜子只能放在事物的对面。无疑,歹是好的镜子,残缺是全面的镜子。所以,事物中欠缺越多,其全面性越强;歹越多,其善越广。我奇怪,这种责备却打开了赞扬之门,歹恶、欠缺竟成了好善、全美的根据地。”
泰戈尔说:“一个民族,必须展示存在于自身之中的最上乘的东西。那就是这个民族的财富——高洁的灵魂。”
陀斯妥耶夫斯基说:“世界需要美来拯救”。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说山训》)
兰花不因无人佩戴而不散发芳香,船不因无人乘坐而不浮在水上,您毕生行使道义,宣扬真理,不因被人嫉妒,不因无人理解而停止。
自古贤哲寥寥无几,自古大道至简,真言洗练,假话连篇,自古极端者屡见不鲜,中正中庸者稀缺。
悄悄的您走了,正如您悄悄的来,但您的两卷手稿留存于世,至今诲人不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悄悄的您走了,正如您悄悄的来,但您的大德,犹如桃李之芬芳,无需张扬,自会有人慕名而来,效仿学习。

2024年10月13日星期日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学研究生,慈善家。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为人真诚!品质感人!现为自由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