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王鼎钧沂蒙文化情怀
文/王征
初识鼎公,是在2011年第二届王鼎钧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十分荣幸能够再次参加今年的研讨会,感谢本次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更要感谢作家协会张岚主席的热情邀约。会前由于接到通知的时间比较仓促,没能及时提交出比较贴切主题的论文入选本次研讨会论文集,成为莫大遗憾。满怀歉疚中,研讨会期间潜心研读了各位老师大家们的论文集,深受启发和鼓励,感觉不吐不快。回家后,把家藏的王鼎钧老师所有的书籍一一翻找,对号入座研讨会上与鼎公思想上产生共鸣的地方,反复研读、品味,获益匪浅。
1925年,鼎公出生于红色沂蒙革命根据地临沂市兰陵县,鼎公的整个童年,都是在兰陵度过。在十四五岁时,鼎公离开家乡,经安徽、河南、陕西、天津等数地,漂泊到台湾,年逾五十后再度漂泊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最后定居于纽约。鼎公在异国他乡漂泊了几十年,历经半个世纪,花甲之年仍是乡音未改,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始终不变色。如果说故乡是原点,是人生的初始站,鼎公离家越远,心却是离家越来越近。最终,他的心他的情,终其一生还是定格在了沂蒙大地上。
鼎公将长久以来无法释怀的乡愁糅和进文字中,发酵出醇厚的怀乡美酒。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多次提到的“兰陵美酒、范筑先离任、兰陵王氏、挖窟子、夹心砖墙、堂屋、幺二三、整子烙煎饼、覆巢之痛”等等生动的场景,无一不是沂蒙乡村文化的具体展现。1915年,鼎公家族将唐代诗人李白曾给做过广告的兰陵美酒带到了美国的旧金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得主的,就是鼎公的祖父王翔和先生。王鼎钧先生在其多部作品中,不仅经常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还数次表达对兰陵地区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独特的地理社会环境和家学渊源,使鼎公既受到中国传统私塾式的教育,又受到父兄家族家风以及外来文化的熏陶。新旧文化的融合,使鼎公获得了不同寻常的知识结构,成为他自我人文精神形成的源泉,为日后修成顶尖的华文大师,铸就其独特的文化根脉。
从1992年到2009年,鼎公用十七年的时间完成了《回忆录四部曲》,这是一套融合了历史的真与文学美的艺术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对鼎公的影响,在《回忆录四部曲》里多次呈现,该书体现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化元素,比如古诗词的多次出现,鼎公用文学书写乡愁和见闻,既有儒家的入世情怀,也有庄家的空灵智慧,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学基因。看得出,在王鼎钧的文学世界里,沂蒙就是天底下最美丽地方,是鼎公的灵魂所在,他把生养自己的那片热土,和沂蒙文化的魂魄,升华成为了一处终生朝拜的圣地。友人曾评价说:鼎公的这一生,虽然身体一直漂泊在异乡,但他的灵魂却是一直根植在沂蒙大地上,红色文脉是刻在骨子里,融入到血液中的。
鼎公的童年正值中国社会动荡,军阀混战的时期。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无数家庭因为战乱而破碎,亲人们流离失所。王鼎钩作为一名流亡学生,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见证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和命运的无常。但是,童年在人们的心里总是充满温馨和灵性,那怕生存环境再恶劣,在孩子们心目中,总是能觅得最美好和最纯洁,哪怕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过滤不掉那些值得怀念的童真和童趣。鼎公在他的《昨天的云》中,鲜明表达了对故乡刻骨的思恋气息,整篇尽显家乡情怀和对故土的怀念,鼎公对中国近代史的回顾和评价总是那么的中肯和接地气。鼎公自己还曾这样说过,当年移民出国,走进美国海关的刹那,感觉自己像是死亡了。在拿到绿卡20多年后,他才不得已加入美国国籍。在那一刻后,这位饱经人生忧患的老人,禁不住涕泪长流,这一入美国籍,就是苦海有边,回头无岸了。
在鼎公的内心深处,他为自己已经不能再做一个纯粹的中国人而伤感,在他到心底深处,故乡才是永恒的。故乡既是原点,也是人生的初始站,离家再远,那颗心始终都驻留在家的附近,甚至一刻也不曾离开过。
鼎公尽管从未真正踏上回家之路,他的一生却是在海外从纸上叙说着他的乡愁,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见最清楚,光天化日,只要我走近她,睁开眼,轰的一声,我的故乡梦就粉碎了……
