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蒙晋旅途随笔(5)
作者/尕圆
题记:七月底八月初,自驾陕西、内蒙、山西行,随记途中所见所闻所感,也是一乐。陕蒙晋归来,整理数则,不失数十年前要当个作家时所立“人活着就不能让笔倒下”之志。
随笔之八:
雁门关
早起沿省道百余公里直奔雁门关。雁门关北20公里处,有广武汉墓群,东临桑干河——这让人想起了早年读过的丁玲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还有那个为了爱情,借了钱蓬头垢面直追到湖南,出现在丁玲母女面前的胡也频……

这里属山阴县,曾是古代兵家重地,汉朝军队与匈奴屡战于此。整个墓群所葬正是汉代戍边将士,规模不小,入口处有景区维修提示,车堵得让人没有耐心,干脆停下车来和小超市门口的几位当地老者聊天。问到广武汉墓群的情况,一位善言老者说道:大宋朝时,是杨六郎镇守这雁门关,六郎当时并没有多少兵力,但他有计谋,为了显示兵精粮足,把那汉朝的坟堆都改装成粮仓的模样,辽人一见这阵势,不敢进犯,后人就将这些坟堆叫“谎粮堆”。虚虚假假、真真实实乃兵家常用之计,更何况是足智多谋的杨六郞。原来如此,虽说是广武汉墓,但人们记住的还是杨六郎。
雁门关门口是杨家将群雕和近年新建的旅游景区设施,但和古关放在一起,让人感觉有点不伦不类。妻对这类景点兴趣不高,只是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即算到此一游了。我独自穿关入城寻游了一个多小时。
随笔之九:
平遥车夫
傍晚时分到平遥古城,车停在游客服务中心,距最繁华的南大街约两公里。到南大街开逛,妻要拍照时才发现自己手机忘车上未带,很是不悦。安顿好住处后出古城乘一辆三轮车去取,来回花了35元。三轮车司机是一位五十来岁的中年人,人很实在。我问这里为何没有共享单车?司机说:我们这里数十万人就靠这个古城吃饭,有了共享单车,景区的摆渡车、我这三轮车就没了生意——他又低声说我也是私下跑的,高兴时开着三轮车,也不管人行道、红绿灯之类,只管多挣钱。
三轮车司机一打开话匣子,就像竹筒倒豆子说个不停:古城现有四五十万人,都是靠老城吃饭,这些年陆续外迁了不少。现在城内不允许新建,就是自家房子装修,也得报批同意后才行,还要装修成得古典模样。除了以南大街为主的几条街道外,其他小巷子也是破破烂烂。游客倒是常年四季都有,假期更多一些,生意很不错的。但疫情那几年,好惨,日子也不好过。老人要养活,娃们要上学,不挣几个钱哪行啊。别人当街有铺面的还好,每天都会有进项。我家住在城外,三个孩子三个老人,累死个我了。
古城满街飘溢着陈醋香,我夸赞山西老醋不错,他便接话茬推销他家的老陈醋,让我带上几桶。我自坚持“景区不购物”的老主见,推说我只爱喝酒不爱吃醋。没料他停了车,说哎呀,遇到酒友了,我也是爱喝两口。说着从车后一个小箱子里,拿出五斤装一桶的杏花村散酒,说这是真正的粮食酒,我平常就喝这个,口感不错,喝多也不上头的,都卖两百元的,给你就算一百五。说着就已经放到我两腿之间,我也只好扫码收了。
住古城内明清别院,很独特的三进四合小院。客房位于三进内右侧,又是一个狭长的院子,两排共二十多间客房,建筑及室内装饰都是浓浓的山西味。房间虽小,但布置合理,有空调及卫生间,舒适干净,一张通铺大炕,装饰得像农村的婚房,甚喜。在他家院内点一盘平遥牛肉、青笋炒木耳、干煸菜花,打开那桶的杏花村散酒,倒也觉得舒适如意。(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