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蒙晋旅途随笔(6)
作者/尕圆
随笔之十:
晋 祠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这句话在兰炼工作时,就听得耳根起了茧子。那时我在维修班工作,班上有两位太原工友,几乎每天都要说到他们老家,说到晋祠,且每每说起,都是满满的自豪,以至于班里人都说山西仅此(晋祠)而已。
想来晋祠看看,还因为读过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百余字短文,辩“桐叶封弟”真伪,引后来人争论不息。典故说:周武王长子周成王与弟弟叔虞一起游戏,他摘下一片桐叶削成玉珪的样子,对叔虞说:“把这个封给你。”武王听到成王哥对叔虞弟有礼遇,前来祝贺,成王说:“我是和他说着玩的。”武王说:“天子无戏言。”于是叔虞便被封在唐。这事在《史记.晋世家》中有记载,柳宗元还是辩说这事不可信。千百年来,“桐叶封弟”这一成语的典故成了言而有信的美谈。

自太原向西南行25公里,悬瓮山下有晋水发源处。北魏时,为纪念叔虞在这里修建了叔虞祠,即晋祠。沿中轴线向里,古树名木、古建雕塑、诗文碑刻、楹联匾额……简直就是一部三晋历史的线装书。景区内资料介绍,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也是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久远、保存最为完整的祠庙式古典园林。因为它最早始于祠堂布局,经年扩展中,杂糅了水系及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中国古建筑的各式结构,简直就是一座中国古建博物馆。
中轴线尽头便是圣母殿,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听游客中有人轻声问:中国古代也供圣母玛丽亚?一位导游转身笑了笑说,圣母玛丽亚是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耶稣的母亲。这里供的不是圣母玛丽亚,是姜子牙的女儿邑姜,也就是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在古代中国,把具有神通地位的女神称为圣母,她们是慈悲和博爱的化身,如东陵圣母、金灵圣母等等。我在心里想:来这里把圣母当玛丽亚的,定不会只有悄声问话的那一位。这不能怪不知者。中西文化交流融合是好事,但不要融合到只知道圣诞、复活、情人节,而忘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等,那就数典忘祖了。抬头见圣母彩塑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周边宦官、侍女,有的手拿侍奉物品,有的伺候饮食......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不愧为宋塑珍品。
圣母殿左即是晋水源头难老泉。导游说晋水源头有难老、善利、鱼沼三泉,难老泉是主泉。北齐时曾建难老亭,明代重修。晋水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源头上建水母楼,内塑水母塑像和侍女。水母的形象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相传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柳氏女子,嫁到古唐村来作媳妇,受婆婆虐待,每天挑水。有一天碰到一位白衣大师向她讨水饮马,饮完马后送她马鞭一根,说将这根马鞭插在水缸里,需要水时提起鞭子,水就上升。柳氏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婆婆见到这支鞭子,把它抽出水缸,水就从缸中溢出。所以当地有句话叫“柳氏坐瓮,饮马抽鞭”。晋水源头名悬瓮山,大概和这故事有关。
晋祠内有唐太宗撰写并手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唐太宗父子趁天下纷乱之机反隋,李渊在太原起兵前曾在晋祠祈祷。唐帝国建立以后,太宗为报谢叔虞的保佑,特立此碑,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的德泽,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擅长隶书和飞白,尤其爱好二王的书法,几乎将天下所有的王羲之墨迹搜罗一空。碑用行书,碑首为飞白书,劲秀挺拔,飞逸洒脱。《晋祠铭》在听书法课、阅读书法资料及日常临帖中多次读过,今日一见真容,亦是大喜。
近旁还有“傅山纪念馆”。傅山是我所喜爱的书法家之一,太原人,字青主。他是道家思想家、诗人、书画家、医学家,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曾搜寻有关傅山的资料,写过一篇专文,深感傅老先生的复杂性。我所知道的仅仅是他的书法,而他“博极群书,时称学海”,却以《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在医界盛名,在清初有“医圣”之名。今天在这里,能一次见到傅青主这么多真迹,让我喜不自胜。其中“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性定会心自远,身闲乐事偏多”两联似曾相识,应该是在我收藏的《中国名人名联墨宝大典》中收录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