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大爱 绽放在齐鲁大地的时代之光
孔孟之乡,儒风浩荡。每个山东人的骨血里,似乎都把厚道、情义、舍生取义、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刻进了基因里。“危急时刻,又是山东人”“你可以永远相信山东人”……熟悉的留言时常在网上刷屏,这是全国人民发自肺腑的褒奖。在这片有情有义的热土上,平民英雄、凡人善举,层出不穷。
平民英雄,用生命在“平凡”与“伟大”间画等号
舍生取义,是厚道山东人性格的缩影,也是崇德重义、扶危济困美德的传承。
8月10日,山东汉子栾留伟勇救3名落水儿童后,因体力不支不幸溺水身亡。
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像栾留伟一样的平民英雄并不少见。今年5月3日,来自泰安宁阳的王龙勇救落水母子壮烈牺牲;5月31日,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范家村村民齐洪波捐献肝脏、双肾、双眼角膜,完成了人生中最后一次“救援”……
栾留伟等平凡的齐鲁儿女,以平凡之躯却行英雄之事,面对危难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生命在“平凡”与“伟大”之间画上了等号。
凡人微光,汇聚成温暖世间的强大力量
在山东,还有很多齐鲁儿女以微小善举浇灌文明之花,绘出好人共生的生动场景,成为齐鲁大地上最温暖动人的风景。
近日,央视点赞了一件公交驾驶员和小学生双向奔赴的事情:在青岛西海岸新区K23路公交车驾驶员为一名小学生垫付车费后,小学生写下“欠条”,并用实际行动履行诺言。虽为小事一件,但正如主持人白岩松评价说:“如此懂得感恩,孩子的举动在小事当中给我们上了一堂大课,而驾驶员对孩子的关爱,也成为对孩子一种爱的教育,我们真需要有更多这样的大课。”
还有勇敢暖心的“救人大叔”们。这些平凡人,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就像网友们评价的一样:“有事他们可真上!”
9月3日,青岛一海域两名渔民在翻扣的渔船上,呼救近一个小时,路过的商船发现后展开生死营救。这艘救人商船在去年12月份,同样是在航行途中“顺手”救起了一艘海钓船上的15人。
此外,8月11日,中国海洋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宫瑞涛在青岛海边救出一位落水女孩;54岁的卞秀芹冲入青岛海边的风浪中,背回溺水老人;六旬老人吴青从聊城东昌湖南水桥跳水勇救落水女孩……
挺身而出、舍命救人,这样的山东人不是一个两个,这片热土上长出的是铁肩道义。
美德山东人 厚道热情是他们的注脚
每到丰收季,山西姑娘贾永婷都会收到从山东寄来的“礼物”。几年前,她在北京地铁上帮助了一位问路的莱州老人,此后便每年都能收到对方寄来的土特产。甚至她结婚生子,老人都安排家人发来红包……
每当兄弟省市遭遇自然灾害,山东屡屡“搬家式”驰援,要啥给啥,有啥给啥,感动了无数人。
这样的“小事儿”山东人做得数不过来。说最少的话,干最暖的事儿。山东人总是掏心掏肺地对你好,给你最实实在在的帮助。
凡人大爱,山东人的精神品格如何铸就?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崇德向善、有情有义,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传承。齐鲁大地上,以儒家文化、齐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海洋文化、运河文化等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共同构成文化山东的重要标识。受齐鲁文化滋养的山东人,铸就了其舍生取义、厚道好客的精神品格。
山东人骨子里的良好基因,还有赖于崇德向善的社会环境。让见义勇为者得到应有的尊敬和荣誉,让崇德向善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才能让凡人善举更广泛持久地传播,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了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
当下,在齐鲁大地的各个角落,总有一些令人感动的身影,他们爱心帮扶、助人为乐,积极争做传统美德的传承者、践行者,引导人们追求崇高、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每个人就像汇集起的光束,为他人照亮着前行的方向,温暖着我们的城市和街巷。无论是平民英雄还是凡人善举,都在汇聚光热,编织社会暖意,成为温暖世间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