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榜样
——悼念表哥刘学杰
文/韩锁治
10月14日上午,在广州居住的大哥电话告诉我“咱哥因患前列腺癌于昨晚在美国二女儿家中去世,享年89岁;因签证问题,包括他的大女儿在内所有在华亲属都无法赴美吊唁。你文笔好,抽时间写篇悼念文章.....”。大哥这里所说的“咱哥”其实是我们的表哥,惊悉噩耗,我不胜悲伤。因为表哥是我心中的偶像、学习的榜样。关于表哥的往事,七年前去世的老母亲不仅在我们兄弟姐妹小时候给我们多次讲述,而且在她的晚年还经常讲给我们的下一代,以激励和教育子孙后辈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立志成才、报效国家。可以这样说,我是听着表哥的故事长大的,又是听着表哥的故事变老的,所以表哥的故事我耳熟能详、谙熟于心,于是这篇悼念文章便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一、孤儿投亲
表哥名叫刘学杰,也曾叫韩锁拽,生于1935年农历3月8日,是我二姑的儿子,祖籍位于宜阳县香鹿山镇段村村。他九岁那年,身强力壮的父亲突然暴病身亡,之后不久母亲又被刘氏族人卖到南山张李沟,时间不长,便得病而亡,这样他和小他三岁妹妹便成了孤儿。后来,我的奶奶和我的父亲与段村刘家人商量后决定,让表哥到我们家生活,而他的妹妹则送给本村一户人家当童养媳。对此,我曾质疑:“把表姐一块接过来多好啊!为啥要送人呢?”母亲解释说:“那时咱家非常穷,添一口人吃饭已经够紧张了,要是再添口人实在养不起呀!”原来,自我爷爷与大爷弟俩分家之后,因为他长期看病抓药和办理丧事,家里陆续把水浇地卖完了,剩下的几亩薄地所打的粮食在上交苛捐杂税之后,不足全家人糊口度日,所以当时做出那种决定实属无奈。就这样,表哥从段村到后庄,来到我们这个当时穷的叮当响的家,成为家里的重要一员。
二、半工半读
俗话说:“小子不吃十年闲饭”。表哥到我们家后,虽然年纪小但也没少干活。那时我的父亲除了种几亩薄田外,还做蒸馍卖馍的小生意:在家把馍蒸好后,挑着担子坐船到洛河北岸的延秋集市上去卖;而表哥的任务就是拾柴火,保证蒸馍和全家生活所需能源。虽然那时村南的庙沟卖煤,但穷苦人家哪能烧得起?
我家东北方向十几米处爨家祠堂是当时村里的学堂,也是现在后庄小学的前身。表哥每天看着他的同龄人背着书包上学非常羡慕,懂事的他对我奶奶说“婆,您给我舅说说,我拾半天柴火读半天书,保证不让缺柴火耽搁他蒸馍。” 起初家里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主要原因是交不起学费。而求知欲特别强的表哥索性在教室外听先生讲课,时间长了被先生发现。通过交谈先生发现他是个可塑之才,同时也被其爱学的精神所感动,之后便到我家里做我父亲的工作并承诺给予减免学费照顾,于是表哥开始了“拾半天柴火读半天书”的生活,终于步入期盼许久的学堂。
表哥进入学堂如鱼得水,尽管他半工半读、衣着破旧、身材瘦小,但勤奋加上天赋使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这使周围的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三、就读河下
很快,他在本村读完初小(一二三年级)升入邻村的河下学校就读完小(四五六年级),成为一名全日制学生。而当时我家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大的改变,每天只有早晚两顿饭。每天中午放学后,别的同学都回家吃饭,而表哥却在村外的小河沟边,把随身携带的生红薯洗净吃下就是“吃”了中午饭。之后至下午上课这段时间,或温习功课或去捡柴火;下午放学后,他还有拾柴火的任务。到了晚上,为节省灯油,他利用蒸馍烧火的光泽看书背书,这若是在寒冷的冬季倒不算啥,而在炎热的夏季如无坚强的意志,则很难坚持。学校放暑假,他还要给居住同院的我大爷家放牛(注:他家土改时被划为富农成分),目的是为了挣口饭吃,对于嗜书如命的表哥来说常常因为读书入迷,而使牛儿糟蹋了庄稼或者牛儿肚子没吃鼓而遭到我大爷的严厉训斥。写到此处,我便联想起《三字经》中“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些动人的句子,可以说表哥的苦读精神足可以与古代先贤相媲美。
表哥不仅学习成绩好,讲起话来也头头是道,每次学校举行演讲比赛,他都积极参加,他给人的印象是“穿的最瞎,讲得最好”。就这样,品学兼优的表哥不仅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也收获了河下村一位叫“凤”的同学的甜蜜爱情。她不仅为他提供了不少物质帮助,还给予他很大精神鼓励。后来据说女方家长提出“招婿上门”要求而分手,因为当时我们弟兄三人还没出生,表哥自然知道肩上的重任才不得已而为之。
