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报国心
——中国科学家的共同之处之一
王业松
《国之脊梁》一书,讲述了4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故事,写了科学家们的志向、贡献和成功之道。40位科学家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成就,但都有共同之处。
共同之一是他们都有一颗拳拳报国心。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科学史家、教育家竺可桢说;做学问是为了强国,不是为了光耀门庭、成就自我。
叶企孙,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一半以上是他的学生,李政道、华罗庚等都是他的门生。他培养了79名院士,因此被称为“大师的大师”。他说:“培养学生必须与国家命运相连,要造就学生,献身国家”。
物理学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王淦昌说:“我愿以身许国”。叶企孙对学生王淦昌等人说:“科学!科学!只有科学才能强国,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
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赵九章,为祖国托起一颗卫星。他在研究时说:“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卫星也能上天,那我此生就无憾了。为了祖国的卫星,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1956年11月留学美国的郭永怀回国之前,在告别宴会上,美国教授想再次挽留一下自己的好友,问郭永怀:“郭教授你真的想好了吗?”他坚定地回答说:“是的,我已经想好了,与美国相比,今天我的国家在很多方面是落后的,可正因如此,身为中国人,我更应该回去和大家一起建设祖国”。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郭永怀却累倒在椅子上。
专家的报国之心,结出的丰硕成果震惊了世界,扬了国威。有机化学家、生物化学家汪猷,1973年研制成人工合成胰岛素,美国著名评论家在权威杂志《科学年鉴》上发表感叹:“中国,这个巨人般的国家,在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了胰岛素,成功的引爆了自己的氢弹,制造了火箭,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数学家华罗庚,不顾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以丰厚待遇挽留,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在美国留学工作20年的应用力学家、航天工程专家、系统工程学家钱学森突破美国阻扰回到了祖国,为航天事业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说:“我很高兴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我不打算再回美国,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物理学家王承书说:做的专业,一定要服从祖国的需要。1956年,他放弃了在美国汽车、洋房等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宁可回国挤公交车,过清苦生活。她说:“不是不爱美国优厚的生活,而是我更爱自己的祖国,”“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了再回去,我的事业在中国。”回国后,因为从事原子弹研究需保密,从此王承书在公众视线中消失了。
物理学家钱三强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祖国再穷,是自己的。而且正因她贫穷落后,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改变她的面貌”。
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钱三强夫人、物理学家何泽慧说:“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
物理学家彭桓武,16岁考入清华大学,成了周培源的得意门生。留学英国时,又成了波恩教授的得意门生。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环境地质学家刘东生说:科学家要有责任感,在自己的奉献中能让百姓大获裨益,“正是这种责任感使我们感觉到用自己的知识为人民去工作才是最大的幸福”。
物理冶金学家吴自良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他领导完成了抗美援朝前方所需要的特种电阻丝的试制任务。他急国家所需研究出中国人自己的合金钢。
半导体材料科学家、我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开拓者之一林兰英说:“我们大家必须遵循的共同点,那就是,凡是炎黄子孙,你应该把你的黄金时代贡献给祖国科学事业”。她在美国迪金森学院留学时,就立志说:“我能为祖国做的,就是贡献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力量”。
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评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实际威力者杨嘉犀说:“我做事情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要我的想法能够实现,能够为国家得到好处,我就心满意足了”。他还说:“争名当争国家名,记利当记人民利”。 徐光宪,无机和物理化学家,研制成功稀土萃取流水线,使中国成为稀土生产的大国,被誉为稀土世界的“摘星人”。他说:“我们做科研的有一个信念,就是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不跟外国人跑,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研究成功空心涡轮叶片,使我国的歼击机终于有了“中国芯”。1955年6月回国前,美国世界著名金属学家柯恩教授挽留他,但他说:“因为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在回国后的工作中,他总结说:“我们这代人的爱国情结根深蒂固,我的所有力量都是来源于爱国,爱国是一种永不衰减的动力”。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立志“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每位科学家的拳拳爱国、报国之心,看到他们为了国强民富而奋斗的足迹。爱国是他(她)们的志向,报国是他(她)们的信念,也是他(她)们成功的原因。
2024年10月18日于江苏淮安
忠 于 职 守
——中囯科学家的共同之处之二
《国之脊梁》一书,讲述了4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故事,写了科学家们的志向、贡献和成功之道。40位专家学者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成就,但都有共同之处。
共同之处之二。他(她)们忠于职守和“求是”的精神。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对什么是科学精神下了定义。他说:“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精神。
一生接生35万名婴儿,被称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她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她说:“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她说:“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关爱,是医生给病人的第一张处方。”
