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季节有点乱。年初,除下冬装即着夏装;当下,卸了夏装即裹冬装。季节匆匆,扬手是夏,落手即冬,似乎故意躲过了春秋。近日天气明显的变冷,不是秋天走的太急,压根儿就是寒冬将金秋堵在了半路上……
每每早晨醒来我都在纠结,是顺应时令着秋装,还是直面现实裹冬装?
秋天不该或缺,她是感怀的季节,更是收货的季节,每一个秋天,人们都有不一样的感怀与收获……
近日闲读《杜甫传》,读毕不禁掩卷覃思。他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唐玄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后靠献赋才得授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他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期间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后弃官移家至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于大历五年(770年)冬在辗转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一生,既有筚路蓝缕的苦难辉煌,也有守正笃行的积业成峰。虽叹岁月不居,时光荏苒,却未忘笔下苍生,心中河山。他用波澜壮阔的一生告诉世人,人生苦短,更应珍惜当下,不为过往之悲戚所困,亦不为未来之渺茫所惧。要以梦为马,积功兴业,活出自己的风骨与傲岸,让真正的自我,在有限的生命里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