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处繁华地段的大院,在镇上,很显眼。高高的台阶,大门的门楣上,悬挂着清代道光年间的“武魁”大匾。远近看上去,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从我记事起,这条街留给我的印象,是一条充满了浓重的烟火气,十分热闹的小街。
整条街上,布满和排列着大大小小的店铺,商业气息很是浓烈。这里的门店,有国营的,私营的,还有公私合营的。
小街上的钟表店、刻字社、缝纫社、笼箩铺、百货商场、副食品商店、五交化商场、粮油店、旅店、饭馆、老字号天顺成酱园、永德全酒坊、安老九酱牛肉铺、闫皮坊、供销社等商家,还有每逢农历初一和初六,久已固化了的集市,都汇集在这里。到了集市这一天,三里五村的人都来这条街上赶集。小街两旁路边的大大小小的货摊上,摆满了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和从外地倒运来的日用品。赶集的人很多,有时把路堵得水泄不通。
到了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更热闹了。街上扭秧歌的,跑旱船的,蹬高跷的,各式各样的角色在尽情表演。看热闹的小孩子们,跟着秧歌队前后跑来跑去。锣鼓声,欢乐声,喜气洋洋的场面,让人感到节日的欢畅。
顺城街拐弯再往火巷口,直到中堡街,这里的电影院、文化馆、照相馆、卫生院、医院、新华书店、邮电局、印刷厂、学校、灯光蓝球场,为小镇又增加了不少的文化含量。小时候,这里的新华书店和文化馆是我的钟爱之地。文化馆内,有下象棋和玩朴克牌的,有打乒乓球的,还有在图书室看书的。
那时,我把二分、五分买冰棍的零钱攒起来,到书店买了不少好看的小人书。《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这些成套的图文并茂的绘本,我是用好长的时间才一本一本的凑集起来的。现在想起来,童年读过的这些经典绘本,对我后来的文化学养,产生了极大的意义和影响力。
在文化馆,我有时去听老师讲故事,有时去看书,每周的故事会和阅览的书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沿顺城街往西走不远,就是火车站了。火车站的站房,伴随着京张铁路的延伸,成了京包(京张)、丰沙、大秦铁路重要的交汇站区。
顺城街邻近铁路线,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家,常常在火车过境时,便可听到“呜—呜—呜”气笛的声音。特别是到了冬天,天黑的早,整个镇上安静了下来,铁轨上火车轮子疾驶发出来的哐当、哐当声响和西北风呼啸的声音,形成了合声共鸣。长长的气笛声在风的流动中,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声音传的很远,愈加清脆。小时候年少,不敢随意去铁路线附近玩耍,火车的轰鸣声,飞驰的长长货车,总让人觉得,处在一种喧嚣的轰动中,有一种恐惧感。
由于火车站和铁轨的存在,镇上更有了人气,来来往往的人流量多了起来。每逢绿皮车通过,下车到镇上的人很多,小镇上充盈了盎然的生机,显得比往常更为生动、热闹了。
那时,火车站不远处有一个长长的水沟,水是从顺城街北面的老龙潭公园流下来的。一到了冬季,空地上积下了好多的水,结成了厚厚的冰,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小冰场。这里,可是我们小时候滑冰玩耍的好地方。
顺城街的周围有好几所小学,有南分校、北分校、东堡小学、中心校,广场小学,远处还有一所铁路小学。小时候,刚入学念书我是在西分校就读的。西分校在顺城街西,走一段路,一拐弯,就到了。
那个年代,上学没有家长接送这么一说,无论是家住的离学校有多远,都是自己步行去上学。一路上,如遇上同学,大家一起结伴而行,高高兴兴走进了校门。
五、六十年代的学校,大多是由寺庙改建成的。教室的屋脊上雕着飞龙走兽,屋顶上有的瓦槽里的绿苔和杂草堵得很满。教室很高很高,院子很深,有的教室里的墙上,还有旧时留下来的用红蓝黄各种颜色绘制的壁画。
一进校门,是一块空地,这里就是做课间操和上体育课的场地。那时,只要是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们都跑进了教室,坐下来安静地听老师讲课了。
上三年级之后,我由西分校升入了顺城街北面的北分校、后来又到了中心校、广场校学习。就这样,我在镇上的几所小学,完成了初、高小的学业,考入了重点中学。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顺城街发生了变化。我们住在这条街上的好几处院子都被拆除了,盖上了楼房。我们这几家,离开了顺城街,搬迁到了离原住地不远的火巷口二街三号。在那个年代,我们可算是镇上最早的搬迁户了。
后来,我们在火巷口的院子里,一住就是三十二年。这条小街上的石桥、水沟子、辘轳把巷、校场巷、火巷口、槐树巷、头道巷、二道巷,到现在只能是不尽的回忆了。
镇上的顺城街,在我的童年里,装满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人生的不同岁月,有着不同的记忆。无论是何,人们永远走不出思念和难忘的回忆……
2024年10月8日,写于石家庄。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抱朴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