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珍,属于典型的实力派诗人,蕴藏着内在文化精神的张扬。多年来从事诗歌创作,曾在《诗刊》、《青年文学》等报刊发表数千首诗作,同时结合教学进行文学理论研究,发表论文及各类研究文章近百篇。《论诗人梁南》,从不同的角度论及地域文化特色的问题,给读者以启发和阐述对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视。在诗歌写作的旅途中,邢海珍是一位谦虚的人,不事张扬,扎实稳重,朴素的文字动情但不煽情。学者王泽生科学地评价道:“诗人邢海珍,开创了呼兰河文化的新境界,其诗风是黑土地文学的典范。
《诗海拾珍:邢海珍的诗意华章》
文/静川
邢海珍,作为一位诗人和诗歌评论家,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如果你有机会读到他的作品,一定会被他的才华和学识所折服的!
邢海珍的作品确实很有深度,他的诗歌和评论都让人印象深刻。读他的作品,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对话,能够感受到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深刻理解。
我和邢老师网络神交也有二十几年了,他曾书信邀请我绥化一聚,但时隔这么多年,我们还是相交于网络。
说其人就得说到诗歌,因为我也是一位很喜欢读诗、品诗的人。诗歌总有一种特别的氛围,能够让人沉浸其中,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境。有时候,一首好诗就像是一幅画,一幅流动的画,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美好和感动。
说到邢海珍老师,我不仅喜欢他的诗,更喜欢他的诗歌评论,他的诗歌评论仿若一把犀利无比的精神之刃,精准且深刻地剖析着诗歌艺术的内核。每一篇评论都恰似一场丰盛的思想盛宴,令读者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为他那渊博的学识和敏锐至极的洞察力所深深折服。当我们满怀欣喜地翻开他的作品,就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诗歌神秘世界的大门,情不自禁地被他那横溢的才华所吸引,进而沉浸在诗歌的魅力之中。
他对于诗歌的领悟,绝非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文字排列组合,而是深入到灵魂的最深处,挖掘出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情感密码和思想瑰宝。其诗歌评论不仅仅是对诗歌形式和技巧的单纯分析,更是对诗歌精神内涵的深度探索与揭示。这种对诗歌艺术的尊重和敬畏,使得他的评论具备了一种超越平凡、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读过他给吴三宝评的《生命之树与诗意的年轮》给王跃强写的《王跃强,闪电的生命灵感或与爱情有关》还有给逯春生写的《赤子之心,以灵魂拥抱故土》等等,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生命在风雨中——梁南论》,从不同的角度论及地域文化特色的问题,给读者以启发和阐述对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视。还有《诗意的美质追寻》《文学传统批评>》《诗在灵魂高处》等,大约有上百篇文著,其中对于诗歌与时代关系的探讨,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照亮了我们对于诗歌认知的诸多隐晦角落。邢海珍旗帜鲜明地指出,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每个特定时代的诗歌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独有的风格和丰富内涵。通过对不同时代诗歌的细致入微的分析,我们仿佛穿越了悠悠岁月,亲身目睹了诗歌与时代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他着重强调诗人作为时代见证者和记录者的关键角色,这一观点无疑为我们理解诗歌开启了全新的视角。诗人绝非仅仅是文字的简单编织者,更是时代的敏锐观察者和忠实诉说者,他们凭借着敏锐的心灵感知时代跳动的脉搏,运用灵动的笔触记录时代的兴衰变迁。在邢海珍的深刻论述中,我们得以清晰地认识到诗歌与时代之间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以及诗人在这一过程中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
而邢海珍本人的诗歌创作,恰似一片绚烂多姿、生机勃勃的艺术花园。他的诗集《远距离微笑》,是他早年签名送给我的诗集。这几天我又重读了这本厚重的诗集,内容波澜壮阔真是一部开启心灵的史诗,其中收录的每一首诗歌都充分展现出他扎实深厚的创作功底和独树一帜的思想深度。置身于这部作品之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炽热之爱、对人性的温暖关怀以及对世界的深邃思考。
邢海珍的诗歌创作远远不止于个人情感的单纯抒发,更是对社会万象和人生百态的深刻反思与洞察。他的作品宛如一面清晰明亮的镜子,既映照出个体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与起伏波动,又折射出社会的复杂多变和时代的风云变幻。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巧妙融合、完美交织的独特创作方式,赋予了他的诗歌更为广阔的视野格局和更为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远距离微笑》这部诗集中,他的诗歌不仅细腻入微地描述了人的精神世界、崇高理想、不懈追求和真挚爱情,还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社会发展现状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注与深刻思考。其作品始终聚焦于人的内心世界,通过精妙绝伦的语言表达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呈现方式,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深邃理解和独特感悟。
