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4年初秋那不经意的瞬间,我轻轻推开了沙城中学那扇古朴的大门,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一段深沉而质朴的历史悄然相遇。
沙城中学,这座不倚华丽外饰彰显其内蕴的学府,陪伴在老龙潭旁。青砖绿瓦、木檐苏式平房,历经岁月雕琢,更显古朴庄重。它们静静地伫立,低语着过往,构筑起一方静谧而深邃的知识圣殿。
尤其是那座标志性的工字型建筑,宛如一位慈祥智者,默默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蜕变与成长,也在我青春的篇章中烙下了永恒的印记。校园的布局,宛若一幅匠心独运的画卷,东西甬道如同两条轻柔的绸带,轻轻环绕生活区与教学区,既保持了空间的独立,又巧妙地织就了一幅和谐共生的图景。那带有月亮门的围墙,更是我心中的一抹柔情,它仿佛是一道神秘的界碑,每次穿梭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仪式感,仿佛是从现实步入梦想的神秘通道。位于现今科技楼位置的饭厅,是我心中永恒的圣地。那里,不仅是我满足口腹之欲的地方,更是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享文娱活动的精神乐园。夜幕低垂时,灯光下的饭厅显得格外温馨,那里承载了无数欢声笑语和青春梦想,每一次聚会、每一次表演,都如璀璨星辰,点亮了我青春的夜空。三年的高中时光,我在这片古韵悠长的校园里徘徊、思索、成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了我的青涩与懵懂。
1991年初秋,我怀揣着满腔热忱与梦想,从师范大学毕业,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成为了一名教师。那份归属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亲眼见证了母校从旧貌换新颜的历程,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建筑物,虽逐一被拆除,但它们的影子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楼、办公楼和精致的小花园,它们如同新时代的标志,彰显着学校的勃勃生机。
在这漫长的34年教学生涯中,我与校园共同呼吸,亲身经历了它的每一次变迁。春风拂面、夏雨绵绵、秋叶飘落、冬雪皑皑,四季的更迭让我深深感受到岁月的流转与生命的律动。虽然岁月的流逝让我的记忆逐渐模糊,但那份对校园的深情与眷恋,却如同陈年佳酿,愈发醇厚。新校园新环境,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愈发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它们是我教学生涯中新的篇章,也是我心中新的希望。
然而,无论校园如何变迁,那清冽甘甜回味悠长的龙潭水始终如一地流淌在我们的心田。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沙中人紧紧相连。
随着时代的变迁,龙潭边的老校园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在我离退休仅剩五年的2024年的秋末,我们迎来了一次全新的迁徙,搬迁到一个更大、更美、更现代化的新校区。新校区宛如一颗璀璨的瑰宝,熠熠生辉。它不仅是一座建筑的集群,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璀璨展现。
校区道路以“仁、义、礼、智、信”命名,宛如历史长河中流淌的道德血脉,引领着每一位踏入校园的学子,踏上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光辉之路。
明正楼、明坤楼、明远楼雄伟庄重,仿佛智慧的灯塔,照亮着学子们前行的道路;

智德楼、慧德楼、证德楼、理德楼、定德楼、行德楼以及庄严的鼎言楼,它们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重德行与修学识并重的圣地。每一座楼宇都承载着对学子们成为德才兼备之人的殷切期望,仿佛是一位位慈祥的长者,用无言的教诲引领着学子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知禾楼与思禾楼不仅提供着美味的佳肴,更传递着对粮食的珍视与对自然的敬畏。在这里,每一口食物都蕴含着对大自然和农民伯伯的感恩与对农耕文化的传承。

松阁、竹馆、梅园、荷堂、莲居、芸轩、芝苑、蓉筑如诗如画,仿佛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完美融合。学子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舒适,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快速进入悠远的梦乡,让心灵得到最纯粹的洗礼与滋养。

《书香门第》景观更是将传统文化之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朝经暮史、韶华门、笃志好学、囊萤映雪、报国门、韦编三绝这六个开间如同一部部厚重的历史典籍,诉说着学校对学子们勤奋好学、报效祖国的殷切期望。每一个文字、每一道纹理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学子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那座“走向世界”的绿色地球雕塑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8米直径的广阔平台上,它象征着沙城中学学子们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的壮志豪情。那抹绿色仿佛是大自然的呼吸,寓意着生机与希望,传递着沙城中学与世界相连、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在这里,每一位学子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地球的广阔与未来的无限可能,他们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这片新的土地上,我将继续感悟四季的变换,聆听鸟语花香,沐浴在朗朗书声中,领悟人生的哲理。我将继续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启迪学生的心智,勤勤恳恳地培育世间的英才。
每一次的搬迁都是一次新的开始,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为了更好的重逢。新校园、新起点、新希望,我将带着对过去的深深怀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踏上新的征程。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将继续砥砺前行,为沙城中学的辉煌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知道,无论身在何处,那份对校园的深情与眷恋将永远伴随着我,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