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谷传唱古老史诗
——海南三亚游记之七
作者:李明军(吉林油田)
“高高的树上结摈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这首歌作为民族歌曲,已经在民间传唱很久。处于对槟榔树的好奇,10月23日,我们在久加久文化康养中心吃过早饭,和油田另外两个伙伴一起,乘坐公交车,穿过九路十八弯,前往位于五指山余脉甘什岭的槟榔谷,去看看古老而真实的三亚风情。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一片开阔地前,古朴别致的门楼映入眼帘,门前一块石头上赫然写着"槟榔谷"三个大字,进得门去,左侧黑蝎色的石壁上一泓清泉垂下,如入幽境。
一个30多岁的姑娘见我们到来,便主动为我们做导游。身着套花边的民族服装的她告诉我们:在这里,“波隆",是“你好"的意思。
槟榔谷位于海南保亭县与三亚市交界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因其两边森林峰峦叠嶂,而中间却是一条延绵数公里、有数不清的槟榔林海谷地而得名。
这个姑娘带着我们沿着木梯拾阶而上,不一会的功夫,便登上了山顶。眼前出现一片原始的古老村寨。一簇簇茅草屋错落有致……始终还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气息。聆听着山谷里的鸟鸣,似乎把一段古老的史诗传唱。导游姑娘向我们介绍说,在这里黎族占90%、苗族仅占10%左右,他们共同聚居生活在槟榔谷里,在精神、气质和品德等方面,两个民族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他们把槟榔的自然之美和生活相联系,以自己民族的的习惯表达着对爱情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槟榔谷古木参天、藤蔓交织、雾气萦绕,远处看去,民居邻山侧畔,散落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山不陡峭却气势非凡,空气清新的热带雨林,自然风光,秀色可餐,恍如梦境中的村落一般,简直就是天然的大氧吧。
黎苗人家远离城市的喧嚣,守着这片原始神秘的家园,过着自己惬意的日子。领略槟榔谷风情,真是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啊!
船形老房子,是他们的先民们自建起来的,通风透气,可以让粮食长期保存。当年的黎族同胞忘却世间纷扰,能隐逸生活在这世外桃园,也算是种幸福吧?!
景点的特色当属黎家紡织术 ,相传黄道婆在改进纺织技术时,借鉴了黎锦的制作工艺,至今仍沿用几千年不变传统的技术纺染织绣。其染绣技艺,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被联合国科教文组识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
长期生活在青山绿水间,大自然的美景给黎、苗民族带来艺术创作的灵感。因此,她们创造出了许多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各种植物花卉纹样。
阿婆们用海南棉编成线,织出多彩的服饰,被称为黎锦。她们头上的彩巾就是黎锦中的一种,而黎锦中的图案是靠老人们的想象和记忆织出来的。妇女们用的饰品挂满墙壁,摆满柜子,黎锦,也是难得的收藏品。
大棚里里的女人们亲手编织着不同款式的饰品,让我们感受道这个民族的文化氛围,体验未曾有过的视觉盛宴。
挂在阳光下以靛蓝为主,图案纹样很漂亮的蓝白相间的腊染花布,向人们昭示了本民族特征和自己独特的文化,也让我们对苗族同胞产生一种幽远、神秘的感觉。
这些由花草、蝴蝶及鱼等组成了流畅优美丰富画面的服饰,凝聚着海南苗族的情感、崇拜与信仰。她们不仅欣赏其形态之美,还有取其吉祥之义,彰显了少数民族美好的祝愿与希望。 也让我们想到:蝴蝶有美丽的外表,又有极强的繁殖能力,符合了苗家人的审美观。
今天,重新领悟它的内容,觉得腊染艺术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
在苗文化里,龙纹最为常见,它们不像汉族的龙凤图案那样有固定的形象,而是依照苗家女子自己的想象,创造了神话般的动物造型,极具民族特色 和民族风格。
龙,不但记载了历史,更是承载了黎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龙被馆中的“龙被王”,因为面积大,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展柜里的万字纹、十字纹、水波纹、牛角纹、八角纹以及各式各样、自然物象几何化样图案的织物,是苗家妇女世代传承,祖先留传下来的,这种自然产生的缅怀和崇拜,融入了她们的审美观念,一定都有古老的传说和明确的含义,我想是寄托着苗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祈福消灾的愿望吧。
据导游介绍,黎族,是分布在海南南部山区的一支岭南少数民族。由于深居大山,交通不便,民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许多地方至今还延续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黎族的房屋、服饰、饮食、嫁娶等风俗文化都迥然于其它的民族。其中黎族妇女的纹身、锦织等都很独特,另外婚庆时大派槟榔宴宾客更是独具特色——据说小伙子结婚的时候,必须爬到高高的槟榔树上摘下七十二颗槟榔送给媒人,否则媳妇是娶不进门的,呵呵。
这里没有文字,只有用符号和手势进行交流。阿婆们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并不太懂汉语,但大家一句“波隆"(你好),提出想与她照张像留个纪念时,看到的是善意的微笑和伸出的大姆指!
几位脸上纹着蓝色花纹的阿婆盘腿坐在墙壁下编织饰品,仔细看,这位黎族阿婆的脸上、小腿上有黑色刺青的痕迹,导游介绍说这是古代黎族独特的以此为美的纹身传统习俗。
如今,随着这种传统的淡化,纹面老人逐渐的故去,黎族最后一代绣面纹身的阿婆就只能成为一段历史而载入史册,后人们将再也不会看到这样的真人真面目了。我们真有幸与最后纹身的阿婆们合影留念。感受黎族苗族的聚居地,感受无纺馆、麻纺馆、棉纺馆、龙被馆宏大的规模,独持的自然景观,神秘迷人的原始雨林风光,旖丽的风景,大自然的气息以及黎苗民族的风情……由衷地感佩他们的勤芳勇敢和智慧,这些宝贵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等,让我大开眼界,也让世界对中国这个少数民族的古文明有了基本的了解,它具有的原生性,不可替代,因而更加突显了它的珍贵。
在黎族土屋外,只见一个黎族老奶奶穿着当地服装,坐在席子上织一块五彩斑斓的布。向导介绍道:“这是黎锦,织黎锦要五六小时保持相同的姿势才能织出手帕那么大的一块。”看着墙上展示的大幅黎锦,繁复的花纹,惟妙惟肖的图案,展示了黎族妇女的手艺。因为工艺的复杂,所以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我希望这么好的一门手艺能够有人传承下去。一路上,向导说:“黎族有五个分支,有的住在山里,有的住在海边,因为生活环境不一样,穿的服装也不一样。”
做为游客,真心为苗黎族文化点赞!为苗黎儿女骄傲!祝福他们越来越幸福!
槟榔谷之行,教会我从无字处读书,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初步了解了海南省最丰富、最有特色、最权威、几近原生态的黎苗文化,看到了海南原住民,海岛淳风情,这是一次难忘的文化艺术的旅行,虽然又热又累,但值!
日落西山,该返程了,走出槟榔谷,感觉槟榔谷在书写着历史,让这古老的的黎苗村寨不断地传唱着古老的历史文化史诗。



作者简介: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生,扶余人,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退休。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
2022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