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世界中的正义之声
——读李金龙的报告文学《让哑巴“开口说话”》
文/静川
在李金龙的这篇报告文学《让哑巴“开口说话”》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刑侦现场,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到公安部门那些不为人知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破案故事之中。这不仅是对正义的伸张和对罪恶的鞭挞,更是对公安干警们无畏艰险、智慧英勇的崇高赞歌。
文章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破案之旅。从高庙村离奇诡异的杀人案开篇,作者迅速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一名年近半百的农妇在家中遇害,现场的血腥与惨状令人触目惊心。没有搏斗痕迹,凶手目的明确,案件动因扑朔迷离,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了紧张而神秘的氛围,让我们急切地想要知道案件的真相。
在对案件的调查和侦破过程中,作者展现出了其深厚的叙事功底和对刑侦工作的深入了解。现场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描绘,从死者的伤口、衣物到周边的环境,这些细节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如同拼图的碎片,逐步引导着读者和办案人员一同拼凑出案件的真相。特别是对于现场那个难以解读的血字,以及带血棉絮上的 DNA 线索,作者的描述充满了悬疑色彩,让我们感受到了案件的复杂性和破案的艰难。
然而,真正让这篇报告文学熠熠生辉的,是文中所塑造的公安干警们的形象。尤其是刘军,作为公安部聋哑犯罪嫌疑人审讯专家,他的出现为案件的侦破带来了转机。刘军特殊的成长经历赋予了他与众不同的特质,父母都是聋哑人的他,自幼在无声的世界中成长,却也因此掌握了手语这一特殊的交流工具。这份特殊的经历,不仅没有成为他人生的阻碍,反而成为了他在刑侦工作中的独特优势。
刘军在审讯哑巴犯罪嫌疑人孙成伟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耐心。他精心布置审讯环境,通过一系列细微的动作和眼神交流,与孙成伟建立起了特殊的沟通渠道。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蕴含着深意,试图打破语言的障碍,洞悉犯罪嫌疑人的内心世界。这种独特的审讯方式,并非是简单的技巧运用,而是源于他对聋哑人群体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文中对刘军审讯过程的描写精彩绝伦。他与孙成伟之间的“交流”,看似简单的递水、递烟动作,实则是在试探和建立信任。刘军通过观察孙成伟的反应,逐步掌握他的心理状态,最终成功让哑巴“开口说话”,承认了犯罪事实。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刘军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审讯技巧。他不仅仅是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更是在与犯罪嫌疑人进行一场心理博弈,用智慧和耐心解开了案件的谜团。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公安干警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当面对毫无头绪的案件、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稀缺的线索时,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和放弃。宜君县公安局在面对没有懂手语的侦查员这一困境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展现了他们对案件真相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是公安队伍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能够屡破大案要案的关键所在。
除了对案件本身和公安干警的描写,这篇报告文学还从更深层次探讨了人性和社会问题。高庙村的杀人案背后,反映出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死者郝淑兰的感情生活,以及她与男友们之间的关系,为案件增添了更多的人性色彩。这让我们意识到,每一起犯罪案件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与社会环境、人性的弱点紧密相连。
此外,文中对于刘军成长经历的叙述,也让我们思考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对一个人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影响。刘军在特殊家庭中长大,却能将这份特殊转化为为人民服务、为正义而战的力量,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就,更是对社会正能量的传递。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怀揣着正义和信念,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做出贡献。
从文学角度来看,李金龙的这篇报告文学语言简洁明了,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张力。他巧妙地运用了悬疑、对比等手法,使文章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吸引力。例如,在描写审讯孙成伟的过程中,与之前特教老师审讯的无果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刘军的独特能力和智慧。同时,作者在叙述中还融入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案件的紧张氛围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李金龙的《让哑巴“开口说话”》是一篇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纪实性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它通过一个精彩的刑侦故事,展现了公安干警们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人性的深刻思考。这篇作品不仅让我们对公安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敬意,也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坚守正义,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相信这样的作品将会激励更多的人关注公安事业,为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这篇报告文学《让哑巴“开口说话”》,荣获了第六届吉林文学奖(公木文学奖)奖。这些荣誉不仅仅是对他个人创作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公安文学领域的骄傲,为整个公安文学的发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2024.10.24.于通潭西区半间闲舍。
责任编辑: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