四、县城求学
后来志存高远的表哥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完成完小学业,并于195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全县最高学府——宜阳一中(当时属于初中)。
表哥在县城读书期间,经过土改后的我家家境好了不少,但跟别家比起来还是相对贫困,表哥的吃穿用戴自然不如人。而身材瘦小的表哥不但没有受到歧视,相反却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同情、怜悯和喜欢。经常是这个老师给个裤子,那个老师给双袜子,当时刚参加工作的杜仕俊老师和另一位年轻老师、还有一位女同学(未来的表嫂)好几次徒步到后庄村看望我奶奶。鉴于其品学兼优、既有口才还有组织能力,于是被推荐为学校“学生会主席”;同时老师将其名字由“锁拽”改为“学杰”,意为学生中的翘楚、佼佼者。由于1953年初大哥出生,他经家人同意,正式定名为“刘学杰”。同年毕业前夕,表哥写血书立誓言要求参加志愿军,决心用青春和生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宜阳一中读高中时,曾看见老教师王庆汉在回忆表哥这件往事时脸上显现出无比激动的神情,足可见此举在当时影响之大,以致于老先生在多年后依旧难以忘怀。
五、入伍成亲
表哥作为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准备入朝时,战争结束了。这样他就没到朝鲜,成为一名空军后勤兵。由于他文化水平高、工作又认真负责,立功的喜报不停地往家里邮,很快就入党提干了(注:表哥于1981年以正团级干部专业到原铁道部洛阳隧道工程局任老干部处处长至退休)。
当看到村里他的同龄人都娶妻生子时,家里人开始为他的婚事和婚房着急、发愁。忽然有一天,他来信了。信中说让我母亲去城里给他定亲(当时我父亲在外地工作),在信中他写得很清楚:“对象叫陆素琴,在洛阳一家大企业当会计。我们是县一中同学、以前来过咱家,很会说话,我在县城读书期间对我帮助很大。她家住县城察院街门牌多少号,她爹叫陆XX,她家门口挂着陆柱国军属光荣匾”。母亲回忆说:“提起陆柱国名声太大了,他写的《上甘岭》太好了,素琴是他二妹子。那天我㧟个蓝子没咋打听很快就摸到她家了。”每次说起这事老人脸上总显出无比兴奋的样子。“您送了多少彩礼?”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老人摇摇头接着说:“那时咱家虽说翻了身,但还是不富裕。那天早上,我去高桥你外爷家的果院摘了一篮子桃,拿着布票在县城的商店扯了几尺布,又买了十几根油条,装了一大蓝㧟着去了,总共花了两块八毛钱。中午她妈给我做了四个盘(的菜),我跟她爹妈就这样把事定了。回到家后,我就叫人写信给他说了。随后素琴背着被子到部队跟你哥结婚,这以后他们就在外地成家立业。家里没有为他准备婚房,也没有为他操办婚事。就这样,我花了两块八毛钱就把他的婚事办了。”
我想,母亲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述表哥的这些往事,无非是要表达“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斤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哲理,鼓励我们重视学习、艰苦奋斗进而获取幸福生活。令人欣慰的是,我们韩家三兄弟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我们以表哥榜样,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成为国家公务员,其中大哥也成为正处级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今表哥永远离开了我们,悲痛之余,我把他的几个小故事撰写成文,一则寄托对他的无限哀思;二则希望能为当今社会,特别是遭遇挫折的年轻人增加战胜困难的正能量;三则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以表哥为榜样,把他的“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立志成才、报效国家”作为家风家训一代代传承下去,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表哥,我们永远的榜样,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