例如,诗集中的某些作品通过独具匠心的断句和衔接处理,成功构建出一个充满深度反思和辩证思辨的哲学境界。这种别出心裁的创作手法,充分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思考路径和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的语言清新秀丽、自然天成,如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润泽着读者的心田;其思辨深邃高远、入木三分,如巨石沉落潭底,激荡起层层叠叠的思想涟漪。
邢海珍以其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和发人深省的思想内涵,在当代诗坛成功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作品不仅为我们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美的享受,更激发了我们对生活真谛、对世界本质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他凭借诗歌的强大力量,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世界,启迪着我们的智慧之光,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中,幸运地找到了一片宁静祥和、美好纯净的精神家园。
同时,他在韵律和节奏的把握上也十分出色。他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韵律之美。这种对诗歌形式和技巧的熟练运用,使得他的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一、时代的歌者:以诗铭刻历史的足音
邢海珍老师的诗作常常聚焦于大时代的变迁,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思考,将历史的沧桑与现实的关照融入诗歌的肌理。在《诗刊》1986年5期发表的《忙于考试忙于招生的中国》等作品中,他以诗人的眼光审视着国家的发展,用犀利的笔触剖析着社会的变革。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中国在特定时期的社会现象与民族精神。
诗的开篇,诗人表明为了让“中国”这两个方块字不再瘦弱枯黄,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中国在经历寒冬之后,开始重视招生与考试。“为了充实《史记》充实《资治通鉴》/为了‘中国’这两个方块字/不像贫血婴儿那样瘦弱而枯黄”,这样的诗句犹如时代的洪钟,震人心魄。他不仅捕捉到了社会转型期的焦虑与希望,更以诗歌的力量为历史留下了生动的注脚,显示出对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渴望。
诗的第二节,回顾过去那个忽略招生考试的年代,导致青少年失去宝贵的学习机会。那些“未知数”形成的河流,隔开了希望与叹息。但中国幡然醒悟,高举桅杆,开启了知识竞赛的征程。
第三节描述了中国人为了提升自我而产生的“慌乱的激动”,走进各种学习途径,挖掘黑夜,提炼青春。人们用知识擦拭蒙尘的年龄,在考场中展现智慧,接受检验。最终,整个民族因教育和学习而变得充实自信,希望在古老大地上冉冉升起。
整首诗,邢海珍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有力的表达,如“简章和广告像绿叶飞向枝头”“把漫长的紧张和劳累装进考场”等,将招生考试这一现象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精神紧密相连。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更是对国家通过教育追求进步、实现复兴的热情赞颂,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发展的敏锐观察和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望。
他的诗作并非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描摹,而是通过意象的营造和意境的烘托,使读者能够深入到历史的深处,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在《人民日报》1990年12月17日发表的《历史深处的河流--关于国歌的意象》中,开篇便以“追索雨丝梦幻的初春,寻求落叶哲理的深秋”营造出深邃的时空感,引领读者追溯历史。“为什么呀,长城偏偏是血肉,又为什么呀,吼声发自最危险的时候”,这一连串的追问,直抵人心,让我们对历史的苦难进行深刻反思。
“我曾拧紧眉头,听完一曲伤痛的呻吟,大地深刻地沉默着,沉默着排列冬夏春秋”,诗人用凝重的笔触,展现了历史的伤痛和大地的隐忍。而“那时我们失去的太多,风把我们的尊严撕成碎片,一夜之间,数十万生命的花朵,摧落在南京血腥的街头”,则以强烈的画面感,揭示了那段惨痛的历史。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高粱红了,红在二十世纪最后十年的一个深秋”“便有两位中国的书生站出来,代表一个庞大的苦难民族,献一支音乐的誓言,投一声歌者的怒吼”等诗句,又展现了民族在苦难中的奋起和抗争,以及国歌所蕴含的力量。
