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七十之后,逐渐感受到体力与精力的衰退,即便是背着两岁多的小外甥爬楼梯都有些力不从心。平时出门也少,于是,那些闲暇时光我便想多读些书,弥补年少时未能继续进学的遗憾。
1971年,只有十六岁的我遵循家人期许早早参加工作,随后的几十年,如同一叶扁舟在生活的洪流中奋力前行,奔波劳碌忙于生计、忙于生儿育女,对读书的渴望被遗忘在了时间的尘埃里。曾经我也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只是偏爱文科被理化拖了后腿儿。
在即将中学毕业的关口,父亲凭借自己多年的人脉与努力,为我谋得了一份在当时看来极为难得的工作——在国营食品公司当营业员。作为家中长女,这份工作不仅意味着我将拥有一份固定的收入,能够为家庭分担压力,更重要的是为我提供了一个走出农村的机会,从此我便告别了校园去上班了,再未碰过书本。
在世人眼中,作为一位七十岁老人,过的应该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安逸地坐在小区入口,晒着太阳与邻里悠闲地谈天说地;还是步入老年大学,不断提升自我?是日复一日地沉浸在抗日神剧里,还是活力四射地跳起广场舞?每个人的偏好各不相同,所以才有了我们这个多样化的社会。只是相比之下,我选择了以阅读为伴,这似乎是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
七十年沧海桑田,国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我的生活也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时候所在的村子,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所在的城市随处都是高楼大厦,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这一切都让我深感震撼和自豪,也愈发感慨科技改变世界,知识改变命运。年迈的我重新拿起了书,书籍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读书,是我们普通人通往成功与幸福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儿女们长大成人,我坚定地支持他们读书深造,并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读书的价值和意义都永远不会改变。它将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韩云令,女,汉族,1954年10月生,商河县尹巷镇韩胡同村,1971年参加工作,现已退休,一生于名利无缘,平时只喜欢读书,国画,努力用文笔记录生活所思所想,用画笔描绘所见所闻,曾在齐鲁晚报壶点号发表《泥上偶然留…》《充满哀思和…》《莫到桑榆晚为…》《关于五一的些许回忆》还有发表于稻田文学的《老年学画》和北京头条《母亲的针线活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