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益民
九九重阳节,又称“踏秋节”“敬老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避灾与感恩敬老的习俗。今天是重阳日,天高云淡,惠风和畅,正是登高赏秋的好时节。
应久居深圳的饶武先生之约,邀请部分武穴作协会员赴大法寺镇张百可村采风。他介绍说,张百可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和传说,主要景点有苏山寨、望夫山、凤凰山,还有狮象山、苏泉寺、黑松林等等,广济乞丐县长张凤林就是百可村人。他还说,此行还特意邀请了百可村老中医张盖凡老先生随同,由他一边作向导一边给大家讲解。
按照约定时间,一行十二人分坐三辆自驾车,不一会就到了张百可村部。村前广场上,有人在摆放桌椅板凳,几口大锅正“吱吱”冒着热气,掌勺的厨师进进出出忙碌着,似乎感觉到佳肴美味扑鼻而来。看来我们中午有口福,要和村里老人们共同聚餐了。
这时,饶武从前面的车窗探出头来,向我们招手说,此行的目的不是这里,是百可垸后背的苏山古寨。登山过后,中午请大家吃农家柴火灶饭。于是,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百可水库边的村部,向苏山古寨进发。
山路越来越窄,一路荆棘密布,杂草丛生。穿过一座农舍村落,车停一处三岔路口。我们下得车来,只见饶武一身短打装扮,一副赳赳武士的模样。正所谓人如其名,饶武果然威武,他手里拿着一把柴刀,不停地刮削着路边的荆条。在山脚竹林旁,他飞舞着柴刀,斫了几根竹子,截去头尾和枝叶,逐一分发给大家当拐杖用。随行的老中医张盖凡老先生,虽年近八旬,但身子硬朗,脚步有力,一马当先走在前面。
或许是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武穴有个苏山古寨。在广济方言中,“苏山”与“苏三”谐音,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同行的美女苏琳好奇地问道。饶武调侃说,苏三离了洪洞县之后,便来到鄂东广济,后来葬在此山,故名苏山。我们问张老先生,他说,此苏彼苏都是苏,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于是,我们有些忍俊不住,捧腹大笑起来。原来故事和传说可以这么编,只要能自圆其说,令人信服,便可流传开来。
稍作歇息,我们沿着羊肠小道盘山而上,但见山上树木葱郁,乱石嶙峋,人迹罕至。越往里面走,心里陡然有了一种荒芜感,感觉似乎被人遗忘在荒野之中。忽然,眼前出现一座寺庙,寺庙门楣上方书有“苏泉寺”三个大字。此时,寺庙大门紧闭,看上去有些残破,没有香客,似乎香火不旺。苏琳突然来了兴致,或许这山这寺都与“苏”字有关的缘故吧,便打破砂锅问到底,要张老先生讲讲这苏泉寺的来历。
张老先生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他指着眼前的山寺,先不说其来历,却给我们介绍起张百可来。我们好奇这个村名,是否有一“百”个“可”以呢?他说,张百可是一块风水宝地,素有“广济西花园”之称,居民以张姓为主,有八个自然垸,不足四百户人家,共一千五百余人,世世代代在这里和睦共处,繁衍生息。这里与古蕲州仅一山之隔,到处流传着吴承恩和李时珍的故事传说。不但风景优美,植被茂盛,而且各种名贵草药随处可,一些山水地名在《西游记》和《本草纲目》中都有描述,如凤凰山、乌龟山、鲤鱼山,走马岭、铁炉山、金刚山,还有九龙参岭、双狮吸泉、天月湖、白龙潭等等。
最后终于说到苏泉寺。张老先生说,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山岩泉水”,其出处就在苏泉寺,本地人叫苏山泉,故名。苏泉寺的山岩清泉流向石壁形成瀑布,像是挂着一幅美丽的门帘,熠熠生辉,美不胜收。接着,他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起了李时珍采药救母的故事——
秋日的暖阳照在山林深处,给人一种返秋归夏的感觉。一行人拄着竹拐踽踽前行,大家不得不脱掉外衣,寂静的山林里没有一丝风。终于,我们登临苏山山顶,但见眼前绿草丛生,荆棘遍布,乱石重叠。在我们的左右两侧,可以看到两排石块垒砌的石城墙,左侧的山门处,矗立着两块巨石。一些树木或荆条从石缝里生长出来,它们的枝丫掩映着地上的一切。
张老先生大声说,这就是苏山古城墙!在千年以前,这里就是古战场,原来东南西北各有四个城门,曰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如今只剩下这些残缺的石头了!他继续介绍说,这里山连着山,白云缭绕,竹木密茂,百花飘香。传言谁占领了苏山古寨,必如天兵神助,无往不胜。山寨中心有一硕大的盆地,可藏兵百万,乃兵家必争之地。据说,汉代刘邦就是在苏山古寨灭了英布,刘秀征讨王莽在此取胜后夺回了皇位,朱元璋在此屯兵大战陈友谅当上了皇帝……
这里不同山下的世界。没有喧哗,没有熙攘,没有纠结,只有野性,只有荒凉,只有安静。侧耳倾听,林中隐约有鸟鸣声声。在这个时候,我的心变得十分的空旷、悠远,一时间有些恍惚起来。眼前,那些纠缠的藤蔓,斑驳的枯木,那些无名的野花,歪斜的石头,让我们觉得时光的记忆俯首可拾,历史的痕迹依稀可见。此刻的苏山古寨,以其空旷、神秘和深邃,以其古老、纯朴与原生态,给人以无限的思绪和怀想。
我们在山门入口处,留下了一张合影照,也留下了九九重阳的美好时光。
下得山来,已是正午时光,感觉饥肠辘辘。
此时此刻,村舍袅袅升起的炊烟,连同农家土菜和锅巴粥的诱惑,让味蕾在舌尖上绽放开来。
图片提供:刘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