整首诗,邢海珍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将国歌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和民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让我们在历史的河流中,看到了苦难、抗争与希望,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国歌不仅是一种旋律,更是民族灵魂的象征。“中国的眼睛,注视着前进的脚步,中国的耳朵,倾听着前进的歌喉”,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奋进。邢海珍老师以凝重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将国歌所承载的历史伤痛与民族尊严具象化,让读者在诗意的氛围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邢海珍的《历史深处的河流--关于国歌的意象》是一首震撼心灵、发人深省的诗作。
邢海珍老师的这类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一位诗人对时代的担当和对历史的尊重。他在诗歌中所构建的意境,既有着对过去的缅怀,也有着对未来的期许,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二、故土的眷恋:于山水间吟唱亲情的旋律
在邢海珍老师的诗歌世界里,故土与亲情是永恒的主题。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出故乡的山水风貌和亲人的音容笑貌。在《人民文学》1987年6期发表的《老村》中,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充满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诗的开篇,“那一夜,我在星群下远去,身后遗下一片起伏的老村,母亲那声悠长的叹息,终于在一纸家书上升华为雨意,文字是淡淡的云”,以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场景,将老村和母亲的叹息与家书相连,营造出一种忧伤而又缥缈的氛围。
“高高低低的草屋浮出笔端的图像,有三春柳丝荡去额上轻尘”,通过对草屋和柳丝的描绘,展现出老村的古朴风貌。“鸡犬之声流淌进古老的思念,田中的犁划出黑色纹理,扯长了缕缕耕种的光阴”,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鸡犬声,看到田间劳作的画面,感受到岁月在老村留下的痕迹。
“野菜开花时回忆苦涩,唯一线飘远的清幽在贴紧的信口里封存寄去”,野菜开花的细节引发了苦涩的回忆,而那一线清幽的情感被寄于信中,传递着对老村的牵挂。
诗的结尾,“那条小河,那片柳林,移进月神的领地,我愿为村头的旱季倾注潮湿的神魂,今朝何不将信上的文字抖出,春雨在浑朴的视野里成为温存”,小河、柳林在诗人的想象中进入了神秘的月神领地,而诗人愿为老村奉献,最后一句“春雨在浑朴的视野里成为温存”更是表达了对老村的深情祝福和期待。
整首诗,邢海珍用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将老村的景象、声音和情感融为一体,让老村成为一个充满温情与回忆的精神家园,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让人仿佛能触摸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母亲无尽的思念。
还有在《飞天》2002年3期发表的《对面墙壁的画》充满了深邃的意境与独特的思考。
诗中,“山和水在雾中,路已深深地隐去”,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诗人坐在椅子上看画,看似平淡的场景,却蕴含着对未知和隐匿的探寻。
“我记住一座山,山没有名字,流水只是悄悄地挂起来”,无名的山和流淌的水,象征着那些难以名状却又令人难以忘怀的事物。诗人与画中一棵树似曾相识,暗示着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情感或记忆被触动。
“雾气中的叶子来过我的记忆里”,这种模糊而又真切的记忆,增添了诗的朦胧美。“一切都在墙壁上,我的屋子里,装得下山山水水”,表明画中的山水虽在有限的空间里,却能让诗人的心情“顿时开阔许多”,体现了艺术对心灵的滋养和拓展。
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来表达亲情的温暖与深沉。在《北方文学》1991年10期发表的《遥祝女儿生日》里,“月儿在今夜为你明亮/你的生日/留在了家乡那座小城/此刻在远方/有两只眼睛苦苦望我”,月儿、小城、远方的眼睛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温情与牵挂的画面,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父女之间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包括《端详母亲》《想起老家》《关东路》等等。
邢海珍的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乡土世界。他在山水之间寻觅着亲情的真谛,用诗歌吟唱着一曲曲动人的旋律,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慰藉和滋养。
三、灵魂的独舞:在心灵的高地追寻诗意的光芒
邢海珍老师的诗作常常展现出对灵魂深处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在《诗刊》1995年9期发表的《为石头命名》等作品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感知世界,用诗意的语言诠释着内心的感悟。“大师的手/轻轻掠过原始世纪/雕刻岁月的良知/为石头命名//罗丹的背影与石头接近/粗糙的世界忽然充满大气/让谁拧紧永恒的眉头/苦难也随之诞生”,在这里,石头不仅仅是一块冰冷的物体,更是一种象征,承载着岁月的良知和人类的苦难。
他通过巧妙运用各种写作技法,拓展了诗意的空间。在《星星》1996年10期发表的《我在深夜醒来》中,“夜色的水弥漫了整个世界/我是一尾鱼,游向梦海的深处”,将夜色比作水,将自己比作鱼,这种独特的比喻和想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梦境之中。