物理学家王淦昌说:科学家“超越物质条件之外的理性之光和对科学执着的热爱之火,往往更为重要。”
他为了原子弹的研发,隐名埋姓17年,改名王京。连妻子都不知道他在那里。他忠于
职守,无怨无悔。
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郭永怀却累倒在椅子上。最感人的是: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回京汇报工作乘坐的飞机失事,为了保护资料,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把资料夹在两人中间,他和警卫员牺牲了,但资料完好无损。
数学家华罗庆,1985年6月15日,晕倒在日本东京大学的演讲台上,5个小时后逝世于异国代乡。
自动控制专家,“导弹医生”、使我国具有了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的黄纬禄,从小就热爱数学。
1982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枚潜地固体导弹——巨浪一号试验成功,为此黄纬禄在两个月时间内,体重从64公斤降到53公斤。
火箭总设计专家屠守锷说:“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我们马虎科学,科学就一定还以颜色,而我们的国家和事业都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在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后,屠守锷临危受命,全方面主持导弹技术工作,他自言自语说:“人家能做到的,我不信我们做不到。”屠守锷在研制洲际导弹时,不放过一根细铜丝,不放过一颗鱼眼睛一样大小的珠子。他说:“这颗小珠子要是掉进导弹里,说不定就会酿成大祸。”在屠总领导下,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越过赤道,准确命中了万里之外的预定目标。
物理学家、隐姓埋名的“核司令”程开甲忠于职守,一丝不苟,确保核试验安全,让周恩来总理放心,让大家信得过。他说:“创新是科学的生命之源,......没有开拓创新就没有中国的核事业”。
稀土专家师昌绪说:“人生成功之路,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做事严肃、严格、严谨、严密。他说:“做什么事都不能‘差不多’”。
科学家们正因为做到忠于职守,才取得了辉煌成就。
” 2024年10月18日于江苏淮安
志存高远
——中国科学家的共同之处之三
《国之脊梁》一书,讲述了4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故事,写了科学家们的志向、贡献和成功之道。
40位科学家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成就,但有共同之处。
共同之处三,他(她)们都有远大志向。明代王守仁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志不立则无可成之事”。科学家们之所以有所成之事,就是因为立了大志。
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小对村口的一块大石头怀着好奇心,后来成了收集、研究石头的“石痴”。他为国家找到了大油田——大庆油田,为中国摘掉了贫油国家的帽子。
我国现代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奠基者竺可桢说:“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统统应该在求学时代养成和学习的”。
桥梁专家茅以升,从小立志在江河上造桥,方便大家。辛亥革命爆发时,他遵照母亲的嘱咐:“要先做好学问,再去参加革命”,继续读完了唐山路矿学堂桥梁专业。23岁时,获得了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的工学博士学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他建成了钱塘江公路火车两用大桥,他办成了本该就办不成的大事。
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侯祥麟说:“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只要你以为是正确的方向,就要执着地追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电子与信息学家罗沛霖,1947年在延安,党组织派他去美国留学,他只用两年时间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当美国导师问他“是什么支撑着你坚持下来的”。他脱口而出:“是理想!有了伟大的理想,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
气象学家叶笃正敢于和美国芝加哥大学气象学家、海洋学家罗斯贝导师说“不”。
物理学家谢家麟,1955年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使用高能电子束治疗癌症的加速器,1988年10月,又将我国第一台正负电子对撞机成功实现对撞。他说:“青年人应该立志建大功、立大业,但也要能够耐得住(平凡)。一个人没有成为伟大的人物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需要特殊的能力与机遇;但若没当好一块(平凡)的砖瓦,却是不可原谅的”。
科学都有不被困难吓倒,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桥梁专家、教育家茅以升说:“困难只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高峰的人”。他说,他造的桥的名字应该叫奋斗。
气象学家、我国大气物理的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创始人叶笃正说:“只要我以为是对的,我就要坚持我就要研究下去,顶着再大的困难也要做”。
无线电电子学和空间系统工程专家陈芳允说:“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使我工作不懈,思想集中,在科技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植物学家、被中外同行称为中国植物的“活字典”的吴征镒说:“做科学研究必须经历三个境界:一是立志立题,确立科研思路;二是殚精竭虑,百折不挠;三是上下求索,终有所得”。
火箭总体设计专家、洲际导弹的研制者屠守锷说:“人类探索太空的旅程充满艰险,发生事故在所难免,但事故并不能阻挡人类开发太空的脚步”。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300页的《国之脊梁》,最让我感动的原子弹专家郭永怀,当他乘坐的飞机失事时,为了保护研究成果资料,这位山东汉子与警卫员紧紧搂抱在一起,把资料夹在两个人中间,因此完整无损的保护了资料。读到此处,我抑制不住留下了热泪。
此书作为少儿读物,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目的在于使少儿从小就受到科学精神教育,并立志为祖国强盛而奋斗。
其实何止少儿读之受益,谁读谁受益。可以说学生读了立志;成人读了壮志;老年人读了续志。
国家正因为有了这些脊梁,才立得起,站得牢,行得快。
有了这些脊梁,是国家之幸,民族之福,时代之宝。
写到此处,我想到了北京中关村在中科院和五院研究所附近,看到的“向科学家致敬”、“向专家学习”等标语。这虽是附近居民自发行为,但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是国家的心声,也是时代的心声,我想补充一条:“科学家们,你们辛苦了!”
2024年10月18日于江苏淮安
(图片来自投稿者提供)
作者王业松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2023年,荣获联合国文化荣誉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