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货
万货:在陕西方言中是个贬义词,含有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其实这个词在陕西方言运用中,意思非常微妙,使用非常灵活,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对象,来表达不同的情绪。
一是表示蔑视和看不起。某人行为不端,举止不正派,如果关系对劲,可以当面说:“你个万货”,这样的情境,就是取笑,开玩笑;但是,如果背后说这个人是个万货,则有侮辱、蔑视和看不起的意思。
二是讽刺品行不端、道德败坏的人。谁语言、行为尖酸下流,甚至常做苟且之事,就说谁是个万货,形容这个人不正经、轻浮、不检点,道德败坏。
所以万货涵盖的意思很多,行为不端、不检点,举止不正派、轻浮,语言、行为尖酸下流,道德败坏,都可以说这个人是个万货。
二、鸹貔
鸹貔:普通话读guā pí,在陕西方言中读guá pǐ。这个词源自《尔雅》。在古代文献中,“鸹”常指一种象征吉祥的禽类。而“貔”则是一种被尊为财富之兽的神话生物,同样代表着收入源源不绝。“鸹”和“貔”都被视为吉祥之物,因此“鸹貔”一词,被赋予了“善良高贵”的深层含义,用来赞美和颂扬具有这类品质的人。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鸹貔”这个词演变成关中方言,成为粗俗骂人的话,意思是笨蛋、傻瓜,但比笨蛋、傻瓜有更强烈的侮辱意味,表现了秦人的粗犷豪放,用鸹貔骂那些笨蛋、傻瓜更攒劲。
百度上说,“鸹貔”本来是网上有人为了恶搞,而生造的一个词,是网络用语。其实百度上说的未必正确,因为在有网络之前,关中方言早已经在使用这个词了。
三、日馕
日馕:馕读náng,源于波斯语,意为“面包”。在我国西藏,指一种烤制成的面饼,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当做主食。馕在新疆有着“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的美誉。
日馕,在陕西方言中读rì nǎng。指一个人没眼色,只顾拼命地往嘴里塞吃的,常含贬义,相当于骂人。把单纯的吃说成日馕,就成了骂人的话了,这也太奇妙了!如:“你真能日囊。”就是说:“你真能吃。”但是,说话要看对象,熟人、关系对劲的人可以这么说,相当于开玩笑;但是,不认识的人,如果你这么说了,别人会恼火,甚至会发生口角。
四、啬皮
啬皮: 普通话读:sè pí ,在陕西方言中,啬读sei,是三声,汉语普通话没有这个音节。啬皮,是陕西比较流行的方言,尤其是关中地区最为流行。啬皮,形容小气、抠门、吝啬;或者说是铁公鸡一毛不拔,用汉语普通话说就是过分吝啬。
为什么能把“啬”和“皮”组合在一起构成“啬皮”一词。之所以这样,是有原因的。“啬”字没有贬损的意思,只是很一般地评价一个人生活过于节俭,而无品德方面的评判,但是,加上“皮”就意味深长了。皮,有表皮、皮毛、外皮等意思,但这里的皮特指米汤皮。熬过米汤的人都知道,米汤稀了不起皮,稠了才能起皮。节俭的人都把米汤熬得很稀,不让米汤起皮,起皮了就是浪费。关中人常说某人:你就是个盼人穷(盼人穷,也是关中方言),见不得人家碗里米汤起皮,意思指有些人仇富,就怕别人富有,米汤都起皮了,说明家里粮食多、富裕。
2024年10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