邢海珍老师在心灵的高地独舞,他的诗作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和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他用诗歌点亮了心灵的灯塔,为读者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四、历史的回声:在名人佳篇中探寻诗意的永恒
邢海珍老师对历史名人与佳篇的重新诠释,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在他的笔下,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事物、人物的作品都能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譬如
邢海珍的《废铁》一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隐喻,展现了一段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诗中开篇“一段历史的剧痛,一块锈蚀的日子,冷暖都无所谓了”,直接点明废铁所承载的沉重,它不仅是物质的废弃,更象征着被遗忘的过去,那种疼痛即便在岁月侵蚀下也难以消散。“只有眼睛含在自己的心中,仍然渴望着”,暗示着即便被遗弃,其内在仍蕴含着对世界的期待和渴望。
“从金属的往昔中出走,在此命名遗址”,形象地描绘了废铁从辉煌到衰落的过程,而“我所听到的呼喊没有失去重量”,则强调了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并未因时间而削减。当落叶飘来,怀抱中“坚硬的历史”仪态沉稳,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谁的手,忽然充满温度,把锈蚀的日子投进炉中,历史一下睁开眼睛,金戈铁马的心在冷漠中醒来”,这几句是全诗的高潮,充满温度的手象征着某种拯救或复兴的力量,将废铁重新投入熔炉,让历史焕发生机,让曾经的激情与力量复苏。
整首诗,邢海珍以废铁为载体,深刻探讨了历史的兴衰、遗忘与重生,让读者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坚韧,也引发了我们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深思考。譬如在《静女》中“你眉目传递春天的消息/许多柔嫩的青草/在遥远的阳光下私语//《诗经》的叶子上/有一滴神性的露水闪动/便穿透千古山岩般的隔阂/是你无邪的浅笑/留在清纯的记忆里”,他以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重现了古代女子的纯真与美好。
包括在《星星》1999年9期发表的《辛弃疾的英雄慨叹》这首诗以豪迈而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辛弃疾这位英雄词人的壮志与无奈。
诗开篇“从宋词的殿堂里飞跑出一匹快马,驮壮士辛弃疾驰过中原,英雄出剑就有一声无比感人的慨叹,让中国的大好河山为之一惊”,以极具动态和气势的画面,展现辛弃疾的英雄气概和他慨叹的震撼力。
“将一阕《破阵子》的壮词挑到灯下,看自己的白发成了后来的名句,忽听得连营鼓角连声召唤,扯出八百里一大段当年旧梦”,通过对《破阵子》的提及和对往昔战争岁月的回忆,凸显出辛弃疾对过去金戈铁马生活的怀念。
“自古君王的事谁也说不明白,英雄进入沙场就是一团奔腾的火焰,反正燃烧一路生死由它去了,拍遍栏杆之后醒过神来,辛弃疾发现自己醉倒在自己的词中”,表达了辛弃疾对君王的无奈和自身壮志未酬的悲愤,只能在词作中抒发情感。
“遥想当年马踏敌营气吞万里如虎,夕阳落下山来看烟柳断肠,手中空握一卷万字平戎良策,无奈没有壮士冲锋陷阵的一条大路”,进一步描绘辛弃疾往昔的英勇和如今的落寞,空有良策却无处施展。
诗的结尾“把热血托付给笔墨是了,报国无门,写成响亮的名字放在宋词的经典里,数百年之后我远望南宋风光,仍看见辛弃疾的快马在词中飞奔,而后我听懂了一头白发的长叹,那是大地生命深处的呼吸,证明英雄在宋词的大境中永远活着”,强调辛弃疾虽报国无门,但他的词作和精神永留世间,其长叹蕴含着深沉的生命感悟。
整首诗生动地展现了辛弃疾的英雄形象和复杂情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悲叹。
在对鲁迅的全方位诗意透视中,如“一颗大慈大悲的心/一颗疾恶如仇的心/全碎了碎为粉末/敷在民族流血的伤口上”,邢海珍精准地把握了鲁迅的精神特质,将其伟大的人格和深刻的思想通过诗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这部分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与历史名人的对话,他探寻着诗意的永恒,为当代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邢海珍老师的诗作以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新诗的版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歌既是具象的生活写照,又是意象的灵动跳跃,更是意境的深邃高远。他的创作风格既继承了传统诗歌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诗歌世界。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去欣赏和解读,都能从中获得启示和感动。包括他的诗歌评论,也为我们理解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他的诗歌创作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思考和情感的世界。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2022.8.4.初稿2024.10.24.修改于通潭西区半间闲舍。
责任编辑: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