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延长人生时光的最好方法
文/毛韬
昔日,唐代诗人李白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其意思是讲,天地是万物的客舍,光阴是百代的过客。人生在世好像做梦一般,寻欢作乐能有多久?
由此,我认为读书才是延长人生光阴的最好方法。若读史书,能纵观且体验上下五千年光阴之百代,乃至千代、万代之过客,让人在读书的无意之间,逐渐延长了“浮生若梦”的生命阅历。若读经书,可知晓浩瀚宇宙是由十种成分组成,即天、地、阴、阳,五行之木、火、土、金、水,最后还包括了人。这正如古人董仲舒所言,“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
人生相对于浩瀚宇宙而言,就犹如蜉蝣一样,极其渺小,而又非常短暂,这正如宋代苏轼撰写的《赤壁赋》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蜉蝣是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在此,比喻人的一生,就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蜉蝣一生,生存瞬息;人生百年,宇宙尘埃。
所以讲,若仅仅用蜉蝣之打扮而希翼于养生之方法,欲求延年益寿的话,虽然亦能够延长若干寿辰,但是这个延年的时间,不会是再增添百年寿辰。而人生之百年,对于宇宙天地之光年计算而言,亦就是瞬间之片刻的“一刹那”而已罢了。

因此,我细细琢磨着若想人生亦能像浩瀚宇宙那样发光且永恒,唯一途径,就是看看人类的思想中是否具有“道”的精神存在。
我曾经在认真研读中国古代哲学精典《周易》时,读到过一位前辈留下阅读《周易》之感悟。他说道:“在我们的学术里面有‘道’。每一种学术,都有它自己不可磨灭的‘道’在。当然,这不可磨灭是一个时间概念。有一万年的不磨灭,有一千年的不磨灭,有些学术,可能几年后就磨灭了。”
在这里,这位前辈所讲的“学术”,是指人的思想观念等精神方面,而他讲的“道”,亦就是指某些哲人的思想观念,具有着不可磨灭的精神价值,它必将流传千秋万代,乃至达到永不磨灭,这亦就是“道”在天地人中间的“三才”不朽精神,并且将与天地日月所共存。
这个观点,我在阅读古人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一书中亦读到类似的文字。刘勰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若把这些文字用现在的白话文来讲的话,那就是:“人类文字或者是文章思想的作用真大呀,说它与天地同时出现,又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天玄地黄各有不同的颜色,天圆地方各成不同的形体,太阳月亮有如重叠的璧玉,悬照于太空之中,彰显出宏伟的景象;青山绿水焕发出旖旎的光辉,分布于大地,装饰成秀丽的形体;这就是宇宙本身的文彩啊!仰望太空,光芒曜射;俯视大地,文彩纷披;高低的位置既然确立,天地便形成了。人以第三者出现于天地之间,那是天地的灵气凝聚而生成,所以将“天地人”称之为“三才”。在这“三才”之中,人是五行的英秀,天地的心脏,人出现之后,便有了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的发展,便成了文章之精典,这就是自然的道理。

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整个人类繁衍生息且新陈代谢链中的一个极其微小的生物细胞。整个人类的生生不息、存续发展亦正是依靠这众多微小细胞的生生不息,才能够与天地共存,成为“三才”之一。
因此,就我们每一个人的作用,或者是力量而言,都是极其渺小且微不足道的。因此,无论一个人学问或者能力有多大,都是不应该狂妄自大,或者是相互吹捧的。昔日,古人所称之为“三才”,不是指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些人,而是指整个人类历史长河在流淌中所彰显出一种“道”的思想精神正在源源不绝地不断光大和传承下去……
所以,我认为,任何人若想延长你的人生时光,唯一的有效方法,就是静心读书。对于通过阅读来拓展自己的人生时光,我还是有着自己深刻体验的。
昔日,太史公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我认为正是受辱厄难,才使先哲发愤图强,努力践行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所以讲“发愤之所为”的动力不是身处安逸环境之中,而是身处绝境困厄之中……
最初,我研读《周易》,体验着文王被囹圄时的处境和思睿。那时候,他抛开各种杂绪和念想,拾蓍草而著《周易》。那时那刻,他望着手中的一根小小蓍草,心中却似有一种“地势坤,厚德载物”之大地召唤的神奇感悟。由此,文王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精神面貌,在囹圄之中,成就了一部具有非常深刻“道”的精神且万年不衰的中华古朴哲学《周易》的精典华章。

后来,古人刘勰叹曰:“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司马迁亦叹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因此,孔子死后五百年,司马迁在其撰写的《孔子世家赞》文章中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注:太史公司马迁说:《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像巍峨的高山一样的品德让人景仰,像宽广的大道一样的行为让人遵从……。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太多了,一般都在世时荣显,死后也就默默无闻了。孔子是平民,他的学说却流传了十余代,至今读书人仍然尊崇他。”
因此,我认为读书才是能够延长人生时光的最好方法。因为人的肉体不会是永久存在的。但是人的思想却能像司马迁所感叹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永远流传下去……
同时,我们通过读书,尤其是读史书,是从眼睛读、脑子读,走向心灵读的一个过程,只有达到了用心灵读书的境界,古人与今人的思想,才能交融相通,才能切身感悟到“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的巨大震撼。比如,我在阅读司马迁撰写的《报任安书》和无名氏撰写的《李陵答苏武书》两篇文章时,真的让我动容而流泪了,似乎我就是身处在天汉二年(前九九年)时候,望见李陵“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尤其是文章写道:“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注:上念我的老母亲,临到高年还被杀戮;妻子没有过错,亦遭到杀害……”)此时此刻,子规夜半犹啼血,杜宇声声不忍闻,似闻李陵恸哭声,吾亦悲哀哭泣了…… 因为,我用心灵在静静读书时,我的心灵深处已跨越了千年万代,与李陵的心灵是完全相通的。所以,我在认真读书的过程中,极大延长了人生阅历的时光,虽然有悲哀,但这就是读书能够极大拓展了人生阅历的千年之过客。

作者简介: 毛韬,1955年7月出生,上海南汇人,旅游经济师,现在担任民建上